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的初心使新中國站起來了,鄧小平的初心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了,習近平的初心使中華民族強起來了。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他們雖然面臨不同的歷史使命,但初心一脈相承。
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他們雖然面臨不同的歷史使命,但初心一脈相承。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說:“新中國成立時,毛澤東的初心可概括為:建設一個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與跳出歷史周期率,這個初心使新中國站起來了;鄧小平的初心可概括為:祖國的繁榮和富強,人民的安康和幸福。這個初心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了;習近平的初心可概括為: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使中華民族強起來。習近平始終不忘這個初心,這才有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開辟的新局面。”
“我們黨必須找一個熟悉農村革命的人當領導”
1927年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首次獨立領導革命斗爭,有了自己的“槍桿子”。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在中國地圖上的足跡,就是人民軍隊和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從弱小到強大的印跡。
1935年2月,毛澤東指揮紅軍一渡赤水后,周恩來和博古有一次長談。周恩來說:“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失敗,說明中國革命的源泉在農村,必須走農民斗爭道路。這以后,我就在考慮,我們黨必須找一個熟悉農村革命的人當領導。你和我都是做具體業務的人,不合適做領袖、當統帥。毛澤東同志很擅長農民運動,很適合駕馭目前的斗爭……紅軍不能沒有他。”周恩來這一席話,使博古解開了思想疙瘩。“盡管遵義會議后相當長時間里,中央政治局的軍事決策由周恩來全權負責,但他放手讓毛澤東指揮紅軍。”石仲泉說。
1938年初,毛澤東開始在延安鳳凰山夜以繼日地潛心寫作《論持久戰》。“他把整個抗戰過程分為3個階段:戰略防御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反攻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戰法講得很清楚,那就是當時的《孫子兵法》。全面抗戰的發展,沒有超出毛澤東《論持久戰》所說的范圍。”延安革命紀念館研究員劉煜說。
打敗了日本人,打跑了蔣介石,中國人民剛剛迎來新中國的成立,美國人又到朝鮮來挑釁。他們的飛機越過鴨綠江,轟炸我東北地區。基于新中國百廢待興,中美實力相差巨大,多數人并不贊成出兵。毛澤東分析了敵我形勢,提出“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黨中央、毛澤東最終決定出兵朝鮮。這是毛澤東一生最難的決斷。“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使中國人民真正站立起來。”石仲泉說。
聽了鄧小平的話,“就像三伏天吃冰鎮西瓜”
站立起來的中國人民,走上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路上雖有坎坷,但中國共產黨具有強大的糾錯能力,總能化坎坷為前行的動力。
1978年,鄧小平號召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他派谷牧率團考察西歐五國,感受到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的必要性,讓對外開放成為高層的共識;萬里在安徽帶領農民實現了突破,率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習仲勛則帶領干部群眾在東南沿海取得突破,建立經濟特區。
然而,特區的快速發展引來一些反對的聲音。有的人到經濟特區考察,認為那里除了紅旗外,其他都成了“資本主義”。1992年初,鄧小平登上了開往南方的火車,發表了南方談話。在深圳國貿大廈,鄧小平聽了深圳市委書記李灝關于多方面改革的匯報后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怕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時任廣東省委副秘書長的陳開枝說:“當時我一聽到這‘三個有利于,感覺就像三伏天里吃了冰鎮西瓜,暢快淋漓。”
1978年后,每逢“三中全會”,黨中央便作出重大改革決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拉開全面改革的序幕……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部署,吹響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的集結號。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深入發展。
2013年秋,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他還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愿向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同域外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合作,相互補充,共同促進亞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2016年1月16日,57個國家的代表云集北京,舉行了亞投行開業儀式暨理事會和董事會成立大會。在成立大會上,習近平擲地有聲地說:“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如今,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內容。
這背后是大國領袖的擔當。2015年9月,習近平訪美期間對企業家們說:“中國的開放就像阿里巴巴‘芝麻開門一樣,開了就關不上了。”2016年8月,習近平視察青海,用將帥出征的誓言宣示扶貧的決心——“不破樓蘭終不還”……正是對人民的熱愛、對黨的忠誠、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切情懷和歷史擔當,讓習近平成為國人以及世界人們心中有魅力的大國領袖。
2021年,奮進的中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奮斗中的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100年歲月崢嶸,100年初心如磐。歷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奮斗中造就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人民創造了歷史的輝煌。“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學習重溫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使我們更加堅定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同時堅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未來自信。
(《環球人物》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