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碩瀛, 李興權, 陳 川
(1.陜西省動物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32;2.山陽縣植保站,陜西 山陽 726400)
核桃(JuglansregiaL),又名胡桃,是我國重要的堅果樹種和木本油料樹種[1]。陜西是我國核桃主要產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了陜南秦巴山區、渭北旱塬兩大核桃產區[2]。據我省農業農村廳官方數據統計,截止2018年底,全省核桃面積已發展到77.657萬hm2,總產量35.4萬t,總產值80億元。前人研究表明,目前我省已知核桃害蟲6目37科136種,其中危害嚴重的有銀杏大蠶蛾,云斑天牛,核桃舉肢蛾、桃蛀螟、雙鬃尖尾蠅、大青葉蟬等[3,4],而陜西地區有關小黃鰓金龜在核桃上發生危害則鮮有報道[5]。
小黃鰓金龜MetabolusflavescensBrenske屬鞘翅目鰓金龜科,是一種重要的果樹及苗圃害蟲。該蟲寄主廣泛,可危害蘋果、梨、海棠、銀杏,核桃等多種樹木,嚴重影響果樹的坐果率及樹勢[6]。該蟲成蟲取食果樹的葉片,尤其喜食核桃葉片;幼蟲危害果樹根部皮層,被害苗木由于得不到養分供應,導致植株衰弱,嚴重者枯萎死亡[7]。近年來,陜西省核桃栽培生產中,部分地區核桃園中發現小黃鰓金龜危害,且危害程度逐年增加,嚴重阻礙了我省核桃產業的發展。自2016年至2019年,作者分別在陜西省內藍田縣、合陽縣、黃龍縣、山陽縣及鎮安縣、寧陜縣核桃園內調查小黃鰓金龜的發生及危害情況,并進行實驗室內飼養觀察,現將其識別特征、危害特點、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予以介紹,以便指導基層科技工作者和農民正確認識并及時進行防治。
乳白色,近圓球形,直徑0.9~1.4 mm,發育過程漸膨大,孵化前變為淺褐色。
體乳白色,圓筒型,呈“C”形彎曲。頭長2.0~2.2 mm,寬2.6~3.2 mm。頭部前頂毛每側2根,位于冠縫、額縫;后頂毛每側1根,額中側毛每側2根,額前緣毛4~6根。觸角1.6~2.0 mm,3節,第1、2節具毛,第1節與第3節等長,略短于第2節。胸足細長,無腹足。體背每節生剛毛1-3行,腹部末端周圍具刺狀剛毛,排列整齊、向中央靠攏;末端具鉤狀剛毛,數量較少,肛門孔呈三裂狀。老熟幼蟲體長12~18 mm,頭黃褐色,胸、腹部乳白色略帶黃色。
被蛹,初期乳白、淺黃色,后期由黃色漸變為淡褐色,羽化前褐色,長約12~15 mm,蛹體向腹面彎曲,第2節至第5節氣門明顯,尾部瘦長。
體長10~13 mm,寬5~7.5 mm。體橢圓形,體呈黃褐色,頭部栗褐色,前胸背板栗黃色,鞘翅淺黃褐色。頭部較大,唇基前緣中凹,密布具毛刻點,頭面密布粗大刻點,額中溝明顯,復眼黑色,單眼3個。觸角9節, 鰓片部3節、短小。下顎須棒狀,7節,末節粗長。前胸背板具粗大刻點,小盾片三角形,散布具毛刻點。鞘翅側緣平行,縱肋Ⅰ明顯,密布圓形刻點,排列均勻。胸下絨毛密布,臀板圓三角形。前足脛節外緣3齒形,末跗節3爪、圓彎。
經田間觀察,小黃鰓金龜在陜西省內關中、陜北、陜南核桃主產區果園內均有發生,1年發生1代,幼蟲在樹干周圍2 m 半徑,表層土壤至20 cm深的土層中活動。4月下旬成蟲開始出現,5月上中旬大量出土,危害期40~60 d。7月上旬,成蟲開始產卵,卵期20~32 d。8月上旬卵開始孵化,幼蟲期245 d左右,8月下旬為一齡幼蟲盛期,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為二、三齡幼蟲危害期,10月下旬以3齡幼蟲下移至30~40 cm土層中作室越冬。次年2月中下旬幼蟲開始活動取食,3月下旬老熟幼蟲開始化蛹,蛹期28~40 d。4月下旬至5月下旬羽化出土。

圖1 小黃鰓金龜年生活史
小黃鰓金龜成蟲的發生情況與氣候關系密切,顯著受降水影響。每年5-7月干旱或長期降雨時,不利于該蟲生長發育及交配,危害較輕;若雨量適中,則活動猖獗。
2.2.1 成蟲生活習性 成蟲白天靜伏在樹干周圍5 cm以上土層中,夜間外出活動,日落黃昏后(19時至20時30分之間)開始出土,黎明前(夜間4時)重新在被害樹下土層中潛藏,多在根際聚集。成蟲具有群集性,在核桃園中以幾十頭至上百頭聚集于同一株核桃樹上取食葉片,很少發現整株樹上僅有5~10頭或更少的成蟲發生危害。成蟲主要取食成熟葉片,由葉背處爬至葉緣取食,向中脈擴散形成不規則缺刻,最后僅留葉脈和較粗支脈,待整株葉片食盡后,即向附近植株轉移。該蟲大量發生時,可造成核桃園內成片植株葉片殘破不全,嚴重影響核桃樹勢。
成蟲趨光性較弱,通過白光燈或黑光燈進行誘捕,僅能誘捕很少或幾乎誘捕不到成蟲。成蟲具有假死性,通過觸碰或擊打葉片后,會假死,隨后由樹上掉落地面。成蟲交配在傍晚至午夜24時,交配時雄蟲生殖器與雌蟲扣緊后倒掛在雌蟲下方不動,而雌蟲可繼續取食葉片或靜止不動。成蟲交配后,多在樹根部附近3~10 cm土層中產卵,通常選擇濕潤、土質松散、有機質多的土壤環境,產卵期50 d左右,每頭雌蟲平均產卵量100~150粒,產卵分散,每個卵塊2~10粒,單次產卵量2~20粒。
2.2.2 幼蟲生活習性 幼蟲3齡,整個幼蟲期均在地下,取食核桃根系,蟲口密度較大時,可造成幼齡果樹爛根,導致植株干枯、壞死。氣溫30℃以上或15℃以下時,幼蟲多在10~20 cm深土層中活動;氣溫15~30℃時,幼蟲則在2~10 cm淺土層活動。強降雨過后,土壤水分飽的情況下,經2~3 d則會導致幼蟲大量死亡。
綜上所述,小黃鰓金龜在核桃上的發生規律與其在蘋果[8]、銀杏[9]的發生規律存在相似之處,屬于多發、暴食、災害性害蟲,大量發生時會造成嚴重損失。由于該蟲成蟲危害時間多集中在夜間,幼蟲伏于地下,防治難度較大。因此,通過蟲情預測,準確掌握蟲情動態,是有效防治該蟲危害的先決條件。此外,在開展成蟲田間防治的同時,還應重視幼蟲防治工作,顯著減少下一代種群的蟲口數量[9]。
在農業生產中,應做到春、秋季節深翻土壤、合理灌水、特別是早秋時期,通過機械損傷、晾曬、寒冷、淹沒等方式消滅幼蟲。其次,加強果園水肥科學管理,增強樹勢,廄肥等農家肥在施入果園前必須腐熟,施肥需深施,施后覆土[10],在避免招引其它地下害蟲的同時,也能對小黃鰓金龜起到一定腐蝕和熏蒸作用[11]。
在5月上中旬成蟲大量羽化出土后,待成蟲夜間取食樹葉時,在樹下設置蟲網,人工震動樹干、樹枝,成蟲因假死掉落,收集捕殺。發生不嚴重時,也可直接人工捕捉葉背處的成蟲或利用成蟲弱趨光性在樹冠中層設置黑光燈輔助誘殺[11~12]。
對于幼蟲防治,可在春秋深翻土壤時,先將5%辛硫磷顆粒劑、用量30~38 kg·hm-2,3%呋喃丹顆粒劑、用量35~37.5 kg·hm-2均勻撒施或噴于地面,然后犁入土中;施肥時,也可將所用農藥與肥料(包括有機肥、化肥)混合拌勻,施入土中。在8-9月幼蟲盛發期,可在植株根系周圍地面噴施地蟲凈(800~1 000倍液)進行防治[8,14]。
成蟲出土及盛發期,在傍晚使用40%氧化樂果乳油(1 000~2 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 000~6 000倍液)或25%速滅威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進行噴霧,每隔 7~10 d噴施1次,連續施藥2~3次[9,15]。
在日常的果園管理中注意保護天敵,比如食蟲虻、寄生蜂等。另外,還可增施蘇云金桿菌殺蟲劑、白僵菌、綠僵菌殺蟲劑等微生物源農藥,達到協同增效的作用[15~16]。
小黃鰓金龜在陜西不同地區發生受降雨、溫度等因素影響,其消長規律也不相同。因此,需在核桃產區設置監測點,預測其發生情況,抓住最佳防治時期、合理選用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保障我省核桃產業的安全生產及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