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福
寫作時要能“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還“需要真實、豐富的材料”,這是新課標對文章選材提出的要求。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理,一篇文章,如果沒有材料去體現,也只能是空中樓閣,讓人感覺言之無物。不少同學的作文,不是寫拾到皮夾子交公,就是寫為抱小孩的婦女讓座;不是寫幫助同學補課,就是寫送迷路的小孩回家……總之,盡是寫一些人家寫“爛”的材料。于是語文老師常常在他們的作文后面寫上類似的評語:選材陳舊,希望今后選擇新穎、獨特的材料。
那么,怎樣才能選擇到新穎和獨特的材料呢?“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你留意去觀察和體驗生活,就會獲得許多既能彰顯意旨,又真實新穎的寫作素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巧妙地擷取,再加以適當地剪裁和組結,那一篇篇的真情美文就會從我們的生花筆端汩汩地流瀉而出……
【技巧點撥】
一、從生活中選素材
不少同學看到作文題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聽途說,或者是從概念出發去記敘、描寫。記好人好事,總是寫“拾皮夾”“讓座”“為人補課”,不管此事自己是否經歷過,是否有感觸。這樣的內容,怎么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呢?其實,我們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經歷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與眾不同的經歷作為選材的內容,那么,你所選擇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獨有的、新鮮生動的。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聽一些同學說,我們是學生,生活貧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鮮、獨特的事情值得記敘。學生的生活面不廣是事實,要擴大作文選材的范圍,就要求我們盡可能廣泛地接觸現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們學生的生活圈子小,就沒有新鮮、獨特的材料可以寫呢?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會有獨特的材料讓你挑選。住在城市的孩子,恐怕都見過老年人跳迪斯科吧?可是有的同學熟視無睹,竟然讓這樣的材料從眼皮底下悄悄地溜走了。住在農村的孩子,其生活更是快樂而自由的。他們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可以在田野里無憂無慮地奔跑,可以目睹水稻從播種、抽穗到長出黃澄澄的谷子,再變成白白的大米……而這些是最感性的認識,也是最豐富的寫作素材。
三、專注于記錄生活
僅僅靠眼睛觀察,停留在表象上,還遠遠不夠。“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應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專注于把每天自己覺得有趣的或有意思的事物和感受記錄下來。從觀察父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和家庭所處的環境位置開始,到學校環境位置、老師、同學, 進而放眼于社會的所見所聞所感,凡有所獲,立即有所記;對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如游戲、割草、放牛、做飯、逛街、看電視、 聽廣播等都要留心觀察,認真聽取,思索過程,細細品味,把握情感脈搏的起伏變化,凡有趣有感都要有所錄。
四、讓素材豐富多彩
一般來說,同學們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場。接觸的人少,家人、老師、同學。同學們在寫作文時,所敘述的事往往是常見的。常見的材料中就沒有新鮮的東西嗎?不是的。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對常見的材料加以提煉,改變一下敘述的角度,就會讓它放出異彩。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思路比較狹窄,他們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擴大。如果我們把觀察的目光投射到整個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某些不良現象,那么作文的材料就一定會豐富多彩起來。
【病文展示】
爺爺,真的好想您
付家豪
清早起床,看見淚水打濕的枕巾,記得昨晚在夢中我與爺爺又重逢。我的爺爺是一個熱心、慈愛、勤勞善良的老人。
(文章開頭雖然簡潔,但點題不夠明確:“我”和爺爺緣何在夢中相逢?缺乏必要的鋪設和交代;第二句“我的爺爺是……老人”與第一句銜接生硬,且有“貼標簽”之嫌,這是記敘文開頭的大忌。)
我的爺爺雙耳卷曲,是個天生的聾子。俗話說:“十聾九啞”,但爺爺雖聾卻不啞。他說話時,除了部分字發音不準確外,其余大都“聽”得清楚。奶奶告訴我,爺爺能根據說話人的口型辨別對方在說什么。我不信,但經過多次嘗試,我不得不佩服爺爺,沒有任何老師教,他卻能做到這一點,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爺爺的“奇跡”這個材料與本文的主題關聯不夠緊密;“卷曲”“嘗試”等詞表意不夠準確。)
許多時候,爺爺干完了手里的活,就會坐在院子里的那棵老梧桐樹下,招呼我坐在他身旁。為了讓我能感受到蒲扇帶來的涼風,爺爺故意把搖扇的弧度和力度增大,搖著搖著,風就小了,我就趕緊喊:“爺爺,加油!”爺爺蒲扇下的風便又大起來了。有時,我半夜醒來,還看見爺爺不停地搖動著蒲扇,在為我驅趕著夜蚊。
(這一材料雖能體現爺爺的慈愛,但落于窠臼,不夠典型,對于文題的針對性也不夠強。)
我們住在山溝里。假期里,山里的孩子們沒有事干,爺爺便把我家的一間廢棄了的豆腐房改建成了一間學習活動室。他把自己的書和筆墨紙硯都拿了出來,免費輔導我們讀書、寫字和繪畫。下雨天,爺爺便利用放牛的機會,把豆腐房外的那條泥濘小路都鋪上了石子。后來,人們都叫這條路為“聾爺爺的路”。
(“爺爺把豆腐房改建成學習活動室并鋪路”這一材料雖能體現出爺爺的“大愛”,但描寫不夠細膩。)
如今,我雖離開家鄉,去山外讀初中,不能常去墳頭看望爺爺,但我知道他老人家不會怪我,因他一直都活在我的心中,經常我們還會在夢中重逢。
(結尾與開頭相呼應,但顯得突兀,扣題不緊,沒有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
【病理剖析】
本文小作者能從生活中取材,通過夢境引出寫作對象爺爺,然后選用“爺爺夏夜為我扇風驅蚊”這一素材來體現爺爺對“我”的慈愛;選用“爺爺把豆腐房改建成學習活動室并鋪路”這一素材來體現爺爺的“大愛”,從而突出爺爺的形象,這是本文的成功之處。但本文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主要表現為:其一,文首鋪設不夠,扣題不緊,且有先入為主、給人物“貼標簽”之嫌;其二,文中鋪敘部分,寫爺爺“雖聾不啞”的特征以及爺爺無師自通唇語的“奇跡”這個素材,與本文的主題關聯不夠緊密;其三,文中主體部分,寫爺爺夏夜為“我”扇風驅蚊這個素材落于俗套,不夠典型,沒有針對文題精選素材,不能很好地突出主題;其四,文中核心部分,寫爺爺把豆腐房改建成學習活動室并鋪路這一素材,雖能凸顯爺爺熱心公益的美德,但描寫不夠細膩,手法比較單一,詳略處理不當;其五,文尾扣題不緊,缺乏余味,沒有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此外,文中還有用詞不準、表意不明等問題。
【升格建議】
修改這篇習作,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緊扣文題,打造鳳頭。本文開頭要達到“鳳頭”的效果,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起筆應緊扣文題“好想”;二是應簡要鋪設,布置為何好想爺爺的懸念,開啟下文;三是講究語言的簡練優美,力求亮人眼目。
二、抓住特征,適當鋪敘。“雖聾不啞”以及無師自通唇語的“奇跡”是爺爺與眾不同的特征,應作必要的鋪敘和交代,并適當補充一些精當的素材來凸顯爺爺的個性及品質,為下文張本。
三、精選素材,力戒繁雜。作文時要力戒材料多而不精,造成用材混雜,主題不明。本文中“爺爺夏夜為我扇風驅蚊”這一素材雖能體現爺爺對“我”的慈愛,但比較落俗套,缺乏典型性,不能作為文章的核心素材,可略寫或不寫。
四、凸顯細節,一矢中的。俗話說:“傷其九指,毋寧斷其一指。”此語可以用來說明文章選材寧精勿雜的道理。本文中,寫爺爺把豆腐房改建成學習活動室,輔導村里的孩子們讀書、寫字和繪畫,并鋪好了一段泥濘的道路,這一材料能體現出爺爺的“大愛”,能達到“一矢中的”的效果,可抓住細節,通過多種描寫手段大事渲染,來凸顯“我”對爺爺的敬重和思念。
五、照應開頭,收好豹尾。本文結尾也應緊扣文題,力求把“好想”這一題眼推向極點,以達到首尾呼應、深化主題,并與讀者產生共鳴的效果。
【成功升格】
爺爺,真的好想您
付家豪
初中學習生活之余,每當我和同村的幾個小伙伴聚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會想起我的爺爺。
(開頭扣題鋪敘,啟示下文,要言不煩。)
我的爺爺是一個天生就耳聾的老頭。俗話說:“十聾九啞”,但爺爺雖聾卻不啞。他說話時,除了部分字發音不準確外,其余大都聽得清楚。爺爺雖然只讀了幾年私塾,可是會背許多唐詩宋詞,而且他的字是全村寫得最好的,村里人寫家書、寫對聯都離不開爺爺。
(這一段是進一步的鋪敘和交代,抓住人物的主要特點突出了人物個性。)
我們村莊處于一個交通閉塞、窮鄉僻壤的山溝里。假期里,我們村里的孩子們沒有條件像城里的孩子那樣參加各種補習和培訓,只好待在家里不務正業,嬉笑打鬧。每當爺爺看到我們這群正處花季的孩子無所事事時,總是低著頭、倒剪著手,嘆著氣,走得遠遠的。每當此時,爺爺對我也失去了平常的那份親熱,臉上時常掛著一絲憂傷和憐惜的神色。
(這一段通過動作、神態和心理等描寫,既表現了爺爺充滿智慧的慈愛,又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記得我讀小學五年級的一個暑假里,有一天,爺爺對我說:“你們這些伢呀,整天的這么瘋玩怎么行呢?我把我們家的那間豆腐房收拾好啦,你把隔壁的小虎、山崗那邊的小剛,還有堰灣的小毛都叫來,我來教你們讀書、寫毛筆字、畫畫兒,好不好?”我心想:爺爺的這個主意倒是不錯,可是他從沒教過書,況且耳朵又聽不見,怎么能教我們這群平常瘋慣的野孩子?雖然這么想著,可我口里還是應承道:“好吧,我明天去約約這些小伙伴,看他們來不來吧!”
(這一段采用“抑筆”手法進行對話描寫,制造波瀾,推動事件向前發展。)
第二天,我一招呼,竟來了五六個離我家最近的小伙伴。大家來到那間豆腐房一看,嗬!那房間幾乎就和我們的教室一般大了!爺爺早已把地面掃得干干凈凈,一個簡易的書架上擺滿了爺爺收藏的各種圖書,兩張老式方桌上還擺著紙張、毛筆、墨水和水粉顏料等。小伙伴們高興極了,讀書的讀書,寫字的寫字,繪畫的繪畫,爺爺時不時給我們講解書中的內容,手把手地教我們寫字或繪畫,儼然一位稱職的專業老師。其他的伙伴們聽說了在我家學習非常有趣,又是免費的,不幾天,全村的孩子幾乎都來了。下雨天,山路泥濘,爺爺便利用放牛的機會,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把豆腐房外的那條泥濘小路也鋪上了小石子。后來,村里的孩子們蹦蹦跳跳地走在這條小路上,并親切地稱這條路為“聾爺爺的路”。
(這一段是事件的經過,也是文章的核心內容,寫得有詳有略。詳寫處細致得可觸可感,略寫處簡潔得余味無窮。)
后來,我們一個個離開了小村莊,到山外的一所初中去讀書了。我們幾個曾在爺爺豆腐房學習過的小伙伴,在班上,字是寫得最漂亮的,畫是畫得最棒的,每當我們幾個人的作文被老師當范文朗讀時,得意之中,沒有一個人不想到我爺爺的。
(這一段是事件的結果,抖出了“我們”想念爺爺的原因。)
如今,雖然爺爺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那間豆腐房和那條小路還在。每當我們走在那條鋪著石子的小路上時,仿佛又看到我的爺爺站在豆腐房前,露出慈祥的笑容,招呼我們去讀書、寫字、畫畫兒。
(這一段是事件發展的余波,寫出了“我們”對爺爺永遠的想念之情。)
假如有一天,我和我的小伙伴們走得離這座村莊更遠的時候,我們怎么會不想起我的爺爺呢!
爺爺,我們真的很想您!
(結尾兩段重扣主題,余波未平,含蓄雋永。)
【亮點剖析】
升格文與原文比較起來,至少有如下幾個亮點值得大家借鑒:一是文首點題,鋪敘簡潔。本文開頭緊扣文題“好想”,明確點題,簡要鋪敘,布設懸念,開啟下文。二是抓住特征,凸顯個性。文中抓住爺爺“雖聾不啞”的特征,補充“替人寫家書、寫對聯”等素材來凸顯爺爺的個性及品質。三是選材典型,取舍得當。本文舍棄爺爺夏夜為“我”扇風驅蚊這一普通素材,保留爺爺改建豆腐房免費輔導孩子們的學習和鋪路這一典型材料,并運用多種手法細加描寫,很好地表現了爺爺熱心公益的美德,從而鮮明地彰顯了文章的主題。四是文尾扣題,富有意蘊。本文結尾運用四段文字交代我們想念爺爺的原因,重扣主題,深化中心,意蘊無窮。
【經驗總結】
一篇文章,立意再好,如果沒有真實準確、典型新穎的材料去體現,也只能是鏡中月、水中花。那么,寫作文時,我們究竟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材料,才是“精當”的呢?
一、選擇典型的素材
素材典型便具代表性,可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不會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從而沖淡了文章的主題。因此,我們應選擇那些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材料,來突出文章的主題。
二、選擇新穎的素材
素材新穎才能引人入勝,讓讀者饒有興味地讀下去。因此,我們要從自己最熟悉的人、事、物中尋找最佳的切入點作為突破口,也就是說作文選材應力求“人無我有,人有我新”。
三、選擇感情充沛的素材
“文章不是無情物,唯有真情最動人。”只有“情動”,才能“辭發”。所以,選材時我們應對生活、對客觀對象充滿熱情,或用傳神的肖像繪出人物的神韻,或用生動的語言展示生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襯托人物的感受,力求做到以真感人、以情動人。
四、選擇意蘊深厚的素材
在寫作中,我們如能恰當地引用名言警句或古詩文典故,可收到“畫龍點睛”之效,從而讓你的文章錦上添花、文采飛揚。要達到這一點,你得有廣泛的閱讀和豐富的積累,所謂的“博觀約取,厚積薄發”,說的正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