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振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提出“聚焦實現戰略目標和提升引領帶動能力,推動區域重大戰略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促進區域間融合互動、融通補充”。京津冀三地應圍繞這一目標,在緊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推動產業轉移升級、統籌協調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促進優質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進體制機制全面深入對接等方面切實發力。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決策、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這一重大戰略實施以來,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京津冀地區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氣污染防治、區域交通一體化等諸多領域都實現了較大進展。
“十四五”時期,我國區域重大戰略承擔著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的重要使命。當前,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正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需抓住有利機遇、應對困難挑戰,下更大氣力推進工作,在鞏固前期重大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提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質量與效益。
“十四五”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同在,但總體上看,機遇大于挑戰。
從挑戰來看,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各種不確定因素相互交織。在對外貿易、港口城市發展、利用外資和承接國際新興產業轉移等方面,京津冀三地都將面臨壓力,還有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
從機遇來看,我國國內發展環境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分有利。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將繼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些都將為京津冀三地產業鏈供應鏈的整合提升提供動力支持,同時也能為更好解決三地市場分割、要素流動不暢等現實難題營造良好環境。
用足用好這些有利條件,京津冀協同發展還需完成穩增長與轉方式并舉的艱巨任務。具體來看,北京既要處理好“都”與“城”的關系,深入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又要凸顯“四個中心”功能,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大力發展未來產業;天津要利用自身的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發展智能科技產業,增強經濟增長的動力;河北要在“去產能”中加快調優產業結構,培育新的增長點,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中提升產業鏈協同水平。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長期工程、系統工程和復雜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笆奈濉睍r期,京津冀協同發展要著力解決一系列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
一是深入推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不是短期內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經歷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目前,北京中心城區交通擁堵、人口過度集中等問題有所緩解,但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有效吸引和承接北京中心城區的高端產業轉移,還面臨許多現實困難。對此,需有的放矢,以務實舉措取得新的突破。
二是培育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京津冀三地產業發展各具優勢,但總體上看,產業鏈供應鏈水平依然不高,特別是缺少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而培育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需要擁有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公司、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和創新鏈、良好的要素條件和創新生態。京津冀三地需進一步推進產業轉移協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積極探索培育和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的現實路徑。
三是不斷優化生態環境治理方式。京津冀大氣污染治理、白洋淀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已經取得明顯進展,但也要看到,京津冀生態環境治理目前依然較多依靠行政手段,治理方式也比較單一,治理效果的可持續性有待增強。對此,需重視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探索能夠激發微觀主體積極性主動性的治理機制、治理模式以及生態補償機制。
四是全面推進有利于協同發展的體制改革。在實踐中,京津冀三地在體制機制創新的具體訴求和操作路徑的認識上,還存在一些差異;在要素流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安全生產監管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統籌協調。下一步需以深化體制改革為抓手,以改革牽引協同發展,抓緊出臺細化的實施方案。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區域協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此背景下,京津冀協同發展要抓好謀篇布局,加速在重點領域實現突破。
用好市場手段促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積極穩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需在用好行政手段的同時,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采取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制定有針對性的引導政策,解決好當前存在的疏解不暢、承接受阻、信息不透明等現實問題。在強化內部動力的同時還要增強外部牽引,加快推進北京中心城區與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的要素流動和聯動發展。在河北、天津統籌布局建設一些產業承接功能較強、營商環境較好、設施配套較為完善的合作園區,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打破行政分割,促進優勢互補和功能提升。
創新協作模式推動產業轉移、升級。京津冀三地應發揮創新資源比較集中和產業基礎較好的優勢,吸引境內外資本推動區域產業整合,通過一批重點產業項目布局帶動形成若干條跨地合作的產業鏈,進而為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創造基礎條件。同時,三地還應支持平臺型園區開發企業托管本區域內的產業園區,探索形成“多個產業園區、一個市場主體運作”的產業協作模式,讓更多高成長創新企業能夠在更大區域范圍內配置資源,激發更大的產業發展動能。
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統籌協調?!笆奈濉睍r期,京津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需要更加注重區域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在做好區域統籌、城鄉統籌、山海統籌等方面下功夫。
促進優質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京津冀三地可借助新一代互聯網、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的力量擴大優質公共服務的輻射范圍,推動優質公共服務發展模式從“互聯網+”向“智能+”升級,將公共服務的供需精準匹配起來,著力解決百姓關心、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同時,鼓勵社會力量發展遠程醫療、遠程教育、遠程就業培訓等,不斷縮小京津冀公共服務發展水平的差距。
推進體制機制全面深入對接。目前,京津冀三地體制機制改革不同步、政策執行尺度不一致、各類標準不統一等問題較為突出。下一階段,要著力破除制約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增強促進協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制度保障。需對重點領域的政策、標準以及相關體制機制進行梳理和比對,確定循序漸進的一體化方案,按照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加強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