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云
(江蘇財會職業學院 公共管理系,江蘇 連云港 222061)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首次將“科技支撐”作為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積極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加快區塊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實現。”[1]38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促進區塊鏈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發展。因此,區塊鏈+基層社會治理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
我國從2014年起即開始部署對區塊鏈技術的研究。2016年10月,工信部發布《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首次提出我國區塊鏈標準化路線圖。2016年底,國務院在《“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首次將區塊鏈技術列入國家級信息化規劃。區塊鏈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有學者認為區塊鏈3.0時代已來臨,即區塊鏈已超越早期的加密數字貨幣時代,進入到包含政府、健康、文化、藝術等眾多社會服務領域,且取得較好的社會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探索區塊鏈+社會治理,利用區塊鏈數據信息共享優勢,實現政務數據跨部門、跨區域資源共享,促進業務協同辦理,進一步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區塊鏈技術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信息壁壘,規避社會治理各主體之間的“信息孤島”現象,實現基層社會治理實效[2]103。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一場生產關系的變革,有利于整合政府、社會組織、群眾以及其他駐區單位等多種行為主體,實現各主體之間獨立、互助的信任與合作關系。區塊鏈技術應循序漸進地嵌入社會治理活動,提升公共部門治理績效和創造新型公共價值服務[3]41-53。
關于區塊鏈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應用領域,學者們也在積極探索和實踐。區塊鏈技術在功能維度、對象維度、屬性維度上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4]70。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聯盟鏈等特點,能夠實現多元主體之間協商共治、共同監督等目標,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2]100。區塊鏈作為一種信息技術,其去中心化的特點既是一種優勢,也是一種風險,如:對傳統政府運行的基本價值造成沖擊,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被削弱;造成私人治理和公共治理之間的沖突,公共治理的利益難以保障[5]5-7。
關于區塊鏈應用于社會治理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觀敘事,認為區塊鏈技術有利于重塑社會治理結構,確保社會治理及服務過程的透明化,構建新型信任機制,推動治理現代化[6]34-38。有關區塊鏈應用于基層社會治理機制以及路徑的相關基礎研究較少。
2016年底,國務院在《“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首次將區塊鏈技術列入國家級信息化規劃。2019年11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下屬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區塊鏈白皮書(2019)》,其內容涵蓋行業應用、政策環境、未來發展等多個方面,充分肯定區塊鏈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區塊鏈作為信息化社會中的重要信息基礎設施之一,在金融、醫療、公益、政務服務等領域的應用成效顯著。
區塊鏈概念是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第一次明確提出的,他在《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論文中明確提出區塊鏈技術,并創新性地創建了加密貨幣比特幣(Bitcoin)。區塊鏈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范式”(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因而,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安全、可信的數據庫[7]28-51。
1.自下而上的需求調研,確保服務精準化
基層社會治理關鍵在于準確把握居民的問題及需求,可通過構建社區共同體區塊鏈進行管理。居民利用公有鏈技術表達自身的需求和問題,通過計算機已設的算法自動執行。為激發居民參與積極性,設立虛擬社區銀行,將虛擬貨幣轉化為社區具體服務。區別于傳統的自上而下調研方式,居民為本的需求調研更能反映基層社會治理的突出問題,確保服務的精準化。
2.多渠道的資源整合,確保服務成效最大化
基層社會治理需要社區、社會組織、社工和居民等多元主體共同提供整合性服務。實踐中,多個主體之間由于缺少溝通,跨部門、跨專業的團隊合作效果不明顯,基層社會治理內容往往呈現碎片化特征,難以保障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利用區塊鏈技術規避各主體之間的信息孤島現象,打通信息流通渠道,將居民問題、需求、可利用資源等信息加密存儲在區塊鏈上,各主體接入聯盟鏈,開展區塊鏈信息上傳和查閱。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點,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從而解決各主體之間信息數據不公開、不流通和獲取難度較大等問題,有效整合資源,實現服務成效最大化的目標。
3.全員參與評估,確保服務民主化
無論是政府還是第三方組織在進行評估時,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評估效度失真,基層社會治理的效能受到影響。利用智能合約技術,服務購買方在基層社會治理區塊鏈中嵌入智能合約,自動執行服務計劃和資金的監管及評估。一旦發現與合約要求不符,可立即終止服務,不再需要第三方評估,從而大大提高評估效率和成本。與此同時,可利用區塊鏈中的分布式賬本功能,加入區塊鏈節點(包括服務對象本身、居民、公眾以及新聞媒介等),服務提供方及時上傳服務內容以及資金使用情況,利用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性、時間戳、開放性以及去中心化等特點,確保評估主體多元化,從而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的民主化目標。
布勞提出,不平等交換產生權力。在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政府部門具有信息優勢和資金優勢,因此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容易出現政府部門的“話語霸權”和居民的“集體失語”現象,嚴重影響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分布式賬本、時間戳以及智能合約等特點,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互動模式變革。
“話語霸權”和“集體失語”現象的本質在于基層社會治理主體之間信息和資源的不平等分配,區塊鏈技術能夠保障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社工機構)、居民等治理主體在查閱信息、資源上傳和服務監督等方面享有平等權利,改變“主體—邊緣”的互動模式,實現多主體協同治理[8]122-125。多主體在區塊鏈上以平等、自由的身份相互合作、相互監督,共同決定治理決策,改變不平等的互動模式,實現治理主體之間的平等對話。區塊鏈技術可通過分布式節點組成的多維網絡建立信任機制,如:共識,即建立共同制定規則;共治,即共同管理系統;共享,即共享數據[9]146-152。
當前,我國已邁入新的戰略發展時期,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對我國基層社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此同時,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給基層社會治理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構建智慧社區已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依托區塊鏈技術可以有效化解傳統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多重困境,重構基層社會治理結構,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賦予多元治理主體平等話語權,共享信息、資源,實現共識共建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因此,在政策引領和現實需求雙重驅動下,區塊鏈技術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理念高度契合,能夠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創新性技術解決方案,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10]76-84。
1.調整主體結構,實現多方協同
在“放管服”改革進程中,存在政府權力下放不明確、居委會自治功能不到位、行政性事務代替公共服務等,具體表現為“政府缺位,居委會錯位,社會組織無位”。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社工機構)和居民三者共簽智能合約,通過在基層社會治理區塊鏈上建立多節點,實現治理主體相互協作、共同記錄和監督基層社會治理過程。
2.優化話語結構,實現平等對話
部分地區出現居委會忙于行政事務性工作,居民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足,具體表現為政府部門的“話語霸權”和居民的“集體失聲”現象。區塊鏈技術賦予治理主體平等地共享信息和資源的權力,其去中心化的特點,采取點對點的方式共享信息,確保治理主體享有平等對話的平臺。
3.重組權力結構,實現民主治理
部分地區出現“費隨事轉”的現象,服務更多是滿足政府部分的要求,具體表現為一種“自上而下”的治理決策模式,居民的決策權和監督權缺失。區塊鏈技術在需求調研、服務提供、工作評估等各個環節賦予居民參與權,而時間戳、可追溯等特點能夠確保信息和資源的公開、透明、真實、可信,提升居民對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社工機構)的信任感,提高居民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體性和積極性,真正實現民主治理[11]67-75。
機制是以理性行動者的社會互動為存在前提和基礎,是穩定常態化的社會互動模式或博弈形式。作為一套激勵和約束性的規則體系,機制界定了人們行動選擇的空間和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社會互動過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會狀態和利益格局[4]68。基層社會治理機制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治理機制會決定治理主體在治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最終決定治理效果,因此合理的區塊鏈+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機制是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實現的關鍵。
依托區塊鏈技術積極構建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充分發揮多元主體的優勢和作用,從需求評估、服務供給到監督保障等方面,實現共商共識共建共享基層治理格局。區塊鏈+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機制原理如下圖:

圖1 區塊鏈+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機制原理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人民不僅對物質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方面需求更加強烈,更加重視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以及監督權,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意愿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強烈。基于此,在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更應聚焦居民需求的增長點,更好滿足居民多層次、差異化、個性化需求。
1.需求類型分析
社區需求分析較常用的方法是布雷德紹(J. Bradshaw)1972年提出的四種需求類型:
(1)感覺性需求。具體是指服務對象能夠感受到或意識到的,并且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一種需要。
(2)表達性需求。具體是指服務對象用具體行動表達出來的一種需要。
(3)規范性需要。具體是指由專家、政府部門評估而正式決定的一種需要。
(4)比較性需要。具體是指經由和其他類似地域比較,而認為有所差別的需要。
在分析社區需求時,可以將以上四種需求與治理主體相結合,通過填寫下列表格1綜合分析社區需要。其中,感覺性需求和表達性需求主要表現為服務對象本身所反映的需求,而社區、社會組織(社工機構)、政府部門、企業等主體由于自身評價標準不一致,所得出的需求類型會存在偏差。因此,在需求調研中不容忽視多元主體的共同需求。

表1 需求分析表
2.需求調研方式
針對不同的治理主體,采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需求調研。線下調研方式比較常見的有:問卷法、訪談法、文獻法、觀察法等。線上調研方式主要是指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賬本功能,賦予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平等自由地發表觀點的平臺,利用大數據確定普遍性需求,此類需求即是社區共性問題,從而精準把握基層社會治理的需求,最后利用智能合約功能評估各類需求,通過分析下列需求評估表(表2)確定需求以及服務供給內容。

表2 需求評估表
“小政府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公共服務供給需要整合政府、社區、社會組織(社工機構)、居民以及市場等多方資源,有效規避政府的“信息孤島”問題以及居民“搭便車”現象,確保服務資源能夠在多主體之間橫向流通,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能夠根據自身需要整合資源,充分滿足多層次、差異化和個性化需求,實現“群管群治”的治理模式,確保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最大化[2]102。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的資源分配如下圖(圖2):

圖2 服務供給主體資源分配圖
1.共識機制
多主體共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前提是:主體之間對服務供給達成共識,即是對服務時間進度管理、服務品質管理以及預算管理等方面制定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以智能合約的形式嵌入在基層社會治理區塊鏈之中,各主體作為網絡節點可以隨時查閱和監督服務供給狀況。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特點,使得服務必須按照智能合約的要求開展,一旦發生偏差,計算機則自動終止服務,避免資源浪費和無效服務的現象[2]106。
2.共治機制
共同治理是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途徑。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利用分布式賬本的方式公布各自的優勢資源,以便在服務供給過程中,各主體能夠有效整合多方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問題。共治機制要求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在強調社會分工的同時,通過整合現有資源和爭取潛在資源,形成功能上的互補和互惠。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之間是團結合作的友好關系,并且服務目標保持一致。
3.共享機制
共享機制是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服務信息共享、服務資源共享以及服務主體責任共享。共享機制體現的是一種“有機團結”,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在分工基礎上形成一種“集體意識”,并且在一定的法律法規保障之下進行的社會治理。他們不僅享有社會治理成果,也必須要對治理過程中的服務供給承擔一定的責任。
監督是對權力正確運行的保障,也是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監督和保障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兩者有機統一于確保社會治理權力正確運行的具體實踐之中。監督保障機制是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依托區塊鏈技術賦予每一個治理主體平等監督的權力。它是一種監督和治理有機結合的創新治理形式,有利于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1.多元化監管
利用區塊鏈中聯盟鏈的特點,賦予基層社會治理主體平等上傳、查閱信息的權利。各主體可根據工作需要,隨時調閱鏈上信息,對有疑問或不符合事先訂立的智能合約要求,可即時終止服務。與此同時,由于區塊鏈具有匿名性特點,可增加多個居民網絡節點,賦予居民監督權力。區塊鏈技術可實現政府、社會組織(社工機構)、企業、居民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監管,從而構建基層社會治理常態化監管體系。
2.全過程監管
利用區塊鏈中不可纂改的特點,建立信息溯源機制,強化源頭治理并設置節點權限,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區塊鏈技術可實現信息來源清晰、信息更新及時、信息全程透明,信息不可篡改,為基層社會治理全過程監管提供有效保障。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日趨成熟以及應用場景的不斷擴大,區塊鏈技術驅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將成為學者關注的重要議題。依托區塊鏈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并不意味“技術利維坦”,否認政府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引導及扶持作用。如何有效規避區塊鏈技術在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的風險將成為進一步研究方向。雖然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智能合約、時間戳、分布式賬本等特征能夠建立無須政府組織等第三方參與且無須信任積累的信用范式,但區塊鏈+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仍然受到社會制度和人類行為的制約。因此,在區塊鏈+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應積極完善相關的制度,加強政府的引導和扶持,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共建共識共享的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