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若
【摘? ? 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學低年級段是學生奠定認知和能力的最佳時期。小學音樂課的律動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很好地完成了學生從幼兒時的“游戲式教學”到一二年級的“間接經驗學習”的過渡。本文將基于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究律動教學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音樂素養;律動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09-0151-02
Rhythm Teaching of Music Lessons for Lower Grades of Primary Schools Based on Quality Cultivation
(Wenzheng Primary School,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China)XIE Ruo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the lower grades of elementary school are the best period for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ir cognition and abilit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rhythmic teach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class h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game-based teaching" in early childhood to the "indirect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s.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rhythm teaching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eywords】Music literacy; Rhythm; Classroom teaching
律動不光是音樂教學的內容,也是學生素養提升的手段。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讓學生了解舞劇,音樂劇,直觀地感受舞蹈律動和音樂之間的聯系,進而通過自編自導音樂劇、扮演生活角色等來感受音樂課程的實踐性;教師也可以通過在課堂上用帶有特殊節奏律動來玩音樂游戲,從而讓學生掌握音樂相關知識與技能;教師還可以根據旋律節奏設計不同的律動,用更加形象具體的方式來解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重難點旋律或是節奏。同時律動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效。也能提升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從而提高音樂素養。
一、將律動滲透在課堂常規中
(一)提煉常規滲透音樂素養
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律動對他們的素養生成非常重要。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一方面也能培養他們的音樂思維。學生在律動的環節中踩著節奏;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創造性,在節奏的律動中自由地舞蹈,身心都是愉悅的,感受音樂帶來的美感。同時它將實踐性帶入音樂課堂,做與練、做與學對接起來,也讓音樂思維隨著節拍生成。換言之,律動就是通過教師臨時設定的、原先固定的韻律、預設的或者學生臨時發揮的舞蹈中的基本動作,在“唱游”的練習中進行音樂學習。學生通過邊歌邊舞的形式全面鍛煉身體,在提高他們動作協調性和韻律感的同時,也讓他們想起幼兒時的游戲時光,也更激發他們豐富的情感、奇特的想象力。因此教師可將律動設置在學生的日常禮儀中,讓他們將使用這樣的音樂形式變成生活起居的一種習慣。
(二)架構音樂課堂常規模式
教師巧妙構思,將音樂的律動與禮節融入課堂的學習中。教師打破傳統文化課的模式,對于“上課”“起立”等這樣的禮儀活動進行了改良,以讓傳統的禮儀煥然一新,也讓律動變得程式化。課前教師可以彈奏或播放一段音樂,作為上課的標志。這個彈奏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若班上有許多學生都有學習過一些樂器,教師正好給了他們一個鍛煉展現的機會。比如筆者用“135”這個和弦提示他們安靜坐端正,每當我或者“小老師”彈出這個音,學生就把手背在背后,后背挺直,只坐半張椅子,用一個律動的動作解決上音樂課的體態問題。用“1234567”音階上行的方式代替喊“上課”“起立”,并將師生問好行禮的過程也設計成律動。這樣,一上課就能很好地抓住他們的注意力。
二、以律動建構課堂教學環節
(一)以律動為核心感知音樂
設置律動的環節,對學生來說,是讓他們的多感官參與到音樂的學習中來,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在體驗中進行節拍、節奏以及音色的教育,進而強化他們對音樂的感受。明顯地,律動可以使音樂教學動態化,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進而實現音樂教學的創新。讓學生能主動地體驗律動,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還要遵照他們的年齡特點,盡量地將游戲與律動對接起來。對于一二年的學生來說,玩還是他們的天性,幼兒園的游戲時光是他們音樂課憧憬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同樣可以將律動與游戲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可設置一定的音樂學習情境,讓他們在游戲中識別高低音,在體驗中感知音樂的旋律,使認知在快樂中得到深化,使音樂的藝術價值在律動中得到展示。同樣游戲也是對接學生認知的一種方式,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與能力都非常有限,比如他們的思考方式、表達模式、交流形式等都處于幼兒的狀態。這就造成了他們不能安靜地聆聽音樂,更喜歡用游戲的方式加以補充,甚至邊唱、邊做動作。以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快樂的啰嗦》為例,筆者先讓學生聽音樂的主題旋律A段并根據音樂給的感覺自由地做想做的事。幾乎所有的學生在聽的時候都會隨著節奏不由自主地律動起來,這就是感知音樂的過程。然后教師根據速度、節奏和學生一起設計不同的律動,并在聆聽的過程中實踐起來,把聆聽變成有效聆聽。這其實是讓學生對音樂的認識從感性向理性過渡的一個過程。
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接受與內化,為接下來的游戲做了充分的準備。筆者讓學生圍成一個圓圈,他們每人都假裝拿著一個裝了水的小碗,隨著樂曲開始響起,他們向著圈中間灑水。自然地,他們會根據音樂的速度和節奏灑水,做動作。筆者無須指導,所有的動作都由他們自主發揮。教師能在學生游戲的過程中,從他們潑水的節奏中直觀地觀察到他們用律動表示的對音樂的理解。可見,律動與音樂相結合能讓學生產生共鳴,進而充分調動他們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
(二)以律動為媒介學唱歌曲
將歌曲與律動融合起來,能讓低年級的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喜歡音樂。歌曲是音樂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促成學生素養生成的主要方式,更是他們在生活中展示音樂才能、表達自我情懷的方式。但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歌曲是有一定難度的。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能很好地理解歌詞,知道的漢語非常有限;另外一方面又是由于他們懂得樂理非常少,不能體會其中用音樂表達的情感。因此教師可將歌曲以視頻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能從畫面的整體的氣氛中感知音樂。學生可以先跟著視頻里的節奏自由地哼唱,接著再觀察模仿視頻里的相關動作與表情。
以人教版二年級第三冊的《過新年》為例,它是一首節奏歡快、情感熱烈的兒童歌曲。在歌曲結構上它采用四二拍,五聲C宮調式,單樂段格式。歌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律動性,因為它采用的是漢族民間音調和秧歌舞的節奏,同時歌本身用“咚咚鏘”模擬鑼鼓聲,又將舞蹈律動的特色進一步彰顯。學生在觀看視頻之后,為了讓學生對這樣的律動有更深刻的領會,首先,筆者示范打鼓,讓學生仔細觀察其中的特點。他們能夠發現鼓聲是由弱到強的,筆者順勢總結這樣的現象被稱之為“漸強”。其次,讓學生仔細觀察,先讓他們自由地敲一會兒鼓,感知其中的律動。當然,學生的體驗是有序的,過程中要有教師的指導,教師的參與。因此筆者將學生以一豎排為單位排列開來,第一列先開始輕輕拍打,接著根據老師的提示按照順序一列一列地加入進來,等到所有的組都打起來以后,看教師提示讓力度逐漸增強,到達高潮后結束。
整個感知律動的過程,學生的眼睛看著教師,耳朵聽得仔細,律動在手上流淌。舞蹈也是歌曲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這首歌中教師可將秧歌展示給學生,讓他們也來舞一舞。教師在學生的凳子中間放了兩條紅帶子;學生安靜快速地把它們撿起來,一手一條,準備姿勢站好,跟在教師后面舞起來。學生就這樣感知著舞蹈律動,他們先跟伴奏邊唱邊打鼓,再跟伴奏邊跳邊跳舞;最后,分組表演,跟伴奏。在律動中,教師從動作、舞蹈、表演的節奏和方式訓練學生基本的音樂節奏反應、配合、協調等能力。在強化學生音樂節奏感的同時,也減緩歌曲的難度、化解學生在音樂認知上的難點,也為歌曲的教學增加趣味性。
三、結語
總之,小學音樂教師要充分運用律動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進而提升他們的核心能力與全面素質。運用律動,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感悟,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律動參與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把身體與思維有效結合,并使他們通過身體韻律動作的展現,實現音樂、舞蹈、律動的三位一體。
參考文獻:
[1]周月.淺談舞蹈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價值與應用[J]北方音樂,2019(08).
[2]蘭雅琴.基于音樂核心素養下的體態律動在小學低年級欣賞課堂中的有效運用[J].考試周刊,2018(79).
[3]李曉瑋.基于發展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施策略[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02).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