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歡歡
摘 要:交往行為理論是商談倫理學的哲學基礎,通過建立公共領域空間,基于主體間性的普遍語用學來實現商談倫理的合理化,哈貝馬斯商談倫理學有兩大原則:普遍化原則又稱作“U原則”,即能夠滿足每個商談參與者的利益規范,這種普遍參與所帶來的結果必定為相關者所接受;論證性原則又稱作“D原則”,即有效道德的規范必須滿足一切相關者的意向并為其所接受。哈貝馬斯通過兩大原則構建了商談倫理學,把理論層面的商談行為擴展到實踐層面,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商談倫理學;交往行為;普遍化原則;論證性原則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3.063
1 商談倫理學與交往行為理論
交往行為理論是哈貝馬斯哲學思想的核心,也是商談倫理學的哲學基礎,只有理解交往行為理論的論證過程,才能更好的掌握商談倫理學。交往行為是“以語言符號為媒介的相互作用”,遵循有效性規范,為達到主體間的相互理解和一致,來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合作有序。哈貝馬斯用“交往”來取代“勞動”在社會活動中的核心地位,與勞動相比,交往行為具有更為優先的地位和價值,由“主體——客體”結構轉向“主體——主體”結構的轉化。
商談倫理建立在公共領域上,解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合法性危機,哈氏認為倫理學是合法性的基礎,商談倫理學是根據大家的商談和對話來決定大家所能普遍遵守的規范(道德規范或法律規范),商談倫理包含了兩大原則“對話原則”和“普遍化原則”,通過普遍語用學和主體間的交往理性的運用,從而實現交往行為的合理化,借助有效性規范和包容他者,促使商談的參與者達成共識。
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是以“商談”作為批判和反思的現代性的方式,可以分為三種流程模式“獨白”“對話”“回應”。“獨白”可以看作是商談倫理的前提,因為在哈貝馬斯看來,商談是主體間的平等對話來實現道德共識的方法。“對話”是商談倫理的關鍵,在現代交往行為的方式當中,相比起灌輸、強制、壓迫的交往方式,對話的方式更加自由、平等、和可選擇,在多元社會中對話協商更能和平地解決矛盾爭端。“回應”則是商談倫理的深化,商談過程中并不是單向度的對話、商談,而是建立在主體間性之上的雙向互動,參與商談的社會成員,可以自由的傾聽雙方的建議,并作出自我判斷和回應。
2 交往行為理論:哈貝馬斯重構商談倫理學的哲學基礎
2.1 交往行為的合理模式:普遍語用學
普遍語用學的宗旨是通過話語、對話的形式來形成共識,建立“理想的言語情景”,從而為一種開放的、自由自主的、非強制性的協商空間奠定基礎。所謂“理想的言語情景”是指交往行為者必須生活在一個沒有文化壓抑和金錢權力操縱的生活世界中,擁有開放的、以批判為己任的資產階級的公共領域,在這個領域空間中交往者可以自主的進行意見交換和對話,在公共領域當中無需市場力量和政府力量的控制、壓迫、監視,充分發揮社會公共輿論的職能,達到對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
哈貝馬斯在闡述普遍語用學時,首先,對“交往行為”和“戰略行為”進行了區分,交往行為主要是對生活世界進行調節,并且依賴于文化因素的調節作用,而戰略行為則是受到工具理性的支配,主要調節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工具理性的目的還在于調節人類社會中的政治和經濟系統,尤其是權力和金錢占據著支配地位的體系。其次,要認真掌握語言理解在商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言語行為和理解在交往行為中的核心作用,言語行為和三個世界、四個行為之間的聯系,言語行為為交往行為理論的奠定了堅實的語用學基礎。最后,建立交往行為的“理想的言語情景”,要求交往行為的參與者必須嚴格的遵守言語的有效性規范,同時也要具備交往行為的能力和資質。但成功的交往行為不只是具備以上幾點,交往行為的有效性規范必須建立在主體間性上,才能夠更好地完成。
2.2 交往行為的核心:主體間性
主體間性是20世紀西方哲學中出現的、標志著西方哲學實現第二次巨大轉變的范疇,它首先是由德國的哲學家胡塞爾提出,胡塞爾提出要用交互主體來取代個人主體,他的主體間性主要是指自我主體對于他人主體的構造,胡塞爾的主體間性本質上來看還是經驗主義和主體主義的唯我論,但他的“生活世界”和“主體間性”還是給哈貝馬斯帶來了很大的啟示。
哈貝馬斯的主體間性是指主體間超過了兩個和兩個以上的關系,它超出了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模式,在傳統的主客關系上存在著生產力方面的“主體——客體”二元對立的關系模式,當遇到他人的關系時,就會出現“他人是客體”的問題,因此主體間性的出現解決了主客模式向主體和主體模式的轉化。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實現了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共存、共生、共享,它非但沒有消除個體主體性的存在,相反形成了主體間的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相互影響,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基礎上的雙向互動,雙向整合。
2.3 交往行為的空間:公共領域
“公共領域”是近現代國家和社會分離時期所產生,對現代社會的民主進程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它是一種以公共權力為內容,以公眾參與為形式,以批評為目的的空間。公共領域包括文學公共領域、政治公共領域兩部分,是一種介于市民社會中日常生活的私人生活與國家權力領域之間的機構空間,其中公民時常聚集在一起商討公共事務,從而形成幾乎一致的公共輿論,以此來對抗具有壓迫性的、武斷的權力,維護社會的民生福祉。但是,隨著資本集中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干預,福利政策的廣泛推行,導致了公共領域的“再封建化”,最終導致過去的原本監督和批判政治上層建筑的社會權力,變成越來越受政府和國家所操縱的國家機器,公眾對公共事務失去興趣,也就無法承擔公共責任,公共性消耗殆盡,政治冷漠也就彌漫在社會當中。
3 商談倫理學的兩大原則
3.1 普遍化原則
普遍化原則是哈貝馬斯在商談倫理學當中用來克服道德懷疑主義而確定,懷疑主義倫理學是以非認知主義為前提的,非認知主義則認為經驗上的道德基本問題是不能討論,并且認為規范性命題的真理性是無法證明的。然而,哈貝馬斯認為不論是經驗上的道德基本問題,還是規范性命題的真理性,只要能夠在道德論證的過程中找到一條,就能使得參與雙方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