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秋,常麗丹,李 林,亢江飛,陳穎民,王 鵬,方社法
(1.洛陽農林科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2.洛陽市種子管理站,河南 洛陽 471000)
十多年以來,黃淮海地區大豆癥青現象經常發生[1~6]。但大豆癥青發生的原因尚不完全明確。雖然確定了個別因素的作用[7],但有關大豆癥青原因和防治辦法的報道許多都是粗線條的[1,4~6,8~14],甚至不同的研究人員給出的防治措施存在矛盾[4~5],在具體指導大豆癥青防治上重點不突出,指導意義不大。經常被提及的原因包括:花莢期高溫干旱,氮肥過多,密度過大,品種晚熟,缺硼,點蜂緣蝽危害等等[1~14]。這些因素需要一一進行驗證,然后進行排除,或者肯定,或者評估不同條件下發病的可能性及為害造成的損失程度。
豆稈黑潛蠅也是被提到的、與大豆癥青有關的因素之一[11,14]。豆稈黑潛蠅危害大豆,不同時期的表現不同。苗期危害,主要是造成物理損傷,導致營養物質和水分的供給跟不上,表現出的癥狀類似缺素或者干旱[15]。在成株期主要表現為光合產物不能在籽粒中存儲,造成莖稈和葉子貪青晚熟,籽粒不飽滿,癟粒增多[16,17],與大豆癥青的表現相似。豆稈黑潛蠅的為害是不是大豆癥青發生的原因,或者說是否與大豆癥青有關聯,尚不清楚。筆者研究期望通過調查大豆癥青與豆稈黑潛蠅的發生,明確二者是否相關聯。
于大豆臨近成熟期,選擇典型正常株和典型癥青株,樣本量大致相當。沿主莖和分枝縱向剖開,只要有蟲道,即計為有蟲(豆稈黑潛蠅,MS),反之計為無蟲。分別統計有蟲的正常株(正常有蟲:Normal Plant with SM,文中簡記為NPSM)、無蟲的正常株(正常無蟲:Normal Plant No SM,簡記為NPNSM)、有蟲的癥青株(癥青有蟲:Staygreen Plant with SM,簡記為SPSM)和無蟲的癥青株(癥青無蟲:Staygreen Plant No SM,簡記為SPNSM)的樣本數量。用Excel表進行χ2測驗。因臨近成熟期,一些單株部分落葉或全部落葉,所以未統計葉柄中的蟲道。2018年采集的樣本主要集中在洛陽本地,2019年的采樣地點除洛陽外,涉及到安徽、山東及河南其他部分地市。
兩年共調查地點14個,樣本2 883個,其中正常植株中,有豆稈黑潛蠅的645株,無豆稈黑潛蠅的744株,癥青植株中,有豆稈黑潛蠅的732株,無豆稈黑潛蠅的762株。經卡方測驗,χ2=1.8902,未達顯著水平。說明在兩年調查的樣本中,在當年的氣候和生態條件下,大豆癥青的發生與豆稈黑潛蠅無顯著關聯。



表1 兩年多點不同類型植株樣本數及卡方測驗


表2 不同大豆品種各類植株樣本數及卡方測驗
從兩年多點調查結果看,大豆癥青的發生與豆稈黑潛蠅的侵染基本無關。但不排除特殊條件、特殊大豆品種發生癥青與豆稈黑潛蠅的偶然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