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穿過三峽之后,受到沿岸山勢所阻,蜿蜒輾轉,水系交錯。充沛的水量匯集在地勢較低的區域,形成了湖泊。在為數眾多的湖泊中,位于華中的一個湖泊尤為特殊,它總面積2579.2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以它為中心,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楚文化。以它為名,誕生了湖南和湖北的名稱,它就是洞庭湖。
《湘妃廟記略》稱:“洞庭蓋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無得而稱,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边@一具有神話色彩的“洞庭山”,就是現今的君山島,與千古名樓岳陽樓遙相呼應,這個湖泊因此得名“洞庭湖”。
洞庭湖,古稱云夢、九江和重湖,它北連松滋、太平、藕池、調弦等“長江四口”,西接沅江和澧江,南承湘江和資江,東由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指出:湘、資、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會大江”,當時“湖水廣圓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沒于其中”。時至唐宋,洞庭湖不斷向西擴展,《巴陵志》有云:“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連青草,橫亙七八百里?!薄鞍税倮锒赐ァ本痛蓑懵暫?。
位于長江中游的洞庭湖,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據測量,它與湘、資、沅、澧四水以及“長江四口”總面積達3879.2平方公里。河湖總容量達220億立方米,其中湖泊容量178億立方米,河道容量42億立方米。洞庭湖年均入湖徑流量3018億立方米,是鄱陽湖的3倍、太湖的10倍。憑借這樣的吞吐水量,洞庭湖一舉成為長江流域最大的調節湖泊。
洞庭湖碧天一色,滄溟曠達,吸引了歷代文人的關注。愛國詩人屈原在詩歌中反復描述了洞庭湖,如:《哀郢》中的“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湘君》中的“駕飛龍兮北征,邅(zhān)吾道兮洞庭”;《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北宋慶歷六年,北宋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寫下《岳陽樓記》,文中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成為愛國憂民的千古名句,流傳至今,洞庭湖和岳陽樓藉此聲名更盛。
在以農為本的古代,洞庭湖地區良好的水土資源,使其成為中國最早的農業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洞庭湖附近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在湖南常德澧縣彭頭山發現了距今約9000年炭化的人工栽培稻谷,這一發現比浙江河姆渡遺址要早2000多年。
到了秦漢,洞庭湖地區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吸引著外來移民不斷涌入。永嘉之亂后,“流入荊州者十萬余家”,湖區成為流民安置的重點地區。隨著移民的增加,帶動了當地農業生產。至南宋,湖區推廣種植優良水稻“占城稻”,水稻產量持續增長,成為全國重要的產糧基地,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譽。
洞庭湖位列五湖之一,經歷滄海變幻,時代變遷,集地域、湖泊、山水、名勝于一身,展現出獨特的調蓄洪水、自然風光和地域文化魅力,三者激蕩融合,相輔相成,成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現在,洞庭湖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和水產養殖基地,也是傳統文化的資源寶庫,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