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丹丹
上海中建建筑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
項目位于花溪大學城東南側,地塊北鄰南環高速,西鄰花燕路,東側及南側均為優良的自然植被。地塊南北長約950m,東西長約1500m。用地內地形復雜,整體呈現出中間高周邊低,從北到南逐漸變低的地勢風貌。地塊內部有兩座自然山體。一期已建地上建筑包括教學科研綜合樓、學生宿舍、圖書館等(圖1)。二期規劃范圍為自然山體東南側。
本次貴州城市職業學院新校區設計為委托優化項目,在原二期規劃上進行創新優化。

圖1 本項目用地現狀圖

圖2 原規劃總平面圖
原規劃中(圖2)未有效利用自然山體,建筑與環境的聯系較薄弱;建筑布局模式化、建筑形態較單一,建筑與場地的關系較為生硬;道路系統單一。
場地為山地地形,且內部存在兩座自然山體。地塊內兩座山體將用地切成了東西兩個片區,以西存在已建建筑,并且從沿花燕路主入口的方向來看,兩座山體基本遮擋住了基地以東的范圍,會造成校園范圍的前端局限性。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了“以人為本,環境共生”的設計思路。
規劃優化中根據地形變化,通過組織建筑的布局形態,創造出層次多變又舒適自然的空間環境,對學生在校園中的學習生活提供了豐富的引導性,吸引學生與環境發生互動,做到以人為本環境共生的規劃格局,從這一層面也滿足了本項目的辦學需求及其未來發展。
規劃優化中保留原有兩座自然山體,通過建筑依山就勢的布局,從主入口進來一路到達場地的最高點,即保留山體處,彼時通過人工打造的長達800米的櫻花大道長廊,很自然的銜接了保留山體,用借景的手法將山景秀色納入了校園空間,體現出“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空間意蘊[1]。整體規劃設計顯著的呈現出地域特色,空間組織別具風格。
二期優化設計中,突破原規劃方常規方正的布局方式,充分尊重自然環境,在保護自然景觀的前提下,將山地校園景觀在整體空間布局結構中與自然環境互相適應[2],并延續山地建筑的場地特征,以架空、穿插等手法突破傳統山地建筑的空間模式,順勢而為,錯層疊落的建筑布局與環境有機融合,共同構成自然生長,與環境共生的校園格局。
通過組織校園景觀系統打破原有規劃中單調乏味、秩序化的傳統布局。
為突出校園的生態特色,以場地內的保留山體所具有的自然引導性,設計了“櫻花大道”(圖3),天然和人工景觀兩者共同形成了校園的核心綠肺,延長了原規劃中校園的橫向軸線,并成為校園的標志性主題空間。櫻花大道長約800米,場地高差約60米,豎向設計上由西至東逐漸降低,大體分為四個節點,分別由四個廣場承擔學生與環境產生互動的聚集性場所,形成富有韻律與節奏感的空間界面。從主入口進來,穿過自然山體,一氣呵成的景觀大道令人心曠神怡,更是為學生提供了隱形的學習課堂。

圖3 本項目櫻花大道平面及剖面分析圖
根據一期已建區域的功能分區,為了方便學生的生活以及教學需求。本次二期規劃優化中,場地北側將公共教學類單體(實訓樓、圖書館、教學樓、校史館、后勤服務樓等)結合場地高差優勢,沿南環高速由西至東順勢布局,建筑單體均滿足距離相鄰主干道同側路邊的距離大于80米的規范要求。圖書館、校史館分別位于空間規劃的兩條次軸線上,疏密有致、高低錯落的空間序列,打破了南環高速過長帶來的視覺疲勞,并且城市與校園空間的相互滲透形成了豐富的城市天際線。場地南側圍繞保留山體順勢布局宿舍樓、校醫樓、食堂等生活功能,強化了原規劃中的空間主軸線(圖4)。

圖4 本項目優化后總平面圖

圖5 本項目教學樓布局
(1)改善原有常規的教學樓布局:U型布局靈活組合
教學樓建筑群充分利用場地高差,順應地勢逐漸降低布局(圖5),每組單體的下一層分別聯系緊鄰單體的上一層,三組整體呈“U”字形以不同方向的開口靈活組合的布局方式,對外形成高低錯落富有節奏感的立面效果,對內形成尺度宜人、舒適自然的山地院落,不同單體之間通過臺階聯系,屋頂遵循貴州當地多雨的氣候特征,采用四坡頂繼續延伸建筑群的高低錯落感,為學生打造了層次豐富的教學活動空間。
(2)調節原有宿舍樓與保留山體的布局關系:順應山體環繞布局
宿舍樓延續一期宿舍樓,順應南側保護山體的形態布局,但因高差較大,盡可能減少挖方填方,宿舍樓的布局中,北側一排一層用連廊的方式連接南側一排的二層,整個宿舍建筑群呈現出自然生長的格局(圖6),與山地地形協調統一的同時,內部圍合空間形成了局部架空錯層空間(圖8),高差和連廊的組合方式也為宿舍建筑群錦上添花。

圖6 本項目宿舍樓布局

圖7 本項目學生生活中心布局
(3)增加功能如學生生活中心:設計空中共享空間
學生生活中心位于二期體育場北側的北側,由五棟體量較小的兩層建筑組成,結合地形的高差由西至東,由北向南,分別降低一層,地面層通過組織踏步互相聯系,不同層高以連廊方式有機結合,二層架空的圓形玻璃環廊形成空中的共享圈層(圖7),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目光,疊落通透的空間形式與櫻花大道互相滲透,共同打造豐富的空間感受。

圖8 本項目宿舍樓剖面圖
山地建筑中,良好的交通系統能夠有效地促進校園各個功能區之間的聯系以及提高校園室內外空間的使用效率[3]。本項目在道路系統的優化設計中,遵循山地地形風貌,有效避免了過大的填方挖方工程量。為了保證地形的流暢度,坡度盡量保證在5%以內,采用人車分流的交通原則,科學合理的規劃出良好的道路系統。
由于山地地形高差的原因,山地建筑中步行是主要的交通方式。本項目中多用踏步、臺階的方式,聯系不同高程的功能區,并在步行空間中,合理設計景觀間,打造了多元化的步行體驗。由于場地北側為高速路,南側與東側均為規劃道路,而西側是校園唯一的形象展示面,結合功能需求,場地沿花燕路增設了人行入口,在設計中為了削弱大尺度空間的枯燥體驗,在寬度長達42米的入口空間中,采用踏步—景觀—踏步微型空間序列,并用借景的設計手法,使得入口空間與場地內部自然山體互相呼應,有效地提升了校園南側臨街展示面的景觀形象(圖9)。同樣在櫻花大道的設計中,景觀空間的組織方式采用踏步,層層遞進的關系,進一步強化了場地的山地特征(圖10)。

圖9 本項目沿花燕路人行入口

圖10 本項目櫻花大道臺階布局
為更好地滿足人行安全和車行便捷的需求,平面空間上,車行系統采用多環的布局方式,車行系統設于校園主要活動區外側,一則減緩坡度,二則延長車行動線,人行系統設于內部各個功能區之間,為內部的學習生活空間提供安靜安全的氛圍。立體上,單體如宿舍樓、學生生活中心采用空中連廊的方式,豐富校園空間層次,也解決了垂直方向的交通分流。
綜上所述,本文在對貴州城市職業學院新校區建設項目設計的優化應用研究中,一則充分利用天然的環境優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山體,使其成為校園的景觀文化。二則適應山地地形特點,在總體布局中采用因地制宜,與環境共生的布局方式;在單體布局中,采用架空、穿插等布局方式,力求打造出建筑形態豐富、有機生長、錯落有致、交通便捷的校園格局。通過此項目的思考與實踐,總結出的優化手法可為日后其他此類院校設計提供經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