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陽 蘇亞蕊 王君 張振永 廖平安



摘? ? 要:‘漯麥116是漯河市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與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作的以‘綿陽21為母本,‘漯麥4號為父本,采用有性雜交、系譜法選育而成的半冬性中熟品種。為進一步了解‘漯麥116的生產特性,根據多年聯合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對‘漯麥116豐產性、穩產性、抗性、適應性和品質進行分析。結果表明,2017—2020年度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中,‘漯麥116平均產量分別為7 135.9 kg·hm-2,9 337.1 kg·hm-2,8 367.5 kg·hm-2,比‘周麥18(CK)增產2.94%,4.82%,5.85%,達極顯著水平,且高穩系數(HSC)和適應度均高于對照。同時‘漯麥116的平均株高76.9 cm,莖稈彈性較強,表明‘漯麥116在豐產性、穩產性和適應性方面表現優異的同時,還具有較強的抗倒伏能力。
關鍵詞:小麥;漯麥116;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S512.1+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1.03.001
Analysis of the High yield, Stable Yield, Anti-adversity and Adaptability of State-approved Wheat Variety 'Luomai 116'
SONG Danyang1, SU Yarui2, WANG Jun1, ZHANG Zhenyong1, LIAO Pingan1
(1. Luoh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Luohe,Henan 462300, China; 2. School of Life Sciences,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 475001,China)
Abstract:'Luomai 116' is a semi-winter? mid-maturing variety bred by sexual hybridization and pedigree method with 'Mianyang 21' as female parent and 'Luomai 4' as male parent, which was cultivated by the wheat research institute of Luohe City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of Henan university. Based on years of joint regional trials and production tests, the yield potential, stability, anti-adversity, adaptability and quality of 'Luomai 116' were analyzed for further understand its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of regional test and production test in 2017-2020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yield of 'Luomai 116' was 7 135.9 kg·hm-2, 9 337.1 kg·hm-2 and 8 367.5 kg·hm-2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Zhoumai 18'(CK) by 2.94%, 4.82% and 5.85%, respectively. And the high stability coefficient (HSC) and fitness of 'Luomai 116'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variety 'Zhoumai 18'. Furthermore, 'Luomai 116' had an average plant height of 76.9 cm and strong stem elasticity, which indicated that 'Luomai 116' not only had yield potential, s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but also had strong lodging resistance and adaptability.
Key words: Luomai 116; yield potential; yield stability; adaptability
我國耕地面積約占世界15%,小麥總產量約占世界小麥總產量的20%左右[1]。河南作為我國小麥主產區,小麥種植面積約533.33萬hm2左右,其產量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因此選育適合河南乃至黃淮地區種植的小麥品種是國家糧食穩定的重要手段[2-3]。‘漯麥116是漯河市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與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作的以‘綿陽21為母本,‘漯麥4號為父本,采用有性雜交、系譜法選育而成的半冬性中熟品種。本研究通過小麥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對‘漯麥116的豐產性、抗性和品質進行全面性地評價,旨在對該品種的推廣和應用奠定基礎[4]。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材料
數據來源于2017—2019年國家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組小麥聯合體(皖墾小麥聯合體)連續2年品種區域試驗和2019—2020年度的生產試驗匯總資料。共計試驗 66 點次,其中64點次參與結果匯總,對照品種均為周麥18。
1.2 試驗方法
豐產性分析。首先對不同年份試驗中‘漯麥116與對照品種‘周麥18的產量進行配對數據的t檢驗,分析兩者間的差異性。進而采用參試品種的平均產量較對照增減產百分數的方法分析該參試品種的豐產性[5]。
穩產性分析。采用Francis[6]提出的均值—變異系數(CV)法以及溫振民和張永科[7]提出的高穩系數(HSC)法分析品種的穩產性。小麥的產量由遺傳基礎產量和環境共同決定,產量的穩定性由HSC來體現,HSC值越大,表示品種的穩產性越好;CV越小,說明該品種在不同環境中的變化越小,靜態穩定性越好。
HSCi=[1-(Xi-Si)/1.10×ck]×100%
式中,Xi為第i個參試品種的平均產量;Si為第i個品種的標準差;ck為對照(CK)的平均產量。
適應性分析。采用適應度來分析品種的適應性。適應度是各品種超過平均產量的環境數占試驗總環境數的百分比,反映了該品種超過平均生產水平的基本廣適性,適應度值越大,品種的適應性越好[8]。
1.3 數據統計與分析
使用SPSS19.0和Excel2019進行數據的處理與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豐產性
統計分析2017—2019年國家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組小麥聯合體的測量數據(表1),2017—2018年度皖墾聯合體冬水組區域試驗表明,‘漯麥116平均產量為7 135.5 kg·hm-2,與對照‘周麥18的平均產量差異極顯著,增產2.94%,其中22點匯總中14點比對照周麥18增產≥2%以上,增產≥2%點率63.6%,居15個參試品種的第5位;2018—2019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8 913 kg·hm-2,與對照‘周麥18的平均產量差異極顯著,增產4.82%,其中22點中19點比對照周麥18增產≥2%,增產≥2%點率86.4%,居15個參試品種的第2位。‘漯麥116 2年平均產量為8 025 kg·hm-2,比對照‘周麥18增產3.88%,兩年匯總44點次,33點次比對照增產≥2%,增產≥2%點率75.0%。
2019—2020年度生產試驗產量結果表明,‘漯麥116平均產量為8 367 kg·hm-2,較對照差異極顯著,增產5.85 %,20個試點中,19點增產,居參試材料第1位,增產點率達95%。
綜合2年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漯麥116具有良好的豐產性。
2.2 穩產性
兩年區域試驗和1年生產試驗中(表2),‘漯麥116在不同試點間的產量變異系數分別為12.37%,9.78%,11.49%,平均值為11.21%,雖然高于對照‘周麥18的平均變異系數10.93%,但并不具有顯著差異性(t=0.597, P>0.05),同時生產試驗的變異系數低于對照,說明‘漯麥116的靜態穩定性和‘周麥18相當。‘漯麥116的高穩系數在3個年度試驗中分別為82%,85.97%,85.17%,平均值為84.38%,顯著高于對照的平均高穩系數80.97%(t =8.361, 0.01
2.3 適應性
適應度反映了該品種超過平均生產水平的基本廣適性,適應度值越大,品種的適應性越好。由表2可以看出,3次試驗中,‘漯麥116的適應度分別為72.7%,36.36%,40.90%,高于對照‘周麥18的適應度(18.2%,27.27%,31.81%),說明‘漯麥116的廣適性優于對照品種‘周麥18,其在不同年度間、不同地點間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2.4 抗性分析
表3表明,‘漯麥116在2017—2018年度的區域試驗中成株期綜合抗病性鑒定結果為慢條銹病,中抗葉銹病,高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中感紋枯病;2018—2019年度的區域試驗成株期綜合抗病性鑒定結果為高感條銹病、中感葉銹病、高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中感紋枯病;2019—2020年度的生產試驗成株期綜合抗病性鑒定結果為高感條銹病、中感葉銹病、高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中感紋枯病。說明‘漯麥116接種鑒定抗性一般,但是該品種田間綜合抗性非常好,說明這個結論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商榷。
2017—2019年區域試驗和2019—2020年度生產試驗中,‘漯麥116田間抗倒伏能力強,倒伏程度≤3級,或倒伏面積≤40%的試點率為95.5%,100%,95.0%。平均株高76.9 cm,莖稈彈性好。
2.5 品質分析
皖墾黃淮南片小麥試驗聯合體2018/2019區試抽混合樣化驗以及2020年度生產試驗,品質結果如下:容重796 g·L-1/ 792 g·L-1/ 794 g·L-1、粗蛋白(干基)14.45%/14.05%/14.25%、濕面筋30.9%/30.6%/30.8%、吸水率62.5%/53.2%/57.9%、穩定時間4.6 min/2 min/3.3 min、最大拉伸阻力139 E.U/144 E.U/141.5 E.U、拉伸面積36 cm2/33 cm2/34.5 cm2。屬于中筋小麥品種。
3 結論與討論
豐產性、穩產性和適應性是選育優良品種的基本依據,而品種的區域試驗是鑒定品種在不同環境條件下豐產性、穩定性及適應性最有效的手段[9-10]。本試驗通過對‘漯麥116的品種豐產性、穩定性等進行分析表明,‘漯麥116產量高,增產點次率高,產量潛力大。2個年度區域試驗和1年生產試驗‘漯麥116的高穩系數和適應度均高于對照,充分說明‘漯麥116自身的產量比較穩定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同時其抗倒伏能力好,粒重高。雖然鑒定結果抗病性表現一般,但其在品比和區試、生試共5年的田間試驗中,田間綜合抗性非常好,條銹病發生很輕;另外,同一病害(如白粉病)不同年份鑒定為高感與高抗,這是由于抗病鑒定周期長,鑒定時期要求特殊,鑒定結果不穩定,且小麥的抗病性大多屬于數量性狀遺傳,以加性效應為主,鑒定結果易受環境和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小麥抗性鑒定結果在年度間存在差異,因此田間自然綜合抗性仍然是人們判定小麥抗病性的最為直接、有效地指標之一。栽培技術方面,建議該品種適宜播期在10月上中旬,在適宜的生產區域如黃淮冬麥區、河南省南部除信陽市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平原灌區,陜西省西安、渭南、咸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江蘇省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區種植,做好病蟲害預防工作,‘漯麥116仍然是高產、穩產、廣適、優質的品種。
參考文獻:
[1] 何中虎, 林作楫, 王龍俊, 等. 中國小麥品質區劃的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 2002, 35(4): 359-364.
[2] 崔文禮, 王軍, 汪輝, 等. 黃淮麥區35份小麥種質資源品質性狀比較分析[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020, 47(4): 606-611.
[3] 沈業松, 王歆, 顧正中, 等. 296份黃淮麥區小麥品種資源在江蘇淮北地區的品質分析[J]. 浙江農業學報, 2018, 30(10): 1617-1623.
[4] 李金霞, 洪雪梅. 應用高穩系數等方法分析小麥新品種新冬48號豐產穩產適應性[J]. 種子, 2016, 35(7): 88-91.
[5] 郭智萍, 孫希增, 李秀民, 等. 小麥新品種浚2016豐產性、穩產性及適應性分析[J]. 陜西農業科學, 2013, 59(4): 70-72.
[6] FRANCIS T R, KANNENBERG L W. Yield stability studies in shortseason maize,I.A descriptive method for grouping genotypes[J].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1978, 58(4): 1035-1039.
[7] 溫振民, 張永科. 用高穩系數法估算玉米雜交種高產穩產性的探討[J]. 作物學報, 1994, 20(4): 508-512.
[8] 朱昌濤, 呂元豐, 王剛, 等. 小麥新品種平安7號豐產性、穩定性及適應性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 2018, 46(11): 19-21.
[9] 張斯梅, 楊四軍, 顧克軍, 等. 小麥區域試驗產量性狀及其穩定性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 2012, 28(3): 172-176.
[10] 俞世蓉, 徐勇. 作物區試中的品種合理評估問題[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1992, 15(4):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