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尚雨
摘要:在全媒體環境下,伴隨著國際權利結構變化,全球的治理體系也已逐漸失衡。要想講好中國故事,就應先講好中國模式、中國發展的背后邏輯,通過文本打造“三話”——話語生產、話語傳播、話語體系的講述新策略,打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升中國的國際傳播影響力和中國文化感召力。
關鍵詞:話語生產;話語傳播;話語體系;儀式觀;內在邏輯
當下,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逐漸崛起,正在成為國際舞臺中的新生力量,越來越多的國際觀察者不只在意中國的發展奇跡,更加在意中國發展奇跡背后的內在邏輯。因此,想要講好中國故事就應先講好中國模式。
一、話語生產:打造有邏輯有內涵的話語生產
隨著中國國力近幾年的不斷增強,如何在全球范圍內講好中國故事就成了中國國際傳播的一大重點問題,而想要講好中國故事,就應該充分解讀中國實踐,充分建構中國理論,通過講述中國故事來講述中國道理。中國故事的背后邏輯并不是延續我們歷史的母版,現在中國所談論的儒家思想已是超越并揚棄的“以和為貴”。中國之所以會有如此大之變革,靠的就是中國背后的內在邏輯與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二、話語傳播:打造有特色有效率的話語傳播
講述中國文化背后邏輯的中國故事在注重內容的同時也應注重傳播的方式方法,“有理說得出”的同時也應打造“聽了記得住的”的高效率、有特色的中國話語傳播方式。
(一)傳播技術:加速新舊技術的有機融合
在國際傳播的過程中,對優質中國故事的講述應該堅持媒介融合,充分的利用新媒介、新技術、app、播客、VR/AR等技術。李普曼曾在《公眾輿論》中提出媒介再現的原理,媒介再現是人們的一種符號選擇與建構,是創造所關注對象或觀念的意義與結果之過程。
因此要進一步推動傳統媒介和新興媒介向著深度融合,發展話語生產中“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理念和原則,順應移動化、智能化、社交化的傳播新趨勢,力求更好的講述中國故事背后的理論與邏輯。
(二)傳播儀式:儀式觀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詹姆斯·凱里提出過“媒介儀式觀”的理論,他認為文化研究的目標不是控制人的行為,而是尋求對人類行為的理解,通過共享與溝通,建構并維系人類的文化世界。基于“共享”“參與”的意義,凱里提出了“儀式觀”。在國際傳播中,巧妙地通過“儀式觀”的傳播更容易完成“破圈”,增強傳播的效果與說服力。
傳播的儀式觀效應可以更直觀地帶給人們震撼,也能更好地傳播中國故事背后的內在邏輯,如今年大火的河南臺節目《唐宮春宴》,也是通過晚會節目這一儀式講述了唐代的歷史,不知不覺便講好了中國故事與中國歷史。
三、話語體系:有力量有統籌的話語體系
面對種種國際關系亂象與種種國際傳播的新挑戰,我國講述中國故事與中國故事背后的內在邏輯的話語體系也應變得更有力量、更有統籌。
在傳播主體上,應與第三方合作,廣泛收集、獲取海外受眾的反饋與數據,通過數據來判斷受眾的需要,同時也要改進講述中國故事的話語形態,變宣傳為交流,應打造“說了有人聽的”講述新方式,找尋情感破圈口,運用跨文化傳播理論講好中國故事背后的內在邏輯;最終政府也應該加強對國際傳播的資金投入與政策支持,如“三臺合一”的中國之聲一樣,整合分散的對外傳播媒體資源,共同打造強有力對外講述媒介集團。
四、結語
“中國敘事體系”是用中國理論詮釋中國實踐,用中國故事升華中國理論,做到中國敘事新體系,不僅能講好中國故事,也能講好中國故事的背后內在邏輯。而要想達到中國敘事體系,要從知識方面將中國的發展的現實特征與現實問題講述好,在國際中做到“有理說得清,說了有人聽,聽了能記住”這一目標,通過講述中國故事的背后邏輯更加充分的在國際上傳達中國精神與中國力量。
參考文獻:
[1] 陳東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2):4.
[2] 梁礫文,王雪梅.中國人文社科學術話語的國際傳播力建構[J].社會科學文摘,2018(2):2.
[3] 譚峰.“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構的兩大轉變[J].對外傳播,2015(4):2.
[4] 孫偉平,孫曉靜.當代中國話語體系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出去”[J].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2018(4):8.
[5]童兵.在文化合力中推進新聞學話語體系建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6):5.
[6]尹佳.當前中國對外話語傳播機制創新思考[J].人民論壇:中旬刊,2016(2):3.
[7]陳邵桂.傳播學視閾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扛鼎之作——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及其話語體系的初步建構》[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0(2):2.
[8]蔡惠福,顧黎.關于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術話語體系自主建構的幾點思考[J].新聞大學,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