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視頻、土味情話……
視頻制作難度降低,加上網民強大的表達需求,讓鄉間風光、農活農事、身邊趣事、搞笑表演等以前易被專業視頻制作忽視的題材內容被記錄下來,并在網上收獲大量關注。不少網友表示:土味文化的內核便是視頻主角無拘無束的靈魂。
情節浮夸的土味視頻、酸到掉牙的土味情話、節奏洗腦的土味歌曲……近年來,“土味”席卷互聯網成為新潮流。“土味”究竟是什么味?它又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審美?
“土”成為一種潮流
動感的音樂響起,幾名“社會大哥”在鏡頭前甩頭、踢腿……視頻中,浮夸的舞姿逗得小陳哈哈大笑。十幾秒的視頻很快播完,小陳又點開另一個:一個手握菜刀的農村大媽,用不標準的普通話大罵一只飛進豬圈的雞,雞飛狗跳的場景再次令他捧腹大笑。“雖然表演浮夸、段子老套,卻有一種直接、不矯情的趣味。”
近年來,以土味視頻為代表的土味文化風靡網絡。這類視頻創作背景多是山野、鄉村、小城鎮,雖然道具簡單、情節浮夸,但因短小有趣、貼近生活,受到網友熱捧,許多網友稱“越看越上頭”。
土味視頻類型豐富,涉及日常生活、劇情表演、手工制作、感官刺激等內容。“社會搖”是最早流行起來的土味內容,節奏感強勁的音樂搭配簡單隨意的動作,引發許多人模仿。后來,因為一些“社會搖”主播的低俗言行,“社會搖”視頻被網絡平臺清理了。
展現農村生活風貌的涉農視頻也是一類大熱的土味視頻。用原生態食材做飯,捉泥鰍、割豬草……視頻展現出農村有趣又真實的一面,因而迅速走紅網絡。
還有一些土味視頻是搞笑或荒誕的短劇。短劇多是自導自演,有小人物逆襲、打抱不平等情節。
除了視頻,土味還滲透到了其他文化領域。如土味情話、土味表情包、土味情歌等,都從網絡上火到了現實中。
小學語文老師陳珂發現,班里孩子說話越來越成熟。“‘不要抱怨,抱我!這類土味情話張嘴就來。”陳珂說,小學生們將土味情話視為與成人社會接軌的方式,紛紛模仿。
一些學校也開始利用土味造梗。比如,2020年,一批高校推出土味招生廣告:“本科技術哪家強,上海交大在閔行”“不太查課、重視學風,善待起床專業戶”等充滿“土味”的廣告詞,配合著未加修飾的畫面和字幕,一改往日高校招生廣告的畫風,令人眼前一亮。
“土味”中有自由的靈魂
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億。其中,農村網民規模達2.85億。農村網民數量激增,對網絡生活提出新要求。他們希望能夠記錄自己的生活、傳遞自己的興趣審美,于是出現了各類形式的土味文化。
網絡視頻APP的火爆,不僅滿足了視頻消費者的需求,也使一部分視頻消費者轉而成為視頻生產者,參與到視頻制作中。
只要一部手機、一兩個短視頻制作軟件,幾乎人人都能制作簡單的視頻。視頻制作難度降低,加上網民群體強大的表達需求,讓鄉間風光、農活農事、身邊趣事、搞笑表演等以前易被專業視頻制作忽視的題材內容被記錄下來,并在網上收獲大量關注。
不少網友表示,土味視頻是真的土,但看著是真的爽,土味文化的內核便是視頻主角無拘無束的靈魂。
“現在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空閑時只想看視頻、段子來減壓。”面對生活的壓力,大眾易對精致文化產生審美疲勞、對常見的事物變得麻木,轉而尋求在不合邏輯卻輕松搞笑的文化產品中放松自我,尋求精神上短暫的休息。
許多沒有鄉村生活經歷的網友,對春種秋收、狩獵采集、手工制作等具有鄉土特色的元素感到好奇與憧憬,而各地不同的方言、飲食、節慶民俗也令他們感到新鮮。
可“土”不可“低俗”
土味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也走向了兩個不同方向:一部分土味作品貼近生活,是個性解放的產物;另一部分土味作品在個性解放中沒有把握住底線,出現了內容低俗、三觀不正的現象。
一些人為博眼球,惡意扭曲“土味”:有的土味短劇為制造情節沖突,塑造了拜金女、惡婆婆、不孝媳等形象,傳遞出不正確的價值觀;有的小視頻里充斥著社會大哥、農村封建迷信、亂捕亂食野生動物、暴飲暴食等低俗甚至違法的內容。
隨著土味文化越來越火爆,資本開始介入相關文化產品制作,網友們看到的不少東西是被加工處理過的,不再是真實的鄉村、真實的生活。“有些視頻看著就很生氣,現在的農村哪有那么臟亂差,哪有那么不文明。”一個家住農村的網絡主播說,有些人就找不干凈的地方拍攝,甚至為了效果故意把環境弄臟。
土味文化是人們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令大眾獲得了新奇的審美體驗。但“自我表達”不是“自我放飛”,“通俗”不等于“低俗”。要想讓土味文化健康發展,創作者應守住底線,不媚俗,不觸碰法律道德紅線。對野蠻生長的不良土味文化,相關部門和網絡平臺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
(《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