劉建新
【摘要】促進學生的生命生長和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水平,是生物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本文從研讀“課程標準、課本、學生、課堂、習題、反饋”等六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在生物教學中落實新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理念,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水平。
【關鍵詞】研讀;課程標準;素養
在教學中,我們總是想讓學生的知識、能力、社會責任感更好更快地發生、生長和發展。但我們必知道:為什么要出發、我們的起點在哪里、我們該怎樣出發、每一個階段到達了什么程度。因此,我們要著力做好“六研”。
一、研讀課標
課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綱領,是國家層面對于課堂教學的一個最高的指示方針。新出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跟以往的課程標準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它將基本概念、原理、規律上升到了生命觀念的高度。課標將生命觀念濃縮為以下幾種觀點:(1)結構與功能觀;(2)物質與能量觀;(3)進化與適應觀;(4)穩態與平衡觀。此外,還有系統與控制觀、整體與局部觀、信息的輸出與輸入觀等。這些觀點貫穿在新編教材之中。比如,把細胞看作為一個系統。無論是哪一個版本的生物學教材,都把細胞核看作是系統的控制中心,細胞質、細胞膜是它周圍工作的部門。細胞質又分為兩個大的部門:一個是細胞質基質,一個是細胞器。細胞器又分為葉綠體、線粒體、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中心體、溶酶體等等。這些細胞器在細胞核的控制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整生命活動。
二、研讀課本
課本是專家們智慧的結晶,是除了學生之外,最好的教學資源之一。普通高中《生物學》,作為落實課標的一個最重要的文本資源,相對以前的課本相比,做了較大的調整。體現在對內容做了增加、減少、調整、刪改等方面處理,力求有利于體現課標的理念,體現“立德樹人”的思想。下面以“光合作用與能量的轉化”一節為例來說明。增:增加了專業術語。如,這一節增加了還原性輔酶Ⅱ(NADPH),三磷酸甘油酸等專業術語。減:減少了光合作用發現史的相關問題。比如說,減少了半葉法檢測光合作用的產物淀粉的實驗。調:調整了相關的實例的內容。比如說,將恩格爾曼的水綿實驗調到正文中。刪:刪改了光合作用的流程圖。比如說,將“[H]”改為“NADPH”。所有的這些改變,足以值得我們去研究。
三、研讀學情
研讀學生,讓我們知道從哪里出發。目前學生的基礎在哪里?學生掌握的情況怎樣?這些都需要我們研究。以我校目前的招生生源而言,高一來自外鎮學生的人數在這幾年都超過了本鎮學生的人數。外鎮的學生有它的自身特點,體現在:①考大學的愿望更強烈。一般很多都是來源于外省或新入戶到東莞的,相對本鎮生源而言,更希望在東莞能夠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考大學的愿望更強烈。②各方面壓力進一步加大。來自外鎮的學生,遠離自己的家庭,難免感到孤獨。加上有的學生較敏感,對自己的學習的要求又過高,因此各方面的壓力難免過大。③有的學生買的參考書難度過大,不太適合高一學生,需要教師引導。④需要得到及時輔導。學生學習勁頭足,知識學習上的難點,同時也迫切需要得到及時輔導,否則,容易積知識和能力的“小錯誤”為學習能力的“大難題”。
四、研讀課堂
課堂是實施教學的一個主要的陣地。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我們研讀課堂,不但要研讀教師是如何教,更要研讀學生是如何學的,研讀怎樣才能使學生學得更好。只有及時關注學生上課的反應,才能更好地調整教學;只有及時回應學生在課堂上的合理訴求,才能進行有效教學。對于教學速度,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反應,有時需要適當加快,有時需要適當減緩。對教學內容,有時要減少,有時需要調整或補充;對于練習,若書本的量太少、難度太低,我們有時需要增加練習的頻度或難度。
比如說,在光合作用的教學中,我們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適當增加了“光合作用的影響因素、某些解題必須用到的專業術語”等教學。如,增加了“光照強度、光照時間、光質、二氧化碳濃度、溫度、無機鹽的種類”等對光合作用的影響的圖形分析;增加了“凈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黑暗時呼吸速率”等的測量實驗;增加了“陰生植物、陽生植物、光補償點,光飽和點”等概念。在學習“各種模式圖”的分析時,比如,植物在不同的光照強度下吸收或釋放二氧化碳的曲線圖,植物在密閉容器中二氧化碳或氧氣的濃度變化曲線圖,用黑白瓶法測定植物的呼吸作用強度或者是凈光合作用強度模式圖等。通過增加曲線圖或柱狀圖,引導學生演繹推理出“真光合速率、凈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黑暗時呼吸速率”三者的關系,知道密閉容器中氧氣(二氧化碳)發生怎樣的變化才可以積累有機物。
此外,還要研究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有益補充。在這個學期,我們開展了《生物園生物學》的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將室外種植、測量、雜交與室內數碼顯微鏡觀察相結合,多方面綜合培養學生的素質,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該課程被評為2020年學校“十大”優秀校本課程。
五、研究習題
(1)習題是檢測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們通過用習題檢測的方法,看看學生學到了什么程度。即學生知識和能力到達了哪里?離終點(素養目標)還有多遠?(2)習題也是實現深度學習的一個有效載體。實現深度學習,需要適當的習題。(3)習題是實現素養目標的途徑。習題既指一般意義上的選擇和填空等書面練習,也指實驗操作、調查訪問、撰寫實驗報告等等。合理設置習題,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和系統的知識結構,對于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等,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教學中,我們做了如下嘗試:比如,①畫概念圖;②畫流程圖;③做概念判斷題;④做圖表分析題等。
六、研究落實和反饋
教學中不缺乏好的想法,但最好的想法只有落實好,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需要不斷地關注學生,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各種科學思維的訓練是否得到有效落實,知識掌握到什么程度,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到了什么程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生物學實驗探究能力培養的研究”(課題編號:2017YQJK156)和東莞市立項課題“新高考背景下選科走班的教學管理策略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19GH264)”的階段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