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雪春
三千年夢風和雨,九十九載滄海桑田。轉眼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聽琴聲在歌唱,一曲《白毛女即興曲》讓我們體會到“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悲喜沉浮。這就是紅色經典的魅力。一曲曲紅色經典,鏗鏘有力,始終伴隨著人民軍隊進軍的步伐,伴隨著民族解放的前進號角。鋼琴藝術作為一種“舶來之物”,在百年的發展中,從《和平進行曲》《牧童短笛》《在那遙遠的地方》到《解放區的天》《黃河協奏曲》等,鋼琴藝術的發展以時代進程為主線,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走向富強文明的新中國。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尋求民族化的表達方式,成為中國藝術文化發展長河中一個重要的“文化標識”。鋼琴藝術作為紅色經典的一部分詮釋著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時代精神,彰顯著文化自信,承載著美好希望,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勇往前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此時就讀康奈爾大學四年級的趙元任激昂地寫下:“‘歐戰迫近,何等荒謬!”的感言。次年1月,他在《科學》雜志第一卷第一期上刊登了鋼琴曲《和平進行曲》,表達了對和平的期許,這是中國歷史上公開發表的第一首鋼琴作品。樂曲從音樂風格和技術手段上分析,是一部完全西化的鋼琴小品,但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嘗試,它在中國鋼琴創作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1934年美籍俄裔作曲家齊爾品在上海國立音專舉辦“征求有中國風味的鋼琴曲”的評獎活動。此次評選,共征集20余首作品,其中賀綠汀創作《牧童短笛》《搖籃曲》分別獲得一等獎和名譽二等獎。齊爾品將《牧童短笛》帶到歐洲親自演奏,并在日本出版。這首樂曲成為中國第一首登上世界舞臺的作品,它讓世界聽到了“中國聲音”。作品描寫了上世紀30年代的江南水鄉的田園風情,五聲性旋律音調、民族舞蹈的節奏以及旋宮轉調、加花變奏的傳統音樂的發展手法,融入樂曲的創作中,使樂曲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牧童短笛》的成功在于它既擁有深厚的民族淵源又閃爍著燦爛的西洋色澤。樂曲的創作推動了民族鋼琴藝術的探索。
1947年桑桐創作小提琴曲(鋼琴伴奏)《夜景》,樂曲表現靜夜湖邊,林中夜鶯鳴囀,詩人獨自在湖邊徘徊,時而哀傷,時而激昂的情緒,此曲采用自由無調性創作技法寫出,是中國第一首無調性作品。同年,創作鋼琴獨奏曲《在那遙遠的地方》,樂曲將青海民歌與自由無調性技法結合,為當時探索無調性音樂和民族化音樂結合開啟道路,桑桐無調性系列作品成為中國音樂現代化的最早探索和成功范例。

在眾多第一背后,在早期短暫的三十年發展歷程中,涌現出大量優秀的作品,蕭友梅《新霓裳羽衣舞》、黃自《二部創意曲二首》、江文也《北京萬華集》、瞿維《花鼓》、丁善德《中國民歌主義變奏曲》等,它們共同奏響了鋼琴民族藝術的序曲。
新中國成立,也給中國人民打了強心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得出現了大量民族風味、愛國情作品,表現了民族大團結的社會現實。如殷承宗等人改編的《黃河協奏曲》、陳培勛的《平湖秋月》、王建中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百鳥朝鳳》等。作曲家的這些嘗試,使鋼琴能更好地融于民族風格,是鋼琴民族化探索的里程碑式作品。
毛主席十分關注我國的文藝發展,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藝術創作應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在毛澤動文藝思想的指引下,這次《談話》激勵了文藝工作者們的創作熱情,并陸續創作出一批既有民族性又有藝術性和鑒賞感的優秀作品,如有桑桐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內蒙古民歌鋼琴小品七首》、丁善德先生的《第一新疆舞曲》、汪立三的《蘭花花》、杜鳴心的《美人魚選曲》等。這一時期,殷承宗先生等人創作的改編曲《紅燈記》《黃河協奏曲》產生了更為廣泛的影響。
《紅燈記》是一次京劇與鋼琴的碰撞,這部作品的出現,使得鋼琴在中國被更多人群所接受,鋼琴與京劇相結合也使鋼琴伴唱《紅燈記》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的鋼琴作品。《紅燈記》拉近了戲曲藝術與西洋樂器的距離,也拉近了中國人民群眾與鋼琴的距離。
《黃河協奏曲》音樂的創作過程中,將旋律民族化,明確地體現了我國中華民族的民族特點,可謂是中國最經典、最具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之一。作品大量運用了民間音樂素材,如旋律中穿插了《東方紅》的曲調、運用了《國際歌》的旋律片段,再加上半音階和力度的變化,使得整部作品的氣勢達到高潮。第四樂章《保衛黃河》中,運用了“競奏”的表現手法,借鑒了俄羅斯鋼琴的創作風格,中西方元素巧妙地融合打造了一部情感層次豐富、音樂技巧絢麗的史詩級音樂。
《黃河協奏曲》雖然是在艱苦環境下創作的,但是卻展現了那個時代獨有的時代價值,它的誕生鼓舞著眾多民族戰士為中華民族而戰斗,激發了無限的斗志和毅力。作曲家們所創作的《黃河》表現了對祖國最深沉的愛,也表達了對和平時代的憧憬。這部作品具有獨特的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成為在世界范圍內演奏次數最多的中國鋼琴協奏曲。
殷承宗先生是《黃河協奏曲》、鋼琴伴唱《紅燈記》的改編者、首演演奏家,曾獲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第二名,他還創造了多個“第一”,第一個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中國鋼琴家、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列入《新格羅夫音樂和音樂家詞典》的中國音樂家。1996年9月24日,出國十余年的殷承宗又一次返回故土,在上海音樂廳舉辦了專場音樂會,以更新的內涵、更豐富的情感彈奏了《黃河協奏曲》。殷承宗先生尊重中國傳統元素,大量從中國傳統器樂作品中來凝練、借鑒作品的意境,從而為演奏提供了多樣化的風格。
殷承宗先生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濃郁的民族風格,使中國風格的鋼琴曲走出了國門,被世界所聽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思想文化的培養、精神領域的滿足感。鋼琴這件樂器,開始走進普通人家,促使了演奏方面人才輩出。隨著文化交流的頻繁,人們不再滿足于改編傳統民族音樂,作曲家們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以及對鋼琴文化的探索,給中國鋼琴作品民族化征途打下了一個個堅實的腳印,也給中國的鋼琴藝術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張朝創作的《皮黃》,2007年獲首屆“帕拉天奴杯”中國音樂創作大賽一等獎。該作品采用了京劇的板式結構、中國傳統戲曲聲腔皮黃的音樂元素,與現代創作技法相結合。作曲家張朝善于探索鋼琴與中國傳統音樂的關系,發現兩者共性之處是都具有很好的“空間感”,使得西洋樂器鋼琴更好地詮釋了東方音樂的韻律。
此外,還有以葉小綱、陳怡為代表的作曲家,不斷地摸索著如何弘揚民族鋼琴音樂,將中國鋼琴音樂不斷推向世界。音樂家們利用鋼琴的和聲性色彩和立體性思維豐富了我國傳統的民樂,并將西方技法和我國音樂相結合,使中國鋼琴民族化特點得到了新的升華。中國鋼琴藝術創作是植根于中國的傳統基礎上,運用現代作曲手法和豐富的鋼琴織體對傳統音樂的發展和創新,更具有時代氣息,接近現代人的審美習慣和審美心理。這也正是中國鋼琴藝術創作民族化的成功之處,對于中國鋼琴藝術創作甚至所有中國當代音樂創作都有啟迪的意義。
據記載,中國最早的個人鋼琴演奏會是意大利鋼琴家梅·帕契于1904年在上海徳僑俱樂部舉行的。梅·帕契是著名鋼琴大師李斯特的再傳弟子,他在中國期間,培養了上海工部局管弦樂隊,使我國的西洋音樂文化走上了新的臺階。
1919年,中國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這一時期,中國掀起了一場沖擊封建傳統觀念、探求新文化新思想的思想解放運動。中國音樂到了這一時期也變得豐富起來,逐步出現了一些中國鋼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鋼琴藝術在這一時期初步形成。

1922年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成立,1927年上海國立音專成立,以這兩所學校為代表的專業鋼琴教育機構給我國鋼琴音樂發展提供了平臺和動力,甚至可以說上海是鋼琴教育的起源,這一切都得益于蕭友梅先生的不懈努力。雖然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教師的招募極具挑戰性,蕭友梅還是成功招攬到了當時最優秀的國內外音樂家。
經過中外教師的不懈努力,上海國立音專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培養了大約有30名鋼琴家,這是我國第一代鋼琴演奏家和鋼琴教育家。代表人物有丁善德、老志成、吳樂懿、范繼森、李獻敏、楊嘉仁等,他們其中不少人繼續出國深造,多年后回國任教。他們都是在中國大地上成長起來的,既掌握了嫻熟的演奏技巧又扎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為中國鋼琴的演奏和教育事業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音樂事業發展也開啟了新時代。隨著專業音樂院校的日益完善,培養出了大量音樂工作者,投身到欣欣向榮的祖國文藝事業建設之中,為祖國的音樂事業增添光彩、為改善人民生活作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建立了從附中到大學系統的培養機制,并且積極選派鋼琴選手參加國際鋼琴大賽,走向國際。從1951年周廣仁先生在“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獲獎之后,越來越多的鋼琴家在國際比賽中亮相,并取得不錯的成績。這為我國以后的教育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鋼琴演奏取得歷史性進步,年僅17歲的劉詩昆以驚人的演奏技巧,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的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中嶄露頭角,獲得第三名,同時還獲得了匈牙利國家最高榮譽特別獎。兩年后,19歲的劉詩昆在莫斯科舉行的第一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中,榮獲第二名。劉詩昆以他獨有的藝術魅力,理所當然地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杰出的青年鋼琴家代表。
另一位杰出代表是傅聰。傅聰具有熟稔技術與技巧的同時,還對音樂有著深切且獨特的理解能力。在詮釋作品時,通過其特有的藝術風格使音樂境界得到深層次的提升,意境更深刻。傅聰作為唯一的中國選手參加了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鋼琴比賽,獲得三等獎。傅聰最大的藝術魅力就在于他將無窮的中國文化精神,創造性地融會貫通于對西方音樂的詮釋和演繹之中。此次比賽之后,他應波蘭政府邀請,赴肖邦的故居波蘭學習。
一年以后,第五屆肖邦國際比賽在華沙舉辦,傅聰是唯一的中國選手,經過三輪選拔獲得第三名,同時還獲得《瑪祖卡》演奏最優獎。這是東方人首次在肖邦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世界音樂界開始對中國刮目相看,傅聰也成為此次比賽中最受矚目的選手。傅聰是第一位在重大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的中國鋼琴家,他用事實向世界證實了中國人領悟西方音樂文化的才能。
如今,國家對外交流也大大開放,國內外各式鋼琴比賽比比皆是,出現了更多的優秀演奏家,如陳薩、李云迪、郎朗、諸大明、沈文裕等。陳薩是1996年利茲第十二屆鋼琴比賽中的4名中國選手中唯一獲獎的17歲小鋼琴家。利茲鋼琴比賽是世界四大鋼琴比賽之一,前后舉辦過十一屆從未有中國人獲過此獎。陳薩贏得了第四名,這是中國音樂史上的一次突破,也是中國鋼琴家在國際賽場上的一次輝煌。郎朗是第一位受聘于世界頂級柏林愛樂樂團和美國五大交響樂團的中國鋼琴家。《人物》雜志稱其為“將改變世界的二十名青年”之一。
他們的成功顯示了中國年輕鋼琴家的高水平,樹立了中國鋼琴音樂事業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讓人們了解到當前國際鋼琴的發展趨勢。
全球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勢,各民族都注重發展本民族文化。中國實力不斷增強,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漲,甚至國內的鋼琴賽事設有中國作品演奏獎。演奏家有興趣探索中國風格鋼琴作品,鋼琴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彈奏有民族特點的中國鋼琴。中國音樂家們強烈的民族意識將會為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這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核心力量。
(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鋼琴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