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凱 庾露 黃少芬 彭夢曉 羅國瑋






【摘 要】本文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以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和200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地球上的水》一章為例,從新舊課標的異同及新舊教材內容的選擇、組織、呈現方式等方面分析高中地理教材的變化,以期為高中地理教學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材分析 核心素養 地球上的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6-0014-03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03年版)》的基礎上對學習內容進行刪減和補充,提出了情境教學、主題式和大單元等新的教學理念以指導地理教學實踐。但由于新教材教學內容變化大、使用時間不長等原因,目前地理教師對新教材的研究仍有不足。本文以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和200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地球上的水》一章為例,基于核心素養視角從新舊課標的異同及新舊教材內容的選擇、組織、呈現方式等方面,分析十五年來我國地理教材變化的原因,為高中地理教學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新教材注重基礎,面向素養
(一)課標表述更為嚴謹,內容編排更為科學
從課程標準來看(如表1所示),2003年版地理課程標準和2017年版地理課程標準有共同點,都強調水循環的過程以及地理意義,都注重培育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地理核心素養。其不同點體現在行為動詞表述發生了變化,如2017年版地理課程標準對水循環的過程,由原來的“說出”改為“說明”,表述更加科學、明確。2017年版地理課程標準對2003年版地理課程標準進行了補充升華,其地理意義包含的地理要素更加寬廣,語言表述更加嚴謹。2003年版地理課程標準對洋流的學習要求表述為“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而2017年版地理課程標準對洋流的學習要求表述為“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海水性質和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首先,從知識結構上來看,2017年版地理課程標準相對2003年版地理課程標準發生了改變,從“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改為“海水性質和運動”,且知識的難度也有所降低,2017年版地理課程標準更加注重與初中地理的銜接,并對2003年版地理課程標準進行了優化補充。
其次,從具體要求來看,2003年版地理課程標準側重于運用計算機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說明水循環要素的變化,主要側重于學生素質的培養,對素養要求較為單一;而2017年版地理課程標準側重于運用地理信息工具以及其他工具,通過考察、實驗、調查等方式說明地理要素的變化,對地理素養的要求更為綜合、層次要求更高,以人地協調觀為主線,基于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視角,培育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二)教材內容選用更為綜合,核心素養目標更易達成
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
第一,教材難度有所降低,知識更加注重基礎(如表2所示)。2019年版地理教材編寫遵循了寬而淺的原則,注重基礎,為選擇性必修1打基礎,知識量相比2004年版地理教材有所偏少,難度上有所降低,為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留出了空間。
第二,完善學科體系,注重要素綜合。2019年版地理教材中,加入了海洋的相關知識,實現了地理教材自然五大要素的覆蓋,在知識的編排中,注重要素的綜合,比如水循環介紹了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體現了地理空間要素綜合和時空綜合,落實了地理核心素養綜合思維。2004年版地理教材中,重點說明水體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側重于水循環的過程以及地理意義,雖然體現了地理要素綜合性,但對知識要點的掌握提出了過高的要求。
第三,問題聚焦國內,強化區域認知。比如2019版地理教材水循環一節的問題研究參照了2015年高考試題,設計了“運用現代淡化海冰技術能否解決環渤海地區缺乏淡水”的問題,將視角引向國內,讓學生以新的地理理念,從區域綜合的視角調用知識,針對解決渤海淡水短缺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以強化學生國內區域認知的能力。2004年版地理教材借助探討能否搬運南極冰川的海冰來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少淡水問題,將視野引向了國際,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學生國內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
二、立足區域,精心配置案例
由于受課程、師資、硬件、中考科目設置等原因的影響,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參差不齊。2019年版地理教材注重初中地理課程的銜接,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初中地理知識點,其中區域知識和區域認知是高中地理學習的基礎。在案例選擇中(如表3所示)融入了中國元素,注重中外結合。在一些自然地理的解釋說明中,以中國區域作為案例選擇,另一方面也從全球視角選擇經典區域和案例用于舉例說明。2004年版地理教材的案例選擇以國外經典案例為主,受當時全球化思潮的影響,教材適應了當時的時代發展。比如,2004年版地理教材選用北大西洋暖流、秘魯寒流、咸海等案例均是全球經典區域,但學生閱讀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層次要求較高。2019年版地理教材加入了學生熟悉的錢塘江大潮,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注重與初中區域知識的銜接,而且錢塘江大潮具有一定的區域特征,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2019年版地理教材選用1953年荷蘭遭受風暴潮襲擊和紐芬蘭漁場的形成與衰弱的案例,能夠對課本里的概念、原理和規律做進一步的說明、印證和詮釋,更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三、綜合呈現,體現人地協調
(一)圖文并茂,升華情境
2019年版地理教材中,使用了最新的、更為清晰的圖片,更利于直觀感知的教學情境的創設。在《水循環》一節中2019年版地理教材選用《宋書·天文志》“百川……入海”歷史故事典籍作為情境導入,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中華文化,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2019年版地理教材選用國外典型的歷史事件(“長尾鯊”號核潛艇遭遇海中斷崖、諾曼底戰役登陸日)創設問題情境,為地理情境課堂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比如,在《海水的性質》一節中,通過對全球圖(2幅)、海域圖(2幅)、溫度鹽度密度差異圖(1幅)的展示,為學生突破重難點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通過十五年來我國地理教材圖像對比可以看出(如圖1所示),2019年版地理教材的圖片數量有顯著的提升,景觀圖和統計圖的數量也有所增多。圖片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二)欄目類型多樣,注重人地協調
2019年地理教材和2004年地理教材都注重欄目的多元化設計(如下頁圖2、圖3所示),但2019年地理教材欄目更加多樣,通過“問題思考”“自學窗”“活動”“案例研究”“本章要點”等豐富學生所學,幫助學生快速抓住教材要點,對優化地理學習、落實地理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比如“自學窗”《塞納河的水是從哪里來的》,學生通過所學了解科學史,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思想觀。通過活動研究分析紅海鹽度高、波羅的海鹽度低的原因,及其對人類漁業生產和鹽業生產的影響。通過學習探究,學生增長了知識,在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中樹立了人地協調觀意識。通過“自學窗”展示了人地和諧發展的典型案例,即新加坡如何把海灣變成儲蓄雨水的水庫,注重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理念。
四、新舊地理教材變化對一線教師的啟示
(一)堅持人地協調觀為主線創設真實情境
情境理論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基于真實情境中的。而傳統教學往往采用的是剝離真實情境的教學方式,教師僅僅是將脫離真實世界的抽象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忽視了知識與技能的社會意義和應用價值。人地協調觀是自然和發展觀的體現,其貫穿2017版地理課程標準,也是2019年版地理教材的主線思想。例如,在“能否淡化海冰解決環渤海地區淡水短缺問題”的單元活動中,探討了如何利用淡化海冰以獲得淡水資源,從而解決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通過設置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人地關系,在面對人地關系矛盾的問題時秉持正確的觀念。
(二)建構知識體系,注重綜合思維
地理學本身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在日常地理教學中建構知識體系時要注重要素綜合和時空綜合,采用綜合思維建構知識體系。比如在《地球上的水》一章中要對地理要素“自然界的水循環”和“海洋水”進行分類學習,首先學習“自然界的水循環”后能夠說明其地理意義,其次學習“海洋水”后能夠說出海水的性質以及海水的運動規律,最后運用綜合思維解釋自然界中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以及海水運動對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
(三)中外結合,強化區域認知
按照地理學區域的特征,可以將人類生存的環境按照不同的尺度、類型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區域認知是人們認識地理復雜性的基本方法。比如在《地球上的水》一章中,通過活動探究分析紅海鹽度高、波羅的海鹽度低的原因,強化學生對紅海和波羅的海區域的認識。在水循環一節中通過對寧夏砂田景觀進行活動探究,學生了解了砂田影響的水循環環節,提高了區域認知能力。
(四)注重實踐,提高地理實踐力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課堂實驗,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操作的機會,以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比如,學習“海水的性質”的內容時,引用分析海水溫度對游泳活動的影響,讓學生調查不同海域海水溫度季節變化情況,再結合所學的海水性質的知識,了解海濱浴場哪些月份適宜游泳,通過對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論述哪個海域適合人們游泳,敘述時間上的差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艾瑞堂.高中政治課的情境創設[J].新教育,2014(1).
[3]楊東美,林慧,張勝前.區域認知素養下高三地理學困生的轉化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6).
[4]楊東美,張勝前.30年來我國高中地理教材的變化及啟示:以人教版“自然界的水循環”一節為例[J].地理教學,2018(18).
注:本文系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面向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WebGIS設計與開發》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廣西壯族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項目“地理信息科學一流本科專業階段性研究”(編號:602030389162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周天凱(1997— ),男,漢族,河南商丘人,南寧師范大學學科教學(地理)專業在讀研究生;庾 露(1984— ),通訊作者,男,漢族,廣西靈川人,博士,工程師,現就職于南寧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信息化教學;黃少芬(1997— ),女,漢族,江西贛州人,南寧師范大學學科教學(地理)專業在讀研究生;彭夢曉(1999— ),女,漢族,河南安陽人,南寧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學地理教學;羅國瑋(1979— ),男,漢族,廣西平樂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現就職于南寧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中學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