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光
摘要:企業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三張報表,分別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不同信息。三張報表看似獨立,實則內在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分析企業財務報表的內在邏輯,對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和外部報表使用者準確分析企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在分析掌握企業財務報表內在邏輯必要性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分析內在邏輯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分析企業財務報表內在邏輯的建立與循環。
關鍵詞:企業 財務報表 內在邏輯
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三張報表構成企業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利潤表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現金流量表反映企業的現金流情況。三張報表既有各自的重點,又有著內在邏輯。對企業財務報表內在邏輯的掌握與分析,將有利于企業加強內部管理,有利于外部報表使用者準確分析企業情況,進而作出正確決策。
一、掌握企業財務報表內在邏輯的必要性
(一)企業加強內部管理的必然選擇
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映和監督。財務報表作為會計的主要產品,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企業的經濟活動情況。從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看,最初為追求利潤最大化,進而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再到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分別反映為利潤表的利潤總額、資產負債表的所有者權益總額、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總額。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經營目標的體現,從目標的演進不難看出,不同財務報表反映了企業經營目標實現情況。由于企業財務報表之間的內在聯系,也使得財務報表既是企業經營活動的數據反映,又是企業衡量管理水平的關鍵依據。加強企業內部管理,財務管理是重要抓手,理解財務報表之間的內在邏輯,有助于企業管理者綜合掌握企業的投資、籌資、資產、銷售、采購等經濟活動情況,幫助企業管理者準確分析企業短板及主要原因,有的放矢采取措施,促進企業管理的持續加強,提升經營績效。
(二)外部相關方準確分析企業的必然選擇
企業作為法人,在經濟社會中,面對著上游供應商、下游消費者、投資者、債權人、會計師事務所、政府監管部門等等外部相關方。企業財務報表是外部相關方了解企業的主要途徑。通過財務報表準確分析企業各方面的實際情況,是外部相關方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掌握企業財務報表的內在邏輯,可以幫助企業外部相關方高效分析企業相關方面的實際情況。如對于債權人而言,可以通過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的內在邏輯,分析企業對債權人利息的保障情況,進而準確評估企業償債風險。又如對于投資者而言,可以通過資產負債表的內在邏輯,分析企業營運資金情況,進而掌握企業主營業務在市場的競爭地位,以作出正確決策。因此,掌握企業財務報表的內在邏輯,是企業外部相關方準確分析企業的必然選擇。
二、企業財務報表內在邏輯分析主要問題
(一)偏重于分析單一報表
企業財務報表的內在邏輯既反映在單一報表內部不同項目之間的內在聯系,又反映在不同報表間的相互作用。由于企業財務報表各有側重,資產負債表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利潤表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現金流量表反映企業的現金流情況。企業中,往往存在將企業財務報表割裂看待,僅關注于其中某一張報表,而忽略報表之間的勾稽關系,使得對于企業情況的了解,僅停留在局部,而難以見全貌。
(二)偏重于分析財務指標
財務分析的一個重要方法是財務指標計算與分析。財務指標可以反映企業的基本情況。在財務管理中,通過財務指標分析,可以了解企業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等四大能力情況,對企業情況有基本了解。企業中,往往存在單純依靠財務指標判斷企業某方面情況,甚至將財務指標的計算分析當作對企業財務報表內在邏輯的掌握,從而忽略了財務報表真實的內在聯系。這樣可能造成企業難以均衡對待財務指標,僅依據主觀偏重于某方面企業能力的判斷,從而造成決策失誤,造成損失。
三、企業財務報表內在邏輯建立與循環
(一)建立內在邏輯分析起點
對于企業財務報表內在邏輯的分析起點,理論界存在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資產負債表是企業成立之初即存在的,應為起點;有的認為利潤表的未分配利潤是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的未分配利潤的數據來源,應為起點。筆者認為,企業的本源目標是以原始的資金投入,換來更多的資金流入。從這個角度看,財務報表的內在邏輯起點應為現金流量表的投資活動。也即,投資者創辦企業之初,以自有資金為基礎,通過市場調研等信息收集分析等,做出決策,進而成立企業,融入債務資金,實施企業經營,以達到獲得更多資金的目標。
(二)建立內在邏輯分析循環
掌握企業財務報表的內在邏輯,就是掌握了企業經濟活動的全貌。這需要對企業財務報表有深入的認識,并一以貫之。具體而言,財務報表的內在邏輯即是企業經濟活動的循環往復。一是以現金流量表的投資活動為起點,可以看到企業的投資規模,在投資決策中,折算現值是主要方法。二是以投資規模為依據,需要企業進行融資安排,即現金流量表的融資活動,融資安排的關鍵在于融資結構的選擇,使得資金成本最優。三是投融資完成后,形成企業主要資產與資本結構,即資產負債表中非流動資產、非流動負債、所有者權益。四是主要資產的形成為企業經營創造了條件,企業經營創造了企業利潤,即利潤表。在利潤表的邏輯構建中,以營業收入為起點,扣除營業成本后,形成主要指標——毛利;毛利扣除營業費用和管理費用,得出財務管理的關鍵指標——息稅前利潤;進而扣除財務費用、營業外項目、所得稅,先后形成稅前利潤和稅后利潤。五是經營活動中,由于賒銷與賒購商業行為的存在,構成企業的應收項目、應付項目、預收項目、預付項目,加上現金、銀行存款、存貨等,即構成資產負債表中的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相減,即為重要財務管理概念——營運資金,蘇寧電器、茅臺酒業等公司就是營運資金管理的先進案例。六是利潤表的前半部分與營運資金,進一步形成現金流量表中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部分。七是經營活動產生的更多現金,將再投入新的產業,進入投資活動,開始下一輪內部邏輯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