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樞,歐陽惠嫻,呂江鐵
(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麻醉手術室,廣東 順德528308)
臨床上患者發生腦實質內血管破裂而引發的出血事件稱為腦出血,腦出血是高血壓疾病中的典型并發癥之一,當患者出現腦動脈硬化與高血壓則會引發患者腦出血,因此,腦出血也被稱為腦溢血[1-2]。目前,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腦出血患者,但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及生理不良反應,對治療效果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采用手術治療患者的同時還需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此提升整體臨床治療效果[3]。本研究隨機選取2015年6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治療的腦出血患者76例,分析探討將路徑式護理干預方式應用于手術室腦出血患者中的價值及對患者相關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研究隨機選取2015年6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治療的腦出血患者76例,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基礎組與干預組,各38例。基礎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54~77歲,平均年齡(65.84±3.17)歲;按照出血部位分類:腦葉區3例,腦干區7例,小腦區12例,基底節16例。干預組男19例,女19例;年齡56~77歲,平均年齡(65.43±2.99)歲;按照出血部位分類:腦葉區5例,腦干區9例,小腦區10例,基底節14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腦出血診斷治療規范指南》[4]中關于腦出血疾病的相關診斷標準。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患者在相關醫務人員講解下明確治療過程以及護理重要性后,自愿配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無精神家族史者;無腫瘤者;無血液疾病者。排除標準:屬于創傷性腦出血者;對本研究手術禁忌證者。
1.3 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手術治療。基礎組:給予日常健康教育指導、用藥護理、對癥護理、日常護理等。干預組:①制定專門的臨床路徑護理表,由專門的路徑小組結合患者實際病情狀況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同時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制定表內容。增強患者及家屬對于疾病的認識,隨后結合患者及家屬的需求以及治療要求制定針對性的護理路徑表,使功能鍛煉、護理程序及治療井然有序,不斷的修改總結,從而提升臨床護理路徑表的科學性。②當患者入院接受治療時,首先由科室責任護士為患者及家屬講解醫務人員的相關信息以及治療環境等,隨后對患者的背景資料以及生理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并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為患者發放路徑護理表時,為患者詳細介紹相關注意事項、配合的重要性以及護理方式等,并根據患者提出的疑問進行一一解答,明確告知患者與腦出血疾病相關的知識。必要情況下,可挑選一些治療成功案例為患者進行講解。③手術前指導患者接受各項檢查,根據患者出現的負面心理情緒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手術順利完成以后,全程觀察并記錄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以及肢體活動狀況等。術后1 d,護理人員增強對患者的監察,包括傷口有無出現感染情況、用藥不良反應、用藥情況等。術后,時刻觀察引流管是否出現彎折、堵塞等情況,有無出現壓瘡或窒息等情況,若出現任何異常,立即上報并積極配合進行處理。④術后協助患者在床上大小便,提升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適應性。飲食方面,叮囑患者家屬及患者多食易吸收、消化、富含高蛋白質類的流質性食物。并根據患者身體情況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運動方案,預防患者發生關節僵硬攣縮。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引導患者由最開始簡單的單關節運動轉變為較為復雜的運動,每次訓練時間控制在15 min以內。⑤當患者處于治愈康復階段時,護理人員需反復叮囑患者出院后的相關注意事項,做好相關的健康宣教。同時,叮囑患者飲食禁忌以及復診時間,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讓患者在制定的時間內到院進行復查。
1.4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液指標變化情況,主要包括血小板(PLT)、清蛋白(ALB)、總蛋白(TP)以及血紅蛋白(Hb)。分別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血液指標變化情況比較護理前,兩組腦出血患者各項血液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干預后,兩組H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基礎組其他三項血液指標均顯著低于干預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治療情況比較基礎組患者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長于干預組,且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干預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腦出血常發生在老年群體中,且該病具有極高的致死率及致殘率,發病極為迅猛[5-6],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在給予腦出血患者有效的手術治療的同時還需要加入路徑式護理干預,將患者作為護理核心,隨后根據醫療、護理以及管理等全方面實施開展護理措施[7]。對患者實行路徑式護理干預,能確保整個護理模式的全方位性、系統性以及針對性[1,8]。當患者實行手術治療時,聯合路徑式護理干預,可顯著提升患者的整體生活質量,并且縮短患者手術治療時間及住院時間,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9]。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血液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index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血液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index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s)
?

表2 兩組臨床治療情況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腦出血患者各項血液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實行護理干預后,兩組H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基礎組患者其他3項血液指標均顯著低于干預組(P<0.05);基礎組患者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長于干預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干預組(P<0.05)。表明與基礎護理干預效果比較,開展路徑式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血液指標水平[10-11]。
綜上所述,針對臨床收治出現腦出血患者,通過給予有效的手術治療同時開展路徑式護理干預,可加快患者病情康復,縮短患者手術治療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血液指標值,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