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羅
(新沂市人民醫院普外一科,江蘇 徐州 221400)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是一類異常生長的組織,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腫瘤性息肉的形成與遺傳因素和基因突變有密切關系,炎性息肉常由于長期的慢性炎癥刺激形成。腸息肉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某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亦可誘發疾病[1]。目前絕大多數的腸息肉可以在腸鏡下進行有效切除,且安全可靠,然而術中電凝切除與手術操作過程可能損傷患者腸壁,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較大。隨著腹腔鏡技術在臨床的廣泛開展,腹腔鏡監控腸鏡也可對一些情況復雜的息肉進行安全且有效的處理,且應用安全性更高[2]。因此,本文探討腹腔鏡聯合腸鏡息肉摘除術治療腸息肉的效果及對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SGF)、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99(CA199)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9月于新沂市人民醫院進行腸息肉摘除術治療的腸息肉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6例、14例;年齡22~65歲,平均(41.55±12.85)歲;位于直腸8例,位于乙狀結腸10例,位于橫結腸5例,位于降結腸7例。觀察組(30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6例、14例;年齡21~64歲,平均(41.35±12.37)歲;位于直腸7例,位于乙狀結腸9例,位于橫結腸6例,位于降結腸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納入標準:符合《消化道息肉診斷與治療》[3]中關于結直腸息肉的診斷標準者;息肉直徑< 3 cm者;能夠有效配合治療,依從性較好者。排除標準:患有嚴重心、肺疾病者;上消化道急性穿孔者;有藥物過敏史和手術禁忌證者。
1.2 方法術前準備:所有患者均完成抽血化驗等術前檢查事項,有心腦血管病史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者,需停用1周以上,檢查后再進行手術。清潔腸道后,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腸鏡下息肉摘除術,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左側臥位,給予面罩吸氧并監測生命體征,麻醉起效后進腸鏡至息肉最遠端部位,逐漸退鏡,確定息肉位置后,提起息肉后采用高頻電凝電切,交替進行電凝、電切操作,術后進行抗炎治療。觀察組患者進行腹腔鏡聯合腸鏡下息肉摘除術,患者采取靜吸復合麻醉,取仰臥位,頭部放于枕上,兩臂置于身體兩側,兩腿自然伸直;麻醉成功后取平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接鏡并安裝好光源(術者左側),在臍下作一約1.5 cm弧形切口,建立CO2氣腹,結合術前腸鏡檢查結果選擇操作孔位置,安置套管針并放入操作鉗,擴肛后邊充氣邊將纖維腸鏡緩慢插入,當進到腸息肉附近時,通過腹腔鏡觀察腸鏡鏡頭亮光,結腸息肉位置用鈦夾在腸管外標記,分離固定腸管,對近端的腸管進行臨時的夾閉,防止結腸鏡入鏡所造成的近端腸段的擴張,結腸鏡在腹腔鏡的輔助下可以更容易地通過直乙交界處,入鏡至病變部位,隨后按照對照組的方法進行高頻電凝電切摘除息肉。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第1次通便時間及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息肉切除情況,包括完全切除、未完全切除、殘余未切除,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未完全切除率。③比較兩組患者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SGF)、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99(CA199)水平,采集患者術前與術后7 d空腹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進行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計量資料用[例(%)]、表示,分別采用χ2、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圍手術期指標觀察組患者第1次通便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長,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息肉切除情況觀察組患者息肉切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第1 次通便時間(h) 住院時間(d)對照組 30 45.01±3.72 18.71±0.63 8.68±2.04觀察組 30 62.13±5.02 13.57±0.75 4.22±1.15 t 值 15.008 28.742 10.431 P 值 < 0.05 < 0.05 < 0.05

表2 兩組患者息肉切除情況比較[ 例(%)]
2.3 TSGF、CEA、CA199 水平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TSGF、CEA、CA199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腸息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瀉以及大便性狀改變或便血等,嚴重時會有惡變的趨勢,最常見的腺瘤性息肉有癌變可能,所以發現腸息肉后應及時將其切除。臨床行腸鏡檢查證實為腸息肉,如果直徑< 2.5 cm,患者可以選擇行經腸鏡息肉電切術,而如果患者腸息肉直徑> 2.5 cm,并且行腸鏡檢查時,病理結果證實為惡性腫瘤,患者可以選擇經腹腔鏡下腸息肉切除術或傳統的開腹手術行腸息肉切除術[4]。
表3 兩組患者TSGF、CEA、CA199 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TSGF、CEA、CA199 水平比較()
注:與術前比,*P<0.05。TSGF: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CEA:癌胚抗原;CA199:糖類抗原199。
TSGF(U/L) CEA(ng/mL) CA199(KU/L)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對照組 30 62.15±8.03 53.18±2.03* 22.89±2.67 18.07±2.79* 33.25±10.25 26.46±8.80*觀察組 30 61.33±9.26 50.57±3.31* 22.22±3.25 13.56±3.26* 32.52±8.46 22.32±6.51*t 值 0.366 3.682 0.872 5.757 0.301 2.072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組別 例數
腹腔鏡是一種帶有微型攝像頭的醫療器械,腹腔鏡手術具有微創、視野放大、視野清晰的特點,患者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特殊情況需要拓展傷口,往往不需要離斷肌肉[5-6]。但是腹腔鏡手術對于體積小、附壁生長的息肉往往無法發現其準確位置,造成腹腔鏡手術時結腸息肉位置的不確定;腸鏡聯合腹腔鏡進行手術可互補其短、互取所長,且可避免術后腸腔狹窄、吻合口出血的發生[7-8]。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第一次通便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延長,患者息肉切除率高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聯合腸鏡息肉摘除術治療腸息肉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可提高切除率,且隨著術者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手術時間也會隨之縮短,兩組患者手術切口均較小,預后情況好。TSGF對消化道腫瘤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價值,是一種腫瘤在形成和生長初期腫瘤細胞和周邊毛細血管大量生成的一種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EA是一種具有人類胚胎抗原特性決定簇的糖蛋白,在各種良惡性腫瘤的診斷與術后隨訪觀察中應用廣泛;CA199不具有特異性,屬于臨床上一種消化道腫瘤的有效輔助診斷指標[9-10]。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TSGF、CEA、CA199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聯合腸鏡息肉摘除術治療腸息肉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可降低TSGF、CEA、CA199水平,促進患者預后恢復。腹腔鏡下進行手術對局部的組織結構觀察的更仔細、更精確,能夠避免副損傷的出現,對于直、乙交界、脾曲或是肝曲的息肉,以及位于腸壁較薄的盲腸或升結腸的息肉,通過腹腔鏡的游離和暴露,可以使腸鏡下操作更為便捷,并且術中一旦出現穿孔等并發癥能進行及時修補,應用安全性較高[11-12]。
綜上,腹腔鏡聯合腸鏡息肉摘除術治療腸息肉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可降低TSGF、CEA、CA199水平,提高息肉切除率,值得推廣應用。但由于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因此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