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張怡青
摘 要:五杭集鎮作為運河段重點打造城鎮之一,雖已進行改造修復卻仍缺乏亮點,未彰顯地方特色文化。通過整合余杭五杭現有運河資源與非遺文化,構建五杭“為家族文化注入活力”“使原生態生活文化煥發生機”與“以旅游業文化為發展理念”三個目標方向,形成以“水鄉旅游業”為內部核心的五杭集鎮“運河文化帶”理念。
關鍵詞:運河文化帶;家族文化;原生態生活文化;旅游業文化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3.006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黨和國家制定的重大戰略部署。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提出“鼓勵和引導運河沿線村鎮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建設一批功能完備、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示范帶動力強的美麗休閑鄉村、休閑農莊(園)、精品民宿,培育一批效益良好的示范品牌,帶動農業提擋升級、農村環境改善、農民脫貧致富,助力鄉村振興。”大運河沿線的一些村鎮重視環境整治、歷史建筑與街區的保護和修復。然而,他們往往照搬城市仿古街的做法,將鎮上的老街改造修復成為仿古街,導致“千街一面”,反而使老街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從物質性角度和歷史角度來看,仿古街是在老街基礎上的修復和改造,地理位置沒有改變;但是從文化上來看,老街的地方特色文化沒有彰顯出來,缺少地方性。如此仿古街的修復,被稱為“不舒服的遺產(uncomfortable heritage)”,游客身處其中,很難感受到當地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而只是一種似曾相識的、可以復制的物質性歷史景觀。從旅游角度來說,這樣的仿古街也缺少吸引人的亮點。
在我們所調研的杭州市余杭區運河街道五杭的老街,就是這樣一種讓人感覺“不太舒服的遺產”。五杭作為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一個重要碼頭,富有濃厚生活氣息,具有人文底蘊,也是余杭區近年來重點打造的城鎮之一。2017年至今,運河街道始終堅持圍繞“全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樣板”的總目標,打造“水鄉歷史文化街區”,努力將這里打造成為“產業興旺、水鄉風貌”的樣板小集鎮。然而,目前五杭已經完成了環境整治、老街修復,但是缺少亮點。本研究在對五杭的旅游開發現狀調研基礎上,提出“運河文化帶”建設下五杭的水鄉旅游開發策略:通過整合余杭五杭現有運河資源與非遺文化,構建五杭“為家族文化注入活力”“使原生態生活文化煥發生機”與“以旅游業文化為發展理念”三個目標方向,形成以“水鄉旅游業”為內部核心的五杭“運河文化帶”理念。
1 五杭及其旅游開發現狀
五杭位于杭州市東北角,京杭大運河從湖州市德清進入杭州段,先經過余杭區運河街道博陸社區,接著就是同屬運河街道的五杭社區。五杭在南宋咸淳(1265~1274年)《臨安志》(卷二十4/13)“鄉里”中有記載:“豐年鄉管里四:長壽、五杭、博陸、前莊。”可見“五杭”的名字在距今700多年前就出現了,這還不包括五杭沒有被記載的歷史。
五杭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除了京杭大運河人工河外,五杭區域內河港、潭、漾眾多。有內外塘水面2160畝、河道總長達100多公里,水域總面積為余杭第一。水路交通發達,有東西南北和西南共五條水路,據說這也是“五杭”(即“五航”,五條航道之意)名字的由來。
由于水路交通發達,五杭曾是商貿云集之地。無論遠近的船只都可以到這里,京杭運河的船可以進入馬家匯角,“市河”因而形成。船進入市河,人們沿石頭臺階上岸,岸兩邊曾有類似塘棲水北街一帶的“米床”和廊檐。20世紀70年代,市河填平,變成現在的“解放路”。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曾經“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咸淳臨安志卷五十八 2/20),以前村里房前屋后都有河道,家家都有船。“河所以通舟楫,梁所以通車。(《康熙仁和縣志》卷二4/30)”五杭橋梁也非常多,有錦登橋(當地人叫鰟旇橋,因橋下有鰟旇魚)、五杭橋(即萬壽高橋)、玉露橋(當地人稱車橋)、興國橋、彌陀佛橋(《杭縣志稿·橋梁》卷七 20/55)。現在除了玉露橋、興國橋之外,其他橋都已無存。
五杭社區下面有11個村,包括五杭、杭南、唐公、郭信、杭北、長春、中水渭、雙條壩、道墩壩、黃家橋、圣塘河。現在旅游規劃范圍以五杭解放路(當地人稱“老街”)為中心,以及繁榮路(當地人叫“后頭小路”)、玉露路(舊稱“南街”)和萬豐東路(舊稱“東街”)、萬壽路一帶,包括唐公村、五杭村和五杭街道的一部分。目前規劃第一期工程已結束,主要包括河道整治、村落居住環境衛生整治、沿街建筑外立面裝修、停車場、廁所等,修建沿禾豐港(老百姓稱“馬家匯角”)至玉露橋的游步道,新建水鄉風情館、美食博物館、沈近思廣場及紀念館等建筑。規劃第二期主要包括興建運河游船碼頭,運河文化公園以及文創產業園等。
2 “運河文化帶”建設下五杭水鄉旅游開發策略
2.1 深挖家族文化為“運河文化帶”注入活力
五杭有一些保存比較完好的民居建筑,如厲家大院、金家大宅、高家染坊、宋家百貨店等。然而,這些民居背后的家族故事卻挖得不夠。作為一個傳統的鄉鎮,五杭及其周邊農村還保留著以家族聚居為特征的傳統鄉村布局肌理,這些家族的故事,體現的是五杭從過去到現在的歷史變遷。比如俞氏、尤氏、顧氏、宋氏,都是當地人數眾多的家族。這些家族靠經商、捕魚、教育等發家,各家有各家的習性,各家有各家的傳承。挖掘家族故事,摸索發家經驗,打造專屬家族名片,將“家族—品牌—游客”三者串聯,使游客真正融入其中,由此傳播當地特色文化。且可根據家族的主業設計相應的旅游活動和旅游產品。
以厲家為例,厲家大院是五杭老街現存最為完整的古民居。厲家子孫大多經商為生,早年間經營的南貨店在當地小有名氣。厲家名片的關鍵字即南貨,特指長江以南盛產的商品。在如今厲家大院院前打造舊時南貨店,出售老底子印象中的南貨,甄選筍干、火腿、黑木耳等,販賣并傳承那一代人的回憶。
顧家的“顧元昌”老字號做的是油坊生意。早年的顧家是從黃家村遷至五杭顧家角,兩地相距不遠,三五里路。顧家角東面則是先前顧家做生意的地方,被稱作“油坊”,即榨植物油的作坊,在當地方言中被稱作“油車”。由于油車的存在,當地有名的玉露橋村民叫作“車橋”,可以在玉露橋邊恢復傳統的用油車榨油的活動,游客可以參與其中。
尤家家族人口眾多,當地的尤家壩、尤家里、尤家河均以尤姓命名,這個家族在以前多農忙時種田,農閑時捕魚,船是他們的主要出行工具。直到現在很多家里都有船,他們還會使用船去釣魚、采菱等。這些都可以開發利用成為特色旅游活動。
2.2 修復運河水鄉自然生態景觀和原有的水鄉民居、村莊肌理等歷史人文景觀
溝通五杭內的風北港、斜弓港、廟前港、東港、西港與塘涇漾、廟河漾、凌家漾及白龍潭等水域,發展“運河農家樂”“運河漁家樂”“運河船家樂”“運河水鄉樂”等旅游休閑活動。通過重點打造禾豐港及周邊歷史老街,打造水鄉休閑旅游綜合體,形成運河水鄉慢生活旅游區。沿著那條繁榮的路往前走去,左右兩邊是一家家一戶戶的住戶,十字交錯的兩三排,倒也顯得溫馨。水潭、河傍、溪流、小船、木船;依著水洗衣服、挑著船捕小魚,這些帶有水鄉風貌的字眼真實的出現在這個小集鎮,再現水鄉風貌。
2.3 活化利用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五杭成為余杭以及杭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與產業發展中心
如余杭的清水絲綿,進一步發展與旅游相關產業。五杭的寶卷表演,結合當地的茶業店文化,如恢復五杭曾有的茶店老字號:金山茶店,用以吸引本地人和游客等。
運河街道五杭集鎮,運用村鎮再生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對集鎮風貌、產業、文化、生態、功能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綜合整治規劃,利用集鎮的場地特色、區位優勢、產業特色,打造三生融合,雙態統一的具有當代水鄉風情的美麗集鎮。突出運河情懷,融入水的元素,寫出水的文章。構建五杭“為家族文化注入活力”“使原生態生活文化煥發生機”與“以旅游業文化為發展理念”三個目標方向,形成以“水鄉旅游業”為內部核心的五杭集鎮“運河文化帶”理念。
參考文獻
[1] Abigail Wincott,Neil Ravenscroft & Paul Gilchrist.Roses and castles:competing visions of canal heritage and the making of pla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2020,26(3):737-752.
[2] 馮驥才.仿古街,請三思而后行[J].重慶建筑,2017,(8):62-63.
[3] 祝一帆.京杭大運河畔的五杭古鎮[J].余杭史志,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