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堆既有中原青銅文明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器物,同時又有高大的青銅人像(或神像)和頭像,以及大量的黃金制品。這表明三星堆文明很可能廣泛吸收了來自周邊其他古代文明的某些因素,從而同時具有東、西方文明交融的特點。
1986年,三星堆1、2號祭祀坑的系統性發掘,讓沉睡千年的古蜀文明“一醒驚天下”,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今年3月20日,三星堆再次上新。“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進展會通報,在三星堆遺址新發現6座器物坑,現已出土金面具殘片、巨青銅面具、青銅神樹、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一鋤頭挖出了寶庫
三星堆是古蜀先民創建的古蜀國都邑,始建于夏,至商代中晚期基本成型。其城墻體系、居住區、作坊點、墓葬群以及祭祀坑等,規模龐大、布局嚴謹、功能清晰。眾多青銅器的出土,說明古蜀國地區青銅冶鑄技術十分成熟,古蜀文明當時已經發展到一個相當的高度。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過程頗具故事性。1929年,在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鎮,一對父子在疏通一條淤塞的小溪時,突然挖到一個堅硬的石環。他們費力揭開石環,發現下面是一個土坑,里面裝滿了各種玉器,引起了學界的關注。
1986年3至6月,考古工作者還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挖掘,但沒有發現。反倒是考古工作剛結束不到1個月,被當地磚廠工人給發現了。
據當事人回憶,三星堆1號祭祀坑是被南興二磚廠的工人楊遠宏、劉光才發現的。7月18日上午,他們挖黏土時,突然聽見傳來清脆的破損聲,發現土中一枚墨綠的玉璋被手中鋤頭攔腰擊斷。兩人停下仔細觀察,發現下面有一個土坑,坑中密密麻麻還有很多器物。收到消息后,考古工作者立即趕往現場。即便有了心理準備,他們還是被出現在祭祀坑中的寶藏給驚呆了。隨后又發現了2號祭祀坑,一座更大的寶庫就此打開。
古蜀文明的6個“盲盒”
此次新坑發掘中,“三星堆遺址連拆6個盲盒”迎來前所未有的關注。6個“盲盒”指的是此次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位于1、2號祭祀坑旁。專家認為,目前這8個祭祀坑整體構成祭祀區,是古蜀王國專門用來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國泰民安的場所。
在6個祭祀坑內,3號坑目前是器物最為豐富的一座。除了120多根象牙外,一座手臂修長、兩腳赤足卷曲的頂尊銅人像最為顯眼,這極可能成為“國寶級文物”。
另外一項值得關注的文物,是在4號坑的黑色灰燼中提取到的絲綢制品殘留物。專家表示,這在此前的三星堆考古中從未出現,足以說明古蜀是中國古代絲綢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目前,絲綢的功能、材質分析及后續保存正在進行中,甚至連消防員也被邀請參與研究。三星堆祭祀坑的文物大多有燒灼的痕跡,考古學家推測這是一種“燎祭”,即將青銅器、象牙等祭品燃燒后填埋。這種“燎祭”是在坑外燃燒,還是坑內燃燒?燃燒最高溫度是多少?這些謎題有待消防員和考古學家合作揭曉答案。
“祭祀坑出土的東西,很多具有唯一性。這充分展示了古蜀人的聰明才智、國家的富庶強大,以及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和宗教意識。”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站站長雷雨說。此次發掘中,首個被提取的半張金面具更是前所未見。其寬約23厘米,高約28厘米,含金量為85%左右,銀含量在13%至14%。“據推測,這個黃金面具完整的重量應該超過500克。”雷雨說,如果能發現完整的黃金面具,那這不僅將是國內所發現的同時期最大的黃金面具,還將是國內所發現的同時期最重的金器。
“此前,在三星堆遺址中就發現了金面罩、金杖、金箔飾、金料塊及金箔殘片等多種金器。種類豐富,量多體大,作為權力象征運用于祭祀儀式,體現了古蜀人的金器崇拜。”雷雨說。
有何重大意義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認為,此次三星堆的新發現有助于解決長期懸而未解的學術問題,比如最基本的年代問題。運用碳14年代檢測方法對新發現的6個坑的炭屑樣品進行了分析,對年代分布區間進行了初步判定。其中,4號坑年代有可能形成于商代晚期。
三星堆文明對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獨特的貢獻。在以往的傳統學術觀念中,夏、商、周三代文明所代表的中國青銅時代文明,其最為基本的文化特征是以青銅禮器為中心,形成一整套禮儀制度而彰顯天下,代表國家權力與等級秩序。這一青銅禮器制度體系的形成,不僅是中國早期文明形成的標志,而且對整個東亞早期文明體系的形成也具有深遠影響。
三星堆文明具有東、西方文明的許多共同特質,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燦爛結晶。以我國黃河流域為中心形成的商周青銅文明,不僅輻射影響到整個早期中國,也同時影響到歷史上的“東亞文化圈”。但是,在這個固有的青銅文明體系中,三星堆很顯然出現了諸多新的文化因素,它既有中原青銅文明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器物,同時又有高大的青銅人像(或神像)和頭像,還有大量使用黃金制作的黃金“權杖”等。此外,還崇拜很可能與“太陽神”“宇宙樹”有關的青銅神樹等。這些事物在古代中亞和西亞青銅文明之中并不鮮見。正因為如此,三星堆文明很可能在傳統的中原文明和地域性顯著的巴蜀文明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來自周邊其他古代文明的某些因素,從而同時具有東、西方文明交融的特點,成為中華大地上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從地理位置上看,三星堆文明處于所謂的“華夏邊緣”地帶,但卻與其西北方向的“陸上絲綢之路”很早就有著固定的交通路線,南面可通過滇、緬、印之間的古道直接通向南亞、東南亞以及中國沿海各地,甚至與被視為“人類生命禁區”的青藏高原,早在史前新石器時代就有了交往和聯系。漢代開通“絲綢之路”,一個重要的動因,就是漢使節張騫在大夏(巴克特里亞)看見了蜀地商賈通過古代天竺(今印度)輾轉販運而來的蜀布、邛竹杖和枸醬等土特產,從而游說漢武帝開始了“鑿通西域”的壯舉。因此不難設想,青銅時代的巴蜀與外部世界之間,絕不是一個彼此封閉的空間,這個區域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給三星堆文明提供了走向世界的強力支撐。
對于三星堆文明的探索沒有止境,你也永遠不知道下一鏟會挖出什么。相信在未來,通過對這些文物的檢測、分析,更多關于三星堆謎題都將得到揭曉。這個曾深埋地下數千年的古老文明的真實面目,也會變得越來越清晰。
(《中國新聞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