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宇辰
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09
馬林醫院位于中山路321號,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座西式醫院。它幾經發展和變遷,是南京市鼓樓醫院的前身。

圖1 外觀現狀 (圖片來源:筆者自攝)
馬林醫院最早興建的是一幢兩層樓的西式樓房,即“1892樓”,因形就勢而建,坐北朝南,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磚木結構,外墻青磚,清水勾縫,墻身用紅磚勾勒線腳,圓拱形門窗,坡屋頂,白鐵皮屋面,屋面設有突出的老虎窗。筆者這次參與測繪的就是這幢建筑。在這幢建筑物南面正中門楣上,鐫刻有“光緒十八年”和“AD.1892”字樣。這座樓房原為醫院病房,現一層和二層用作院史展覽館和會議室,地下一層用作檔案室和辦公室。在醫院的后面,還有一幢高二層的殖民時期風格的樓房,細部裝飾精美,現為鼓樓醫院辦公用房。另外,還有1917~1924年建造的馬林醫院病房、手術室、辦公樓等西式樓房數幢,這些樓房高2~3層,底部用城墻磚砌造,上部用青磚砌造,不再用紅磚勾勒線腳(圖1)。

圖2 總平面測繪圖 (圖片來源:筆者自繪)
建筑內部裝修保持了復古的風格。大部分內部墻體被包裹,窗戶均為白漆鋼窗。建筑外墻造型是青磚勾縫,但是不排除局部在后期修繕時進行了貼面磚處理的可能。室外場地是坡地,所以建筑從東側觀察是二層,從西側觀察是三層。南側立面一層有兩個門,東門口有臺階下到負一層地坪,有門進入室內。西門現在是正門,門前道路跨過負一層的地道。建筑負一層內有略高于室外地坪的窗戶,也有部分完全處于地下。建筑外側局部有花壇。建筑老虎窗所在的層高現在是第三層,被分隔成了若干儲藏室(圖2)。
建筑室外場地鋪地以地磚為主,四周圍繞著很多綠地,有綠樹掩映。建筑東側和北側是機動車道路,西側是花壇,南側是一個圓形廣場,廣場周邊的建筑是馬林醫院多次改擴建的產物[1]。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步入近代社會。在這個時期,基督教在中國大規模傳播。以美國基督教新教教會為代表的傳教士們,主張利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國文化,建立有利于傳播基督教的社會環境,于是他們采用了“間接布道”的方式,即通過廣泛地參加社會公共事業來促進基督教的推廣。其中公共醫療領域就是重要的一環。
因為健康是人類共同的追求,所以教會開辦的醫院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遍接受和認可。這些醫院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極大地推動了近代中國現代醫學的普及和發展。但是隨著經濟和科技的進一步發展,現代醫院向著大型化和專業化發展,教會逐漸失去了優勢,教會醫院也逐漸消失。教會醫院留下的舊址是研究近代建筑乃至科學發展史的珍貴資料。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加拿大籍傳教士兼醫生馬林(W.E.Macklin 1860-1947)來南京傳教和行醫。當時的中國人普遍對外國人有抵觸情緒,更對基督教沒有興趣。他為了更好地傳教,入鄉隨俗,穿上中國的傳統服飾,結起了發辮,經常出沒于茶樓酒肆,親自彈唱《封神榜》《西游記》等故事,以此與群眾打成一片,逐漸消除了他們的戒備。時機成熟之后,他就著手開始了行醫和傳教。他在鼓樓和城南買地,開辦了簡易的診所。1887年,美國基督教會鑒于他的行醫傳教取得了良好效果,決定集資為他建造一所教會醫院。中國人景觀察在鼓樓南坡捐地十余畝作為醫院院址。1890年開始動工興建,1892年,建成西式兩層樓房一幢,作為病房,稱為“基督醫院”(Nanking Christian Hospital),由馬林任院長,所以又稱為馬林醫院。
1911年,美國基督教會所辦的金陵大學增設醫科,將醫院劃為醫科的實習醫院,并于1914年正式更名為“金陵大學鼓樓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Nanking)。這時馬林離開醫院,到城南花市大街的小基督醫院繼續行醫,同時兼任鼓樓醫院的外科顧問。1927年,馬林退休,攜夫人及女兒們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定居。由美國人談和敦(J.H.Daniels)接任院長。1937年,日軍占領南京前,談和敦逃離,由留院醫生屈麥爾代理院長[2]。
與馬林醫院同時期的西式近代醫院很多,而且大多都是教會醫院。在此舉出上海仁濟醫院和廣州博濟醫院兩個有代表性的例子,與馬林醫院相比較。
仁濟醫院是上海開設最早的教會醫院,它是1844年初開埠后不久,由一位名叫威廉·洛克哈脫(William Lockhart)的傳教士兼醫師受英國基督教倫敦教會的派遣來滬在大東門外一幢老式住宅里開設的。1845年,仁濟醫院向上海外僑募集建設新院的資金,在山東路麥家圈建成一所新醫院,于1846年7月移至新址,命名為山東路醫院,亦稱仁濟醫館,有病床60張。1873年,山東路醫院在今仁濟醫院的院址建成近3000平方米的2層新樓房,底層為門診部,樓上辟有床位60張。1922年醫院從歐洲購進了上海第一架X光機。
廣州博濟醫院同樣是一座教會醫院。1866 年,博濟醫院在榖埠的第一棟建筑建成,1867年,博濟醫院附屬禮拜堂、藥劑室和一個臨時病區落成。1869年,建成醫生住宅。1873 年,加建兩個新病房。1891年,在禮拜堂北面的各病房區加蓋二樓。1898年,加建洗衣房和浴室。在狹長的用地上多次建成的一棟棟建筑,有明顯的空間序列和功能分區,是一種分散式布局。
博濟醫院兼具醫療和宗教兩大職能。從開辦醫院起,就強調不僅要醫治人的身體,而且強調使人們獲得基督教知識來“醫治靈魂”。1867年,醫院內建成小教堂,同時用作候診室,可容納兩三百人。1881年修建仁濟路教堂,上層為教會大禮拜堂,可容 700 人,下層作為醫療用途,有一間門診病人的接待室、一間外科手術室、一間隱私檢查室、一間配藥室和一間醫科學生的學習室。
建成于1892年的馬林醫院是一座獨棟的二層磚結構小樓。建筑風格是當年常見的外廊式建筑,南立面有七個磚券。建筑面闊30.620m,進深11.880m,建筑高度12.120m。南面設計有兩個入口,入口處的磚券洞凈寬有2.5m,做成突出的樣式。其他磚券的寬度從2.6m到2.75m不等。磚券在后來的改建中逐漸被用窗戶封上。入口正上方的屋面上設計有裝飾用的三角山墻。坡屋面下設有閣樓。建筑地下一層層高為2.7m,一層層高為4.2m,二層加閣樓層高為7.88m。醫院并沒有與宗教建筑合建,是一個醫療專用的建筑。從舊影和資料來看,建筑設計分區布局分明,閣樓層是住院專用的病房(圖3)。隨著社會的發展,馬林醫院也在不斷地完善功能,并且增建了專用的建筑。1917年,在原有基礎上建起了一座磚結構的廟式大門,四周以圍墻環繞。1918年,又在院內增建了一座磚木結構的門診房,并最早在南京開設X光室、1920年建造外科手術室。1923年至1924年,又建造了“西一”至“西四”樓房。隨著后期的不斷加建,馬林醫院的總平面布局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形成了明顯的分散式布局[3]。

圖3 馬林醫院病房舊照 (圖片來源:鼓樓醫院提供)
隨著鴉片戰爭后為了外國人在華的大規模貿易和傳教,人們對于建筑的需求大增,為了短時間內實現擴張,他們往往采用簡單實用且能快速建造的殖民地外廊式樣。為了應對東南亞和中國嶺南地區濕熱多雨的氣候,殖民者們作了適應氣候的調整,形成了鮮明的外廊樣式。廣州是最先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因此廣州的外國教會率先建立起了最早一批的醫院。其中的博濟醫院、惠愛瘋癲醫院都是采用了這種外廊樣式。在這些地區,外廊不僅可以有遮陽隔熱,還能為住院病人提供活動空間,運用在門診樓上,則可作為候診空間。
馬林醫院就是一座外廊式建筑。建筑外立面純磚砌筑,南側有七個磚砌拱券,拱圈中央還有券心石的造型(圖4)。拱券下方放置了木制欄桿。當心間兩側的兩個開間進行了特別的設計,外墻層疊向外突出,增強了厚重感。這兩個開間的正上方有三角形的裝飾性山墻,山墻邊緣有類似疊澀券的造型,中央是圓形的雕刻裝飾。遺憾的是這些三角形山墻已經不復存在,僅剩屋面的14個老虎窗。發源于南方的外廊風格在北方遭遇了“水土不服”,外廊在夏天并不能很好地避暑,在冬天更是過于通透,非常寒冷。經過改建的馬林醫院舊址,在磚券上都加上了玻璃門窗,把灰空間變成了室內空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20世紀之后外廊式建筑就很少出現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了[4]。

圖4 馬林醫院外觀舊照 (圖片來源:鼓樓醫院提供)
馬林醫院是南京第一座西式醫院,其地位在南京的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馬林醫院的修建和改擴建都是所處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體現。馬林醫院的修建時間要晚于廣州、上海的同類型醫院,規模也稍遜一籌。這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已經趨于外向,作為重要口岸的城市會有更強的經濟實力,因此出現更加先進完善的醫院。而隨著馬林醫院的不斷變遷,以及民國之后南京建立了更多近代化的醫院,可以看出南京的政治經濟地位有了顯著的提高。
近代醫院建筑的一大特點是廣泛具有宗教屬性,創辦者往往是教會。這體現了當時社會信仰逐漸由閉塞單一趨向多元化。相對其他近代的教會醫院建筑,馬林醫院的醫療屬性要大于宗教屬性。到了二十世紀,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則開始涌現出大型的、集中式的近代醫院,醫院類型也逐漸開始從教會醫院轉變為官辦醫院,馬林醫院這種類型的醫院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從建筑本身來看,近代醫院建筑多為院落式布局,由多座多層或單層小樓組成,每座單體建筑已經有明確的功能分區。馬林醫院也是經歷一系列改擴建后形成了完善的醫院功能群組。外廊式建筑是此類醫院常用的形式,而隨著醫療技術和建筑技術的發展,更加大型的集中式醫院成為主流,馬林醫院的建筑形式相對同時期沿海口岸城市的同類建筑有一定的滯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