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洪猛
4月23日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這一天,“全國政協委員讀書活動”啟動儀式在全國政協禮堂拉開帷幕,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等四位委員代表為“全國政協書院”揭幕。這是十三屆全國政協的又一項創新之舉。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啟動儀式上指出,開展委員讀書活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實際行動,是政協委員增強履職本領、提高建言質量的內在要求,是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更好凝聚共識的有效途徑。在汪洋主席的親自領導下,全國政協黨組制定了“全國政協委員讀書活動方案”,并成立委員讀書活動指導組,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奇葆擔任組長,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潘立剛、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劉曉冰擔任副組長,成員由部分委員、特邀專家組成,統籌指導委員讀書活動,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辦公室作為活動指導組辦公室負責組織和協調具體工作。
至7月3日舉辦“綜合線下交流會”,作為全國政協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提高委員履職水平的實際行動,也是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創新履職方式的重要舉措,初步形成了線上線下相結合、讀書履職相促進的良好局面,全國政協委員讀書活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這其中的階段性成果之一,就是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的新書——《“書香政協”百日漫游——葉小文讀書筆記》10月底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
該書主體部分由八個板塊構成,分別是包括復興路上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襲擊后的思考、“國學讀書群”讀書筆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讀書群”讀書筆記、“百年未遇之大變局讀書群”讀書筆記和“走進臺灣讀書群”讀書筆記等。在三個月的時間里,作者完成長短文章100多篇,洋洋灑灑300余頁,蔚為大觀,嘆為觀止。
我認為,書中關于“新人文主義視野下的市場倫理建設”相關論述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特別值得關注、推介。作者并沒有明確提出“新人文主義視野下的市場倫理建設”這個命題,而是分別在不同的板塊、不同的主題、不同的篇章中多次表達了對“新人文主義”文化復興運動的呼吁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倫理建設”的關切,我認為用“新人文主義視野下的市場倫理建設”來概括其思想主旨是合適的。
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人類文明發展的主旋律之一。現代化起源于西歐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實質和歷史功績,在于把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把生產力從封建社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帶領西歐走出中世紀的蒙昧和黑暗,迎來現代文明的曙光——這也是歐洲向世界擴張的前奏曲。作者認為,文藝復興之后世界出現了“三個緊張”。一是人與社會的關系緊張: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國家對落后國家的殖民運動以及被殖民國家的獨立解放運動,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個陣營之間的對立,以及不同宗教文明之間的所謂“文明沖突”等。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緊張:現代工業文明徹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諧與寧靜,人類變成了自然的主人甚至敵人。三是人與人的關系緊張:“上帝之死”帶來西方社會的信仰迷茫和精神焦慮;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也出現了某些“遠離崇高”和“信仰缺失”現象等。人類的出路何在?作者認為,時代呼喚一場新的文藝復興,其使命是要把被西方近代人本主義造就的“過度膨脹的個人”還原為“和諧的人”,致力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和諧的“和諧世界”。這場新文藝復興的旗幟應當是“新人文主義”。擁有5000年歷史的中華文明有十分濃厚的人文理念;當代中國大力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并致力于和世界人民一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審時度勢、順勢而上,在“新人文主義”文化復興運動中勇扛大旗,有所作為。我認為,新人文主義是要體現在人類或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個領域的總綱,市場倫理作為經濟社會領域的重要內容自然應當貫徹新人文主義理念。
在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中,要防止出現“顛覆性風險”。所謂“顛覆性風險”,既包括“外因”,也包括“內因”。外因主要是大國關系中的“修昔底德陷阱”,內因主要是“塔西佗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等。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表明公共衛生問題也可能成為一種兼具“內外因”特點的顛覆性風險。作者認為,不健康、不可持續的市場經濟以及貧富差距過大均有可能導致“顛覆性風險”。富起來,中國人理直氣壯;富起來,就要搞市場經濟。但是,市場經濟存在一個“二律背反”:一方面,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資本追逐利潤最大化,容易導致拜金主義泛濫,排斥道德;另一方面,社會追求公平,整體要求正義,導致市場需要自律,呼喚道德。這個“二律背反”,古典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有所洞察。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之外,還寫了《道德情操論》。馬克斯·韋伯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在其名著《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中,提出基督新教的某些倫理觀念對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有孕育作用。作者指出,隨著世俗化發展,西方社會的新教倫理收效式微,中國作為共產黨執政、多數公民不信教的社會主義國家,不會也不能普遍適用所謂宗教倫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落實到成功建立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市場倫理”。必須解決好既“自強不息”(努力追求財富)又“厚德載物”“厚德載市場經濟”(道德自律、守法他律)的問題,要建立“君子厚德以載市場的人文環境”。我認為,這種經濟領域人文環境的建立,正是全社會以“新人文主義”為旗幟的全面文化復興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的精神世界進而是人本身的重塑,也就是要在經濟領域把“過度膨脹的個人”還原為“和諧的人”。
作者認為,市場倫理建設要以“辨義利”為核心。通俗地講,利就是指利益,義就是指道義,在不同的語境和邏輯關系中,它們又有具體的含義。中國傳統文化里的“義利觀”,往往強調“義大于利”,“先義后利”,“舍生取義”。如孔子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等。道家(教)和佛教雖然也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整體傾向于清心寡欲,看重精神修養遠勝于物質財富。有學者認為,包括市場倫理在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明確主張“義大于利”。然而作者認為,在“義”和“利”不可得兼的時候,當然要先義后利,但是“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以個人利益追求和交換為基礎的利益共同體,不能一概以‘義利沖突的模式來照套。良性的市場經濟運行狀態,恰恰不是‘二者不可得兼,而是義利‘二者能夠得兼要成為常態”。作者認為,義利之間必然能夠“取中”,關鍵在于“審時度勢”:現在的“時”,就是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現在的“勢”,就是“不敢腐”占了壓倒性優勢,“不能腐”正在加強工作,“不想腐”正在構筑堤壩。這里的“腐”是廣義上的,不是單單指向黨員領導干部,而是泛指一切市場行為主體。在此時勢中,義利之間就可以得兼、可以共贏。作者進而提出一個市場倫理口號——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體會,“我為人人”是指市場經濟中的個體既要以同理心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要遵守集體、國家的規則包括法律、道德和公序良俗;“人人為我”是指個體可以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獲得相應的回報,并且得到集體和國家的認可和保護,集體和國家應該為個體致富創造政治、經濟、法律和文化上的條件和保障。我認為這個口號有三個優點:一是體現了“我”與他者之間的利益雙行關系;二是注重權利意識與責任意識的平衡,體現了義利之辨的“中庸之道”;三是通俗易懂好記,便于傳播。
市場倫理建設,無論用什么價值觀去引領,用什么文化去浸潤,提什么口號,最終都是在人的“心”上下功夫,實現人自身的轉化——從“過度膨脹的人”轉向“和諧的人”。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王陽明心學,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說。雖然沒有明確指出陽明心學與當前市場倫理建設的關系,但我以為,作者有把陽明心學作為構建市場倫理之重要傳統文化資源的意味。如作者引用《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并指出:
史上,確有人踐履此功。凡聰明敏捷,能洞察秋微,又能妙計頻出者,是為有智之人;凡天真惻怛、感憤人間之不幸、感慨國家之悲運者,是為有情之人;凡豪情勇猛、處事不驚,臨大敵而無所懼者,是為有意之人。這三者中,有兩者已屬難得,而王陽明三者皆具。
陽明心學相傳至今,堪配“學而時習之”。實際上,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陽明心學在“文化自信”和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的作用,他曾說:“王陽明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所以,我認同作者的“潛意識”,當前建構市場倫理,對陽明心學尤當“學而時習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是作者提出的市場倫理建設總綱,我認為可以基于陽明心學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之說,繼續對之進行闡發,即在改善人——作為市場行為主體——的“知”上下功夫,提出“知恥后勇,知常曰明,知止不殆,知足常樂”。知恥后勇,就是說在有致富條件的社會中,在個人有致富能力的前提下,意識到貧窮是可恥的,進而奮勇追求財富、創造財富;知常曰明,就是說要明白獲得財富的因果律“常識”,要明確個人行為的道德與法治邊界;知止不殆,就是指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大的危險,而“過度膨脹”之人的貪欲就在于不知道停止;知足常樂,在通俗意義上指出善于知足的人會擁有更多快樂,并進一步彰顯哲學倫理學意義上“德福一致”的最高理想。新人文主義是人類文明解決自身問題“否定之否定”邏輯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慣性和前進方向。新人文主義的使命是對歷史上文藝復興后果的糾偏和節制,其核心精神仍然是“以人為本”——既不是“以神為本”,也不是“以物為本”——既不會回到宗教精神那里去,也不會困在資本主義商品“拜物教”中,而是要把“過度解放因而又陷入自身牢籠的人”進一步“解放”成為一個“和諧的人”,實現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新人文主義的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理念是一致的。在實行市場經濟條件下,踐行“新人文主義”,構建相應的“市場倫理”,既是最必要的,又是最難的,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長遠之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在此進程中,我們更要下大氣力研究、宣傳新人文主義視野下的市場倫理。《“書香政協”百日漫游》一書提出的許多觀點,是非常有益的嘗試。
(作者系宗教學博士,政治學博士后,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民族和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