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敏 張志梅 蔡燕婷 陳興嬌
1.陽江市衛生學校護理教研組,廣東陽江 529500;2.廣東省陽江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廣東陽江 529500
缺血性腦卒中是最常見心腦血管疾病,有較高復發率和致殘率,出院后回歸社區或家庭要較長的康復期護理治療。居家護理期患者功能鍛煉和生活照顧狀況好壞直接影響其預后[1]。延續性護理指醫院持續護理服務間接延伸到患者家庭,并進行個性化護理指導服務,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相關研究顯示[2-3],“醫院-社區-家庭”聯動的延續性護理,不僅有效指導患者開展規范性康復鍛煉,促進其功能恢復;還協助患者學會自我管理能力,早日康復回歸社會。延續性護理凸顯對出院腦卒中患者連續性與協作性照護作用,大部分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對出院后院外延續性護理服務有很強烈需求。基于此,本研究對出院缺血性腦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需求分析,探討延續性護理需求服務與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在廣東省陽江市人民醫院就診的166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107例,女59例;年齡47~74歲,平均(55.32±7.14)歲;按缺血時間分型:短暫性腦缺血(TIA)83例,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損害(RIND)16例,小卒中67例;按發作次數分類,首次發作113例,復發53例。納入標準:①經頭顱CT或MRI 確診,符合中國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制定腦卒中診斷標準[4];②治療后意識清楚,愿意參加并完成本研究調查問卷;③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認知障礙者;②有腦部外傷史者;③精神疾病史者。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延續性護理服務需求評價 在參考文獻礎上[5-7],并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修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服務需求量表》,信度Cronbach′s α 系數為0.916,效度系數為0.864。該量表包含生活護理服務(6個條目)、康復指導護理服務(8個條目)、心理護理服務(4個條目)、預防并發癥護理服務(5個條目)、專業護理服務(3個條目)、健康教育護理服務(6個條目)及自我護理服務(4個條目)等7個維度,共36個條目。采用需求度評分法,分為非常需要(3分)、需要(2分)、不需要(1分)及完全不需要(0分),總分0~114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對延續性護理需求程度也高。延續性護理服務總需要=非常需要+需要,調查問卷由專職護士負責在患者出院前1~2 d 由患者或家屬采集完成,并全部收回整理。
1.2.2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價 Barthel指數是功能殘疾水平療效判定指標[8],有較好可靠性和真實性。該量表包括吃飯、洗澡、修飾(洗臉、梳頭、刷牙、剃須等)、穿衣(拉鏈、系紐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廁自理(整理衣褲、沖水)、床椅轉移、平地運動及上下樓梯等10個項目內容,每個項目0~10分,0分為不能自理,5分為需要幫助,10分為自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日常自理功能越強。本量表指數分別于患者出院時和出院后定期(1、3、6個月)來院復診評估。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自我護理服務需求率最高為96.39%,需求度評分為(9.26±1.27)分;健康教育護理服務需求率最低為69.28%,需求度評分為(11.43±1.90)分(表1)。
表1 患者延續性護理需求情況分析(n,n=166)
Barthel 患者出院時ADL 評分為(37.64±2.46)分,出院后1個月的ADL 評分為(44.16±3.67)分,出院后3個月的ADL 評分為(56.84±2.41)分,出院后6個月的ADL 評分為(70.52±4.90)分。患者出院后1、3、6個月的ADL 評分高于出院時,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出院后1個月與出院時比較=19.013,P出院后1個月與出院時比較=0.000;t出院后3個月與出院時比較=71.832,P出院后3個月與出院時比較=0.000;t出院后6個月與出院時比較=77.265,P出院后6個月與出院時比較=0.000)。
患者出院時延續性護理服務需求與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無相關性(r=-0.154,P>0.05),而出院后1、3、6個月患者延續性護理服務需求與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呈正相關性(r=0.236,0.167,0.221,P<0.05)(表2)。
表2 患者延續性護理服務需求與其日常生活能力的相關性分析
隨著國內醫療保障體系完善,延續性護理作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從醫院住院護理持續到出院后回歸社區或家庭護理服務模式,在實踐中已取得很好的護理效果。從醫院角度來說,延續性護理服務可有效減少患者對醫院醫療有限資源占用和消耗。從患者及家庭角度來說,延續性護理服務在保障患者跟住院期護理效果情況下,使其家庭后續醫療費用支出更少,為醫患“雙贏”的護理服務模式。趙青等[9]對貴陽市三甲醫院神經內科250例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服務調查結果顯示,在7個維度中專業護理和健康護理教育的護理服務需求率較高,分別為91.56%和89.64%,說明該地區患者渴望得到這兩方面護理服務,希望能得到專業護士護理服務和康復功能鍛煉訓練指導。陳谷蘭等[10]開展福州地區延續性護理服務的質性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出院后需要到居住地所在社區或衛生院備案,以便于后續跟蹤隨訪,構建社區-家庭一體的康復護理體系,提高患者滿意度。在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對自我護理服務需求率最高為96.39%,其次是專業護理服務,需求率為94.57%。提示患者對專業的護理服務需求很高,與上述調查研究結果相一致。同時本研究與其他研究報道對比中發現,在延續性護理服務需求量表7個維度中,不同地區患者對護理服務需求維度有明顯差異性,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跟研究者抽樣中調查患者的一般情況(年齡、性別、病程、文化程度)存在一定關聯性關系;另一方面直接跟當地經濟發達程度或間接跟患者家庭經濟總收入和醫療支出存在相關。延續性護理服務是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出院后選擇的最佳護理模式。
延續性護理作為住院護理治療后續的一種院外延伸服務模式,其方式是通過制定患者居家期的個性化康復訓練計劃(脫衣服、坐立、翻身及行走平移),協助其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幫助患者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研究表明[11-13],延續性護理服務使患者認識到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鍛煉重要性,并鼓勵其堅持開展康復功能訓練計劃,盡可能實現自我護理,加速其康復進程。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自我護理服務需求率和康復指導護理服務Rensis Likert 評分較高,提示患者需要迫切需要護理團隊能提供多方位、多層次專業護理知識和康復鍛煉技能指導,以幫助其更有效開展自我護理活動。患者出院后1、3 及6個月的Barthel指數高于出院時,與患者延續性護理服務需求存在密切正相關,這與邱紅虹等[14-15]調查結果一致。延續性護理服務可以通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來實現促進患者自身康復回歸。
由于研究條件及時間有限,本研究對醫院病歷進行回顧性分析,沒有進行社區或衛生院-長期家庭跟蹤和隨訪,延續性護理干預的遠期效果有待進一步驗證。本研究結果可見,培養康復護理知識和技能豐富專科護士是很必要的,并加強其與康復醫生、物理治療師、心理醫生及營養師等專業合作性,以滿足腦卒中患者出院后醫學需求。醫院應加強與社區或衛生院緊密合作,將病房腦卒中單元管理模式延伸到社區或衛生院,對社區醫護人員進行腦卒中技能和康復知識培訓,確保腦卒中患者出院回家后仍能得到全面健康指導及康復治療,減少腦卒中的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