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靜 姜巍
慢性心力衰竭的死亡率較高,是臨床上常見的心力衰竭類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生較急性心力衰竭慢,需要長期的藥物治療,還可以通過提高運動耐量來減少突發性疾病,減緩疾病的進展,使疾病穩定,從而提高生活質量。有研究指出,為了提高運動耐力,患者可通過訓練來改善呼吸肌[1]。本文選取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快吸慢呼吸氣肌訓練對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大連市友誼醫院接受治療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55~79歲,平均年齡(64.4±4.9)歲;病程最短0.5年,最長9年;基礎疾病:高血壓4例,糖尿病4例,心肌病4例。試驗組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54~78歲,平均年齡(65.3±4.3)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9年;基礎疾病:高血壓5例,糖尿病5例,心肌病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通過癥狀、肺功能、胸片檢查,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科2015年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診斷標準;患者病情穩定,自愿參加研究;心功能分級≤Ⅲ級的患者。排除標準:其他嚴重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認知障礙患者;由于個人原因不能堅持訓練的患者;心功能分級>Ⅲ級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干預,包括健康教育、藥物及心理、生活指導。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快吸慢呼吸氣肌訓練。具體干預措施:成立訓練干預小組,進行理論知識、操作技能以及預防措施、運動耐力測試和心肺功能測試等方面的培訓。指導患者進行快吸慢呼吸氣肌訓練:首先用鼻子深吸氣,屏住呼吸3 s,3 s后用鼻子緩慢呼氣,呼氣時間控制在3~4 s內;1 min完成5個呼吸周期,每次訓練時間控制在10 min內,訓練時間最好選在餐后1~2 h。護理人員在患者訓練前后使用自感運動強度量表對患者呼吸困難程度進行量化評估,如果呼吸困難評分<2分則需要立刻停止訓練,讓患者吸氧;如果呼吸困難評分≥3分,則休息后可進行訓練。住院期間指導患者完成15次以上訓練,并且保證訓練的準確性;對患者家屬進行培訓,確保患者出院后可以繼續進行訓練。兩組均干預3個月。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左心室射血分數、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及肺功能指標(用力肺活量、最大自主通氣量以及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高于對照組,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者用力肺活量、最大自主通氣量以及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慢性心力衰竭在臨床上為高發疾病,也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該病的病因比較復雜,多種因素均可以導致心功能異常,從而發生結構上的改變。臨床主要表現為心室射血功能和心室充盈功能受損,繼而發生呼吸困難。慢性心力衰竭涉及呼吸系統的疾病,通氣負荷和呼吸功能的增加,是運動受限的主要原因。研究發現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耐量,更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控制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臨床備受關注[2]。在臨床上對患者進行呼吸和運動訓練是鍛煉心力衰竭患者運動耐力的主要方法,呼吸訓練是通過訓練強化患者的呼吸肌和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在臨床上最常用的方法為縮唇呼吸,通過長時間的縮唇呼吸,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但是其作用有限,僅可以改善肺功能,對心功能的改善不大,快吸慢呼吸氣肌訓練為新興的呼吸肌訓練模式,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對患者的心功能也有改善作用,從而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快吸慢呼吸氣肌訓練的訓練理念是通過引導患者快速緩慢呼吸,膈肌等吸氣肌充分參與呼吸過程,增強患者肺泡通氣,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3]。快吸慢呼吸氣肌訓練還可以對骨骼肌的興奮性進行調節,有效調節患者迷走神經平衡神經張力,從而有效降低患者心率和延長患者的舒張期,恢復患者的心輸出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促進其運動耐力。快吸慢呼吸氣肌訓練效果優于傳統腹式呼吸方法,可以增加呼吸肌的工作,容易導致呼吸肌疲勞。快吸慢呼吸氣肌訓練是根據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特點設計的呼吸訓練方法,從根本上改善吸氣肌的負荷,通過吸氣肌活動度增加從而增加吸氣肌力量。延長訓練呼氣時間但不增加呼吸肌的平均功,從而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穩定期患者的運動耐力。董菊芳[3]在強化心理干預聯合快吸慢呼訓練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中發現,快吸慢呼訓練可以提高患者的肺功能,改善體內炎癥因子,還可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宋珍妹[4]在快吸慢呼吸氣肌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穩定期患者肺功能和運動耐力的影響中發現,試驗組的運動耐力顯著提高,左室射血分數改善明顯,臨床有效率得到了提高。陳莉等[5]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對快吸慢呼吸氣肌訓練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中發現,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快吸慢呼吸氣肌訓練不僅可以穩定患者的情緒,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并且操作簡單,患者的臨床依從性高。以上研究與本研究結果相同,從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高于對照組,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用力肺活量、最大自主通氣量以及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快吸慢呼吸氣肌訓練的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指征,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