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莉
大連市口腔醫院專家門診,遼寧大連 116021
口腔修復是治療口腔疾病的最佳修復方法,可最大限度恢復牙齒咀嚼功能,避免相鄰牙齒損傷,能改善牙齒美觀度。作為臨床牙科常見牙疾病治療措施,口腔修復患者在診斷及治療期,患者較高配合度[1]。但多數老年患者因缺乏對自身疾病的正確認知,加上對病房等陌生環境抵觸感,心理、生理等舒適度較低,易形成較大的機體應激反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診療過程,不利于口腔修復治療。臨床研究指出,在老年患者機體狀況及情感感受能力基礎上給予準確護理措施,以提升配合度,可促進牙科口腔修復診療順利實施[2]。舒適護理屬于護理學領域新模式,與優質護理基本理念吻合[3]。該護理模式可通過研究護理活動與患者舒適體驗關系,使患者在護理中保持輕松、愉悅的狀態[4]。同時舒適護理可加快患者康復進程,因該護理模式以患者舒適為重點,最終目的是達到身心俱佳,因此可促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本研究將舒適護理的臨床模式和老年患者口腔修復診療需求進行結合,以分析該護理模式在口腔修復診療中對老年患者護理舒適度、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大連市口腔醫院收治的102例口腔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法分為對照組(51例)和觀察組(51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4例,年齡55~72歲,平均(63.42±2.72)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25例,初高中20例,小學6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26例,年齡54~72歲,平均(62.87±2.66)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26例,初高中21例,小學4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認知功能正常,無精神類疾病障礙者;②視、聽、說等功能正常,無交流障礙;③滿足口腔修復臨床標準者。排除標準:①伴有心、肝、腎等器質性功能障礙者;②血液、淋巴等循環系統功能障礙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咬合過緊;精神病者;⑤認知功能障礙者;⑥殘根齦上<2 mm 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采用當面宣講、播放視頻、發放宣傳圖冊方式展開常規健康宣教;遵循醫囑給予患者相應飲食、用藥及生活等行為指導,協助其完成口腔清潔行為;告知患者治療期注意事項,以及常見并發癥和處理措施等。觀察組采用舒適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①治療前舒適護理:保持診療環境整潔、安靜,定期對診療室展開清掃、消毒等,對各區域劃分;設置室內溫度22~26℃,濕度45%~55%,實施“1 對1”診療,減少室外環境噪音干擾,使患者保持體表舒適,避免外界環境刺激加重心理負擔。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在室內擺放適量盆栽無害綠植,如綠蘿、文竹,增添室內生機感,緩和嚴肅氛圍及放松患者心理作用。患者入診療室后,觀察其情緒及狀態,若過于緊張,可適當詢問其興趣愛好,以轉移注意力;在情緒穩定情況下,與患者建立良好交談機制,告知其疾病形成機制、診療程序、診療期的注意事項、預后內容,減少其因認知不足造成恐慌感;以親切、溫和態度與患者建立良好溝通,了解其社會關系;部分年齡較大或行動不便患者,允許較親近朋友、家人陪同診療,緩解其對陌生環境排斥感。②診療期舒適護理:在診療等待區,為患者設置休息座椅,避免久站引起低血糖、機體疲勞情況,保持該環境整潔、干凈,避免因嘈雜環境引起焦慮等負面情緒;疾病診斷時,患者保持坐位或仰臥位,方便檢查患者口腔情況;在診療詢問檢查時,保持耐心,以親和態度展開診療行為;進行病情評估時,護理人員保持平緩說話速度及溫和詢問態度,避免嚴肅、嚴厲或帶有質問意味語氣,造成患者壓力,對于其過度擔心問題,如治療后口腔情況,如何緩解疼痛等,醫護人員可根據患者理解能力,應用專業知識,以通俗易懂語言解答;治療期,在患者行動不便情況下,適當協助患者擦拭溢出唾液及水跡;若患者要吐痰或吐唾液,及時指導其采用正確方法完成,避免影響治療;治療期如出現口腔污物及時清理。③診療后舒適護理:口腔修復完成后,患者保持原位休息,待情緒及各方面體征穩定后,再移動身體;患者出院前,告知患者及家屬口腔修復相關注意事項,如義齒佩戴的日常防護、清潔、養護等;結合患者教育背景進行護理指導,可制作提示卡,記錄相關注意事項,避免患者遺忘;患者定期回院復診,養成良好口腔衛生習慣,防止細菌滋生,造成口腔感染。
記錄兩組的診療情況并評估其護理舒適度及自我效能感。
①診療情況:結合口腔修復相關知識制定調查問卷,調查患者對口腔修復知識掌握情況,包括疾病知識、診療流程、診療期注意事項,總分100分,分值越高,知識掌握情況越好;記錄兩組的就診時間和診療期不良事件發生率。②護理舒適度:依據Kolcaba 舒適狀況量表[5]評估,包括護理后生理舒適度、心理舒適度、環境舒適度,單項25分,評估分值越高,舒適度越高。③自我效能感:參照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6]進行評估,包括自我認識、診療環境、診療時控制感、自信心等,單項10分,分值與自我效能感呈正相關。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口腔修復知識掌握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就診時間短于對照組,診療期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診療情況的比較()

表1 兩組診療情況的比較()
組別 例數 口腔修復知識掌握度評分(分)就診時間(min)發生不良事件[n(%)]對照組觀察組t/χ2值P值51 51 82.45±2.36 95.45±2.34 27.935 0.000 56.74±2.08 45.25±2.23 26.908 0.000 8(15.69)2(3.92)3.991 0.045
兩組干預前的生理、心理、環境舒適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生理、心理、環境舒適度高于干預前,觀察組的生理、心理、環境舒適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護理舒適度的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護理舒適度的比較(分,)
組別 生理舒適度 心理舒適度 環境舒適度對照組(n=51)干預前干預后t值P值觀察組(n=51)干預前干預后t值P值17.34±1.25 20.23±1.14 12.199 0.000 16.23±1.13 19.12±1.22 12.411 0.000 17.34±1.61 20.45±1.72 9.427 0.000 t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P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t 干預后組間比較值P 干預后組間比較值17.56±1.45 22.45±1.22 18.429 0.000 0.821 0.207 9.495 0.000 16.56±1.46 23.02±1.31 23.519 0.000 1.276 0.102 15.559 0.000 17.05±1.39 23.31±1.24 24.000 0.000 0.974 0.166 9.632 0.000
兩組干預前的自我認識、診療環境、診療時控制感、自信心等自我效能感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自我認識、診療環境、診療時控制感、自信心等自我效能感評分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自我認識、診療環境、診療時控制感、自信心等自我效能感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感的比較(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感的比較(分,)
組別 自我認識 診療環境 診療時控制感 自信心對照組(n=51)干預前干預后t值P值觀察組(n=51)干預前干預后t值P值5.98±0.72 6.34±0.25 27.020 0.000 5.68±0.36 7.23±0.33 22.666 0.000 5.12±0.66 6.56±0.81 9.842 0.000 5.22±0.06 6.15±0.14 10.966 0.000 t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P 干預前組間比較值t 干預后組間比較值P 干預后組間比較值5.72±0.89 8.56±0.33 65.743 0.000 1.622 0.054 38.294 0.000 5.52±0.76 9.13±0.42 54.181 0.000 1.359 0.089 25.403 0.000 5.28±0.44 8.42±0.35 39.884 0.000 1.440 0.076 15.054 0.000 5.23±0.08 9.22±0.54 48.258 0.000 0.714 0.238 39.301 0.000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各項機能開始衰退,新陳代謝能力及營養攝入能力下降[7]。受個人口腔衛生、飲食習慣、骨質疾病因素影響,老年群體普遍存在口腔問題[8]?,F階段,臨床常見口腔問題包括牙槽骨吸收、頜位關系紊亂、咬合關系紊亂、齲齒、牙齒缺失,患者的咀嚼功能、輔助發聲功能受到影響,因此,需要及時口腔修復,減少其對生活質量的影響[9]。老年患者在口腔修復時,受社會環境、教育背景影響,患者因對自身疾病認知不足,在陌生診療環境下,易出現恐慌、焦慮等情況,嚴重影響主訴表達,不利于進行疾病診斷[10]。
舒適護理在老年患者應用,倡導整體化護理過程,使原有基礎護理和護理研究注意舒適感受和患者滿意度。與常規護理對策比較,舒適護理是伴隨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發展的護理方法,主要從患者的生理舒適度、心理舒適度兩個角度出發,彌補常規護理只注重生理護理不足,以改善患者身心不適為核心開展一系列護理對策,受患者認可。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舒適護理后,患者對口腔修復知識掌握度明顯增加,就診時間縮短,就診期的不良事件發生率降低(P<0.05)。由于舒適護理可在結合患者疾病狀況及知識水平基礎上健康教育宣教,可提升患者自我認知。結合舒適護理應用分析,在老年患者口腔修復診療前,舒適護理著重于診療環境舒適及心理舒適兩方面[11-13],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舒適護理后觀察組護理舒適度明顯提升(P<0.05),這與相關學者[14-16]的研究結果一致。診療期的舒適護理應著重點于診斷體位舒適度及治療期的口腔舒適度,如進行病情評估時,保持語言溫和,可減少患者壓力;口腔修復完成后,舒適護理措施著重于患者日常注意事項及復診時間方面,告知患者及家屬口腔修復后相關注意事項,使患者在院外仍得到合理照護。觀察組的自我效能感明顯加強(P<0.05),提示舒適護理可通過在老年患者口腔修復診療中環境、心理、生理等方面發揮作用,改善臨床護理舒適感,加強自我認識、診療環境、診療時控制感、自信心等意識效能。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的應用,在提升老年患者對口腔修復知識掌握度、縮短就診時間、降低診療期不良事件發生率、改善護理舒適度、加強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均有優勢,臨床應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