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霞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靈魂與發展的源泉與動力,民族音樂作為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地區的中小學校應立足本民族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及先天區位地緣優勢,傳承與發展民族音樂文化,以學校主課堂教學為主“陣地”,輔以“展演”“競賽”為雙翼,融合“思政+”“信息化+”“民族文化+”為三融合的“三性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中小學生民族音樂素養的提升,構建培養學生民族音樂素養的“一軸二翼三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為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民族音樂;素養培育;廣西;中小學生
廣西作為面向東盟的少數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和區位戰略優勢突出。作為民族地區的中小學校,依托廣西豐富民族文化資源及先天區位地緣優勢,探尋廣西中小學生民族音樂素養的培養的新路徑、新思路,為傳承與發展民族音樂文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 培育中小學生民族音樂素養所解決的問題:
(一)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發展
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是當今音樂教育的熱點話題。本成果以“中國根、民族魂”為指引,立足“中國之根,民族之魂”,打造具有廣西本土地域特色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模式,在教學和實踐中實施推廣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發展。尤其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體系等方面實現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發展。
(二)多維度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質
民族音樂素養是中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可以利用地緣優勢與區域文化優勢,立足本土,采取“一軸二翼三融合”的培養方式,挖掘與利用中小學生熟悉的民族音樂語言,提升其民族音樂素養,增強民族自信與自豪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形成強化創新性、突出地域性、彰顯融合性的“三性合一”的培養特色,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
(三)拓展教學時空與教學模式多樣化
以學生為主體,發現教學中的真問題,結合線上與線下雙重維度,以“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發展”為驅動,融合新媒體、微課、白板等載體,打造“思政+”“信息化+”“民族文化+”的“三性合一”教學手段新模式,在拓展教學空間與時間的同時,打造有效增強教學針對性和吸引力的新音樂課堂。
二、培育中小學生民族音樂素養的主要舉措
(一)創設以“雙創”為驅動的“主課堂+”立體化教學模式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雙創”為驅動的“主課堂+”立體化教學模式勢在必行。立足本土音樂傳統文化,創編廣西地域、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與教學案例、素材,在第一教學“主課堂”與第二教學“藝術實踐課堂”中運用,實現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發展,打造具有廣西本土地域特色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模式,尤其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實現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發展。教學中堅持“綜合,拓展,創新”,確立學科融合與創新發展的教學改革理念堅持學科綜合、思政融合;在中小學音樂教學“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四大版塊教學中,一是打通不同課程之間的壁壘,知識點相互融合與貫通;二是堅持融入思政教育,挖掘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實現課程思政與三全育人全過程;三是堅持融入信息化教學手段,利用微課翻轉課堂,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堅持傳承與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一是立足民族音樂元素創編作品,二是利用課堂教學設計巧妙地厚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三是通過“第二課堂”的藝術實踐課程,排演廣西少數民族地域特色的音樂作品,感受與厚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創新課程教學模式;采用展演育人、競賽育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的以“雙創”為驅動的“主課堂+”立體化教學模式。
(二)創建以“展演”“競賽”為雙翼的“第二課堂+”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以學生為中心,創建以“展演”“競賽”為雙翼的“第二課堂+”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教學中強化專業性,圍繞教學目標、提高核心素養的培養特點,突出主課堂的陣地引領作用,發揮“第二課堂”的藝術實踐課程的展演與實訓作用。強調課程教學的綜合性、創新性、融合性。運用廣西民族音樂元素,以“展演”“競賽”為雙翼的“第二課堂+”形式開展教學,用廣西音樂元素講好廣西故事,用廣西音樂元素進行創編與展演,讓學生在“學、研、創、演”中感受本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進而提升民族素養與提高綜合素質。
(三)構建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軸二翼三融合”的人才培養方式
“一軸”:堅持課堂教學為主軸;“二翼”:創建以“展演”“競賽”為雙翼的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養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三融合”:堅持思政與課程教學的融合;堅持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貫穿融合;依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軸二翼三融合”的人才培養方式,運用廣西民族音樂元素,在“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課程教學版塊中巧妙運用廣西民族音樂元素,以“引導”“對比”“創編”的方式,深化課程教學內容。構建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發展、創新 “三位一體”的音樂課程體系,堅持“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雙創”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強化創新性、突出地域性、彰顯融合性的“三性合一”的培養特色。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愛好,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四)運用新媒體手段打造“思政+”“信息化+”“民族文化+”的“三性合一”教學手段新模式
突出“三性合一”,形成思政融合、傳承創新、信息化育人“三位一體”的音樂課程教學特色。教學中,注重地域文化與課程教學相結合、思政教育與課程教學相結合、科研創新與課程教學相結合、產教融合與課程教學相結合。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與專業能力的同時,打造“思政+”“信息化+”“民族文化+”的“三性合一”教學手段新模式。運用“微課”、電子書包拓寬翻轉課堂和擴展課堂教學的時間性與空間性,把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前、課后,打破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在深化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在查缺補漏的同時,強化音樂學科知識,提升教學與學習效率,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有益補充與資源拓展。創設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化教學新模式新媒體時代下,利用電子書包、“微課”等新媒體手段,創設翻轉課堂、拓展教學時空的教學新模式。探索新型信息化教學新模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三、培育中小學生民族音樂素養的研究與實踐思路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基礎教育的新課程標準也隨之調整。“新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給予新的闡述與定位,突出的特點是新課程由單向走向多元、綜合與均衡。”①即每一門課程的培養目標均體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這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為契合基礎教育音樂新課標要求,教學中巧妙地融入地域文化與民族民間音樂,把好“第一課堂”的主陣地,用好“第二課堂”的藝術實踐,雙管齊下,共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音樂創作與歷史背景、音樂與相關文化等知識與技能,提升中小學生的民族音樂素養。
(一)把好“第一課堂”的主陣地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發展個體、音樂教育也不例外,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培養適應社會、張揚個性、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各方面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可見,音樂課程對育人的重要性。基礎教育也不例外,在課堂教學中要把好“第一課堂”的主陣地。充分利用廣西為十二個世居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區位優勢,挖掘地域特色的音樂特色文化融入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各個版塊。用好“第一課堂”,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等版塊滲透廣西本土音樂文化,讓學生在唱歌與欣賞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厚植民族音樂情懷,培養學生愛黨、愛國家、愛社會、愛家鄉、愛民族的深切情懷。如在課堂中可以讓學生作“民族新唱”,即從原生態民歌中提取其音調進行創編或自由換詞演唱,既加深學生對原生態民歌的感知,又培養學生的音樂創編能力。
(二)用好“第二課堂”的藝術實踐
藝術實踐是中小學生培養的重要平臺,一是通過“第二課堂”的藝術實踐課排演廣西少數民族地域特色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排演中感受本土音樂文化與厚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通過排練、展演深化“第一課堂”所學音樂知識的理解,增強知識的內化,厚植民族音樂文化。二是發揮“展演”“競賽”的競技、催生作用,以“賽”促“學”,以“賽”促“研”,通過展演催生中小學生對廣西本土音樂文化的熱愛,進而多維度、多層次促進民族音樂素養的培養。如抓好“全國中小學生文藝匯演”“廣西中小學生文藝匯演”等展演機會,促進學生多視域、多維度地接觸和感受廣西本土音樂文化,依托“第二課堂”的藝術實踐,鞏固“第一課堂”的教學成果,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四、結語
立足民族,創新發展,創設以“雙創”為驅動的“主課堂+”立體化教學模式;以“展演”“競賽”為雙翼的“第二課堂+”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軸二翼三融合”的人才培養方式;造“思政+”“信息化+”“民族文化+”的“三性合一”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廣西中小學生民族音樂素養,在全國、區內人才培養方面產生引領示范作用,對廣西區內各中小學的學生培養提供了示范參考,也為國內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經驗。
參考文獻:
[1]金亞文.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周世斌.音樂教育與心理學統計基礎[M].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2005.
[4]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郭聲健.音樂教育論[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6]曹理等.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注:本項目為2019年廣西第一批“八桂青年學者”人才項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