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清青 賈林 何梓健 黃耀星 李偉冬
1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華南理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廣州 510180;2廣州市番禺中心醫院消化內科,廣州 511400
AP是臨床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發病機制復雜,病情進展迅速[1],特別是進展到SAP階段,體內大量炎癥遞質釋放,可誘發多個胰外器官的損傷[2]。肝臟是SAP患者較早發生損傷的胰外器官[3]。SAP發生后機體迅速出現超高代謝、內環境紊亂、免疫功能降低、營養不良及繼發感染,同時合并菌血癥、感染性壞死、器官功能衰竭等,這些均與腸屏障功能障礙息息相關。研究已證實,腸道菌群紊亂與SAP患者的腸屏障功能障礙和高死亡率有關,同時與多種肝臟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密切相關[4]。因此,維護腸功能和調節腸道菌群對改善SAP患者的預后極為重要,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和給予益生菌治療為常用手段。研究指出,酪酸梭菌(C.butyricum,CB)及其代謝產物丁酸鹽(sodium butyrate,SB)通過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調節腸道微生態并維持腸屏障功能的穩定[5]。本研究構建ANP大鼠模型,觀察酪酸梭菌或丁酸鹽干預對ANP大鼠胰腺、肝臟及腸黏膜變化的影響,探討其發生機制。
40只SPF級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由南方醫科大學動物中心提供,許可證號SCXK(粵)2016-0041。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大鼠分成正常對照組、ANP組、酪酸梭菌干預組(CB組)、丁酸鈉干預組(SB組),每組10只。采用經胰膽管注射4.5%牛黃膽酸鈉溶液1 mg/kg的方法構建ANP模型。CB組大鼠于造模前10 d給予酪酸梭菌1×109CFU/ml灌胃,每天1次;SD組大鼠于造模前10 d給予丁酸鈉100 mg·kg-1·d-1灌胃;對照組、ANP組灌入等容積生理鹽水。制模后24 h采用左下腹直接穿刺并連接壓力換能器測定大鼠腹腔內壓[6]。然后對大鼠進行麻醉、剖腹,觀察腹腔內各臟器大體情況,吸取腹水并計量。于腹主動脈取血,取末端回腸組織10 cm,取出肝臟及胰腺組織。各組織部分即置凍存液氮罐冷凍,部分置10%甲醛中固定。
1.血清生物化學指標檢測:取各組血標本,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血清,應用全自動生物化學分析儀(奧林巴斯AU5400,日本)檢測血淀粉酶、脂肪酶、AST、ALT、TBil水平。采用ELISA檢測炎癥因子TNF-α、IL-6、高遷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 HMGB1)水平,試劑盒購自英國abcam公司,嚴格按說明書操作。
2.腸屏障緊密連接蛋白表達檢測:取凍存的各組大鼠回腸組織,加入蛋白裂解液,置于冰上裂解30 min,12 000 g離心15 min,吸取蛋白上清液,用BCA定量試劑盒確定上樣濃度。采用常規蛋白質免疫印跡法檢測緊密連接蛋白ZO-1、claudin-1、occludin表達。抗兔ZO-1、claudin-1、occludin一抗購自英國abcam公司,工作濃度分別為1∶1 000、1∶800、1∶1 000;抗兔二抗購自碧云天公司,工作濃度為1∶2 000,轉移至暗室顯影,根據ECL化學發光檢測試劑盒說明書混合發光液,并按步驟進行顯影,反應底物濃度,隨后采用Image J分析各蛋白表達量。
3.胰腺、肝臟組織病理學檢查:取甲醛固定的各組大鼠胰腺和肝臟組織,常規脫水、石蠟包埋、連續切片、蘇木精-伊紅(HE)染色。由兩位病理科醫師盲法在光鏡下觀察組織的病理學改變,并參照改良Schmidt評價標準[7-8]進行胰腺組織病理評分,肝臟病理評估指標按照Camago等[9]提出的肝臟病理分級內容進行評分。
ANP組大鼠腹腔內壓力和腹水量均較對照組明顯增加。CB組、SB組大鼠腹腔內壓力和腹水量均較ANP組明顯減少,但仍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而CB組和SB組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1)。
表1 各組大鼠腹腔內壓力和腹水量變化
ANP組大鼠的血淀粉酶、脂肪酶、AST、ALT、TBil水平均較對照組明顯增高,提示胰腺及肝臟損傷明顯;ANP組血TNF-α、IL-6、HMGB1含量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CB組和SB組大鼠各項生物化學指標均較ANP組明顯下降,差異也均有統計學意義,而CB組和SB組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2)。
對照組大鼠胰腺組織結構完整,未見組織水腫、腺泡壞死、白細胞浸潤;ANP組大鼠胰腺組織水腫、腺小葉結構紊亂,有大片出血壞死和脂肪壞死,大量白細胞浸潤;CB組和SB組大鼠胰腺組織水腫程度減輕,出血壞死范圍較ANP組縮小,少量白細胞浸潤(圖1)。對照組、ANP組、CB組、SB組大鼠胰腺組織病理評分分別為1.18±0.05、11.20±1.08、9.45±1.06、9.04±0.89,ANP組顯著高于其他3組,CB組和SB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而CB組與SB組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大鼠肝臟組織未見肝血竇充血和水腫,未見炎性細胞和肝細胞氣球樣變,無出血和點狀壞死或片狀壞死;ANP組大鼠肝臟組織可見肝血竇充血水腫,大量炎性細胞浸潤、肝細胞氣球樣變化,偶可見點狀壞死;CB組和SB組大鼠肝臟組織肝血竇充血水腫程度較ANP組明顯減輕,炎性細胞浸潤減少,偶可見肝細胞氣球樣變,未發現出血和點狀壞死(圖2)。對照組、ANP組、CB組、SB組大鼠肝臟組織病理評分分別為0.56±0.09、2.89±0.73、2.09±0.49、2.12±0.52,ANP組高于其他3組,CB組和SB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而CB組與SB組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各組大鼠血生物化學指標的變化
對照組、ANP組、CB組、SB組大鼠腸黏膜組織內ZO-1蛋白表達量分別為1.825、0.79、1.25、1.16;claudin-1蛋白表達量分別為0.58、0.13、0.43、0.37;occludin蛋白表達量分別為1.06、0.38、0.82、0.79。ANP組均顯著低于其他3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圖3),而CB組與SB組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注:ANP為急性壞死性胰腺炎;CB為酪酸梭菌;SB為丁酸鹽圖1 對照組(1A)、ANP組(1B)、CB組(1C)和SB組(1D)胰腺組織病理改變(HE染色 ×100)
注:ANP為急性壞死性胰腺炎;CB為酪酸梭菌;SB為丁酸鹽圖2 對照組(2A)、ANP組(2B)、CB組(2C)和SB組(2D)肝臟組織病理改變(HE染色 ×100)
注:ANP為急性壞死性胰腺炎;CB為酪酸梭菌;SB為丁酸鹽圖3 對照組(1)、ANP組(2)、CB組(3)、SB組(4)大鼠回腸組織緊密連接蛋白表達
據報道,超過80%的SAP患者可出現短時間或持續的肝功能異常,而胰腺炎相關肝損傷的發生與SAP早期炎性反應失控密切相關[10]。肝損傷后肝臟清除率及解毒功能下降,各種致病物質更易進入體內循環,為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發生提供了基礎,促進多器官功能障礙形成,可見保護肝臟可延緩多器官功能障礙的發生,提高臨床治愈率[11]。
腸道菌群是宿主共生微生物的大蓄水池,與宿主協同共存,保持著動態平衡,提供有益于宿主的生物和代謝功能,參與保護腸道屏障、營養代謝、調節免疫等過程[12-13]。腸功能障礙是SAP常見并發癥,也是促進病情發展甚至誘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腸道功能障礙包括腸黏膜屏障損傷和腸道動力障礙,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通過影響腸黏膜上皮細胞更新、腸道通透性、腸道抗菌肽的釋放及腸道黏液層等調節腸黏膜屏障功能[14]。近年來,益生菌對各種腸道疾病的治療作用受到極大關注,Bongaerts和Severijnen[12]提出應該在胰腺炎初期應用大量有代謝活性的益生菌,才能起到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減少后期繼發感染,從而改善AP疾病病程。酪酸梭菌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共生菌,該菌及其代謝產物丁酸可抑制各種腸道有害細菌發育,減少其增殖及產生毒素,減少炎癥因子釋放,修復腸道屏障并維持其穩定。本研究結果顯示,酪酸梭菌或丁酸鹽干預后大鼠腹腔內壓力、腹水量較未干預組明顯降低,且TNF-α、IL-6水平顯降低,說明酪酸梭菌能有效降低ANP大鼠體內炎癥反應,減輕AP疾病嚴重程度。
目前已有研究報道梭菌族Ⅳ和硬壁菌ⅪVa是腸道中產生短鏈脂肪酸的主要菌,且有證據表面短鏈脂肪酸在減少肝臟炎癥中有一定作用[15]。短鏈脂肪酸不僅可以為機體腸黏膜細胞提供能量,調節腸道PH,還可以維持腸黏膜上皮細胞間緊密連接蛋白的完整性,改善腸黏膜屏障功能[16]。本研究結果表明,酪酸梭菌、丁酸鹽干預組大鼠AST、ALT、TBil水平明顯下降,且ANP組大鼠緊密連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的表達明顯低于對照組,經酪酸梭菌或丁酸鹽干預后ZO-1、occludin、claudin1的表達明顯升高,說明在ANP大鼠模型中酪酸梭菌或丁酸鹽可起到保護肝損傷的作用,補充酪酸梭菌或丁酸鹽可明顯增強腸黏膜屏障功能,改善ANP并發肝損傷的嚴重程度。
總之,酪酸梭菌及其代謝產物丁酸鹽既能減輕ANP合并肝損傷大鼠體內炎癥反應、維護其腸屏障功能,又能明顯緩解ANP大鼠體內肝臟損傷,這一結果為酪酸梭菌治療SAP合并肝損傷提供了實驗依據。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