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調解節目通過透視平民視角,講述與百姓生活相關的內容,可以幫助有矛盾的百姓排憂解難。然而,當“家丑”被當眾揭開,如何平衡隱私與權利?當局外人介入家務事,究竟是幫忙還是添亂?
前不久,一檔生活調解節目《好久不見》上了熱搜。節目中,一名家暴男子在妻子離家15年后,請節目組出面幫忙調解,以求復合。女方明確表示不接受調解,可節目組仍找上門,調解員還問她“為什么不能面對”。節目組此舉遭到網友質疑。
事實上,不少電視臺都有類似的情感調解節目,在當地也有比較高的關注度。然而,當“家丑”被當眾揭開,如何平衡隱私與權利?當局外人介入家務事,是幫忙還是添亂?
情感調解節目都在播些什么
說起情感調解節目,最早要追溯到湖南經視于1998年推出的《真情對對碰》。節目將家庭矛盾、兩性情感糾葛等個人隱私像講故事一樣向觀眾公開,同時又主動介入這些關系當中進行調解。新鮮的節目形式讓它一推出就火爆起來。此后,各地紛紛創辦類似的情感調解節目,如上海某地面頻道(區域性媒體)的《新老娘舅》、天津衛視的《愛情保衛戰》、江西衛視的《金牌調解》等。
情感調解類節目究竟在調解些什么?具體來看,情感調解節目分為兩類:一類以調解兩性關系為主,日常情侶或夫妻會發生的矛盾;另一類是家庭調解類,內容看似雞毛蒜皮,內里倒也頗為曲折狗血。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情感調解節目有其存在的價值。自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正式施行以來,人民調解制度有法可依、有了法律效力,百姓對調解行為有信任感,“清官難斷家務事”的難題不再無從下手。情感調解節目通過透視平民視角,講述與百姓生活相關的內容,幫助有矛盾的百姓排憂解難,因此觀眾對此類節目喜聞樂見。一名業內人士分析,真正讓這類節目大行其道的關鍵在于,這類節目滿足了人們的八卦欲望,更滿足了大眾的圍觀心態。
大部分人認為“家務事”是私事,不愿“家丑外揚”
從親子沖突、婚姻危機、婆媳矛盾到兄弟姐妹糾紛……調解節目大致能與現實里的家庭糾紛事件對得上號。然而,更需要我們關注的,是這種中國式調解的現實基礎是如何構成的。
眾所周知,就傳統文化而言,“家丑不可外揚”“清官難斷家務事”構成了人們對待家庭關系糾葛的內外雙重邏輯。大部分人認為家庭事務是私事,尤其是“丑事”,一般都在家庭或家族內部消化處理,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公開求助。
在過去,人們往往會通過長輩、在村里或小區里有威望的人來調解糾紛,并且相信對方的權威。隨著社會轉型,原先能起到“兜底”作用的家族網絡逐漸消失,又很難找到能替代這種功能的新組織和個人。即使建立了具有部分調解功能的組織和職業——如司法調解委員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婦聯等,但人們仍不太會將這些組織作為解決問題的首選。以家庭暴力為例,當家暴發生時,當事人并不會第一時間尋求外界幫助。面對這種困境,調解類節目作為“第三條道路”自然也就應運而生。
《金牌調解》節目曾發文剖析了求助者的心態。文章稱,當事人來接受節目調解之前,困擾他們的很多現實問題早就存在,他們也曾試圖想辦法解決。但愿望往往離現實就差那么一步,這個時候,他們需要一個中立的置身事外的而又令雙方都信服的第三方充當中介,幫助他們搭建起溝通的橋梁。此外,家庭內部矛盾雖然紛繁復雜,但是很多人有這種感覺:找一個可以傾聽和訴說的地方并不容易,找一個可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專業團隊,更是難得。
停播與復播的背后
對求助者而言,節目組是局外人。當局外人介入家務事,調解的效果又如何?
華南師范大學社會工作系特聘副研究員李僑明認為,中國式調解的初衷是填補法律的不足,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有其積極意義。不過,很多家務事跟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深刻地纏繞在一起。例如,兄弟姐妹反目成仇,常常禍起于拆遷分房或賣地而獲得的巨額分紅。如果看不到藏匿于家庭糾紛之下的社會結構“冰山”,局外人永遠難以理解現代社會的家庭關系“何以至此”。這樣一來,對以“勸和”為原則的調解者來說,極有可能“翻船”。
此外,很多調解節目的終極招數是請各方“專家”來坐鎮勸和。可為了勸和而勸和的結果往往非常可笑。有人上節目請求調解夫妻矛盾,在節目錄制過程中雙方成功和好了。可沒等到節目播出,兩人又發生爭執并且正式辦了離婚手續。
另外,在資本和收視率的壓力下,部分情感調解節目開始追求刺激和爆點。此前,有業內人士透露,為了讓節目更好看,節目組的策略是“一半真、一半假”。當然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就是全靠編。
一些當紅情感調解節目也因內容虛假收到過停播整改的處罰。然而,即便是被勒令停播,一些電視臺仍不愿放棄這類節目。因為這類節目雖表現出極強的本地性,但收視率往往很不錯。在受到本地觀眾青睞的同時,往往也是本地品牌投放廣告的首選。
如何兼顧可看性和價值觀
如何兼顧可看性和價值觀,是情感調解節目的一大挑戰。
“地面頻道對本地觀眾的導向作用很明顯,尤其是當主流收視群體是缺乏判斷力的中老年人,就更需要注重社會責任意識。”樂正傳媒聯合創始人彭侃建議,相關部門應對此類節目加強監管,出臺專門的監管機制,防止弄虛作假。
有學者建議,情感調解節目不宜過度集中展示倫理道德層面、不良社會習氣的糾紛,也不宜在節目中過度展示沖突、暴力等缺乏理性的言行,以免產生負面社會效應。此外,此類節目應該注重人文關懷,在內容的表達上注意保護當事人的隱私,體現對當事人的尊重。在調解中涉及不便公開或公開后對當事人的名譽造成損害的情節,播出時應適當刪減。
此外,部分情感調解節目的調解員缺乏法律知識,在遇到一些財產糾紛、繼承權等問題時,簡單地勸一方放棄或退讓,失去了調解的作用。這就要求節目主持人、調解員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電視綜合版塊資訊服務節目部副主任陳拓說,此類節目應征集熱心調解、精通業務、熟悉法律的專業人士加入其中,從而真正公平、有效地化解矛盾。
(《快樂老人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