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紅明
遼寧省丹東市中心醫院微創科,遼寧丹東 118002
子宮粘連綜合征主要包含子宮頸管粘連和宮腔粘連,子宮頸管是指女性子宮頸管因機械損傷出現粘連致使子宮頸管狹窄、閉鎖的病癥,宮腔粘連是指女性宮腔前后壁部分或者全部粘連致使宮腔容積變小或者完全消失病癥,均為婦科臨床常見病癥[1]。到目前為止,醫學上對于子宮粘連綜合征治療仍以宮腔鏡粘連電切手術治療為主,但由于人體結構較為復雜,傳統宮腔鏡、子宮輸卵管造影檢查等診斷方式對病癥診斷效果并不甚理想,極易導致患者術中出血量多,影響患者康復。近年來,影像學超聲技術不斷革新,超聲監護應用于子宮粘連綜合征患者宮腔鏡粘連電切手術成為現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本研究選取遼寧省丹東市中心醫院微創科接收的100例子宮粘連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病例,分析超聲監護應用于子宮粘連綜合征患者宮腔鏡粘連電切手術治療中的效果,為提高臨床子宮粘連綜合征患者宮腔鏡粘連電切手術治療效果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遼寧省丹東市中心醫院微創科接收的100例子宮粘連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計算機抽號將其分為對照組(n=50)和觀察組(n=50)。對照組中,年齡23~37歲,平均(30.2±1.8)歲;子宮操作次數:1次24例,2次22例,3次4例。觀察組中,年齡24~36歲,平均(30.1±1.9)歲;子宮操作次數:1次25例,2次21例,3次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經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研究文件。
納入標準:①經過臨床診斷確診為子宮粘連綜合征[2],符合我國《婦科宮腔鏡診治規范》[3]關于子宮粘連綜合征宮腔鏡粘連電切手術相關標準;②存在子宮操作病史,如人工引產術、清宮術、藥物流產等[4];③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存在宮頸區域病變、子宮畸形或者內膜病變[5];②存在合并心臟、肝臟、腎臟等臟器功能嚴重障礙[6];③存在精神類疾病,無法順利配合完成治療工作。
對照組采用宮腔鏡粘連電切手術治療,具體過程為:術前,所有患者均先行接受心電圖、白帶常規檢查以及液基薄層細胞檢測,以查探患者是否存在生殖道或者全身急性炎癥。手術時間通常定于患者經期結束后3~7 d,進入手術室后,麻醉醫師給予患者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也可于術中遵照患者需求進行表面麻醉或靜脈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先行外陰、陰道常規消毒,置入探針,并用Hegar 擴宮逐號擴張宮頸及宮腔,置入宮腔鏡檢查患者宮頸管和宮腔,觀察患者雙側宮角、輸卵管開口,顯露子宮粘連組織,并明確粘連部位和粘連程度,確定數據后,采用宮腔電切鏡針狀電極劃開或環形電極切除宮頸管內致密粘連瘢痕組織、宮腔內中央型膜樣或纖維性粘連組織等,并對患者正常子宮內膜予以保護,若患者宮腔前壁、后壁、側壁存在粘連瘢痕組織,可采用針狀電極沿患者子宮長軸切開,必要時也可選用環形電極行電切切除;若患者宮腔因子宮壁瘢痕痙攣而出現宮腔縮窄狀況,可使用針狀電極眼子宮長軸縱向放射劃開4~5條瘢痕,以此擴張患者宮腔等;完畢后將宮腔鏡退回患者子宮頸內口出,觀察患者子宮狀況,無異常狀況即可結束手術。
觀察組采用宮腔鏡粘連電切手術聯合超聲監護治療,具體過程為:手術治療前,醫護人選先行對患者應用DC-N2S型全數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進行病癥診斷,隨后于手術過程中,對患者探針置入、宮腔鏡置入、粘連部位電切治療等操作進行全程引導。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月經正常率、經期伴周期性下腹痛發生率及治療數據。月經正常即患者經量恢復至20~60 mL、經期3~7 d 且周期規律性。經期伴周期性下腹痛即患者經期內出現反復發作的規律性下腹部疼痛。治療數據包含: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子宮粘連切開時間。
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Z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組間治療前月經正常率、經期伴周期性下腹痛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組治療后月經正常率高于治療前,經期伴周期性下腹痛發生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月經正常率高于對照組,經期伴同期性下腹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月經正常率、經期伴周期性下腹痛發生率的比較[n(%)]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子宮粘連切開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數據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數據的比較()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子宮粘連切開時間(min)對照組(n=50)觀察組(n=50)t值P值15.54±3.57 12.66±3.55 4.045 0.000 16.22±3.12 12.89±2.48 5.908 0.000 5.70±0.50 3.60±0.70 17.262 0.000 8.66±0.78 6.24±0.76 15.713 0.000
目前,臨床對于女性子宮粘連病癥發生機制尚未明確,僅認為其可能與子宮創傷、感染等因素有關[7-9]。研究顯示,當女性子宮出現創傷或者感染時,子宮頸管粘膜或子宮內膜基底層也會受損,并無法再生修復,從而形成瘢痕,導致頸管狹窄、閉鎖或子宮腔縮小、消失,誘發月經異常、近期周期性腹痛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還可能導致患者出現不孕、流產、異位妊娠等嚴重并發癥,危及性命[10-12]。故此,尋求有效的診治方式意義重大。
宮腔鏡粘連電切手術是臨床用于子宮粘連治療的主要方式,但在以往治療后,因術中視野不佳,各種意外狀況發生較為普遍,延長手術時間,加重了患者的痛苦,不利于患者康復。而應用超聲監護后,治療醫師可通過超聲影像在圍術期對患者子宮粘連部位進行實時觀察,有效掌握病灶區域的信息,從而減少因手術視野不佳而產生的意外狀況,并為切開患者子宮粘連的區域提供了便利,即提高手術效率,縮短手術時間,也促進患者的康復[13-14]。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月經正常率高于對照組、經期伴周期性下腹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運用超聲監護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利于患者月經的恢復,并有效改善患者經期伴周期性下腹痛發生狀況,這與黎濤等[15]的研究結果大致相同。
但本研究納入樣本數量較少,無法作為臨床子宮粘連患者的發生標準,且未對患者護理干預措施進行分析,需后續納入更多樣本,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從而得出更加準確的結果,為臨床子宮粘連患者治療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在子宮粘連綜合征患者宮腔鏡粘連電切手術治療中聯合應用超聲監護,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利于患者康復,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