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通用技術教學的路徑,提出教學建議:趣味講解,啟動學習引擎;多重梳理,拓展學習認知;實操呈現,延伸學習思維;歸納升級,構建學習體系等。
【關鍵詞】高中 通用技術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6-0060-02
新課改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也間接影響著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點在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通用技術是一門基礎性、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夠看到它的身影,其教學活動已經不再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和技術素養的升級,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師要審時度勢,篩選有效教法,對施教過程進行整體性、有效性規劃,以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也為課堂品質升級提供有效保障。
一、趣味講解,啟動學習引擎
講解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運用口頭語言將概念、原理等基礎知識以解說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優勢明顯,它能夠將學生快速帶入某種情境中,幫助他們精準把握知識學習的關鍵點。然而,近年來講解法越來越受到學生的詬病和排斥,究其原因,是講解形式過于單一,偏離了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難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講解本身是一種極具實效性的方法,教師要加以有效利用,將趣味教學因子融入其中,讓學習過程變成愉悅的、和諧的。唯有如此,講解的價值才能最大限度地顯現出來,學科屬性也會得到彰顯。
例如,學習人教版高中通用技術必修一《技術的價值》,學生剛開始接觸學科知識,不知道從哪里切入,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為了給學生以清晰明了的學習指引,教師設計了一個趣味實驗,讓學生在視頻觀看過程中進行深度思考:在視頻中,木匠最終是如何把釘子拔下來的?他分別進行了哪些嘗試,結果又是怎樣的?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生看得格外認真和仔細,很快對知識有了初步感知。解決這些問題后,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增加了。教師順勢引出技術的內涵。技術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往往覺得很吃力,不愿意主動探究。教師用生動形象的案例呈現和講述的形式,吸引了學生的關注,課堂教學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穩步推進。通用技術本身就是抽象知識的結合體,這給教學設計帶來了不小的阻礙,但只要抓住其蘊含的活躍因子,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進行設計,課堂教學就會順利推進。
在講解中融入趣味因子,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以及高中生思維特點、興趣點來設計教學方案。大部分學生對直觀形象的事物感興趣,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將圖片、故事、影視材料等滲透到講解中,讓“講”變得更生動,讓“解”變得更科學。
二、多重梳理,拓展學習認知
任何學科教學都需要以知識感知、梳理為起點,高中通用技術也不例外。從學科特性來看,通用技術包括理論部分和實踐操作部分,無論哪一部分內容的學習,都需要進行系統的知識梳理。單就理論知識而言,教材中涉及諸多知識點,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會出現遺忘現象,難以實現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認知。這是由學生的學習成長規律決定的。遺忘給知識體系的建立帶來障礙,知識基礎得不到夯實,而基礎不扎實,能力提升就是一句空話。就實踐操作而言,如果學生不了解實操步驟,不清楚每一步的具體內容,實踐活動就難以順暢推進。可見,無論是理論知識學習還是實踐操作訓練,都必須要先從知識梳理開始。
例如,學習《技術的性質》,這節課的知識點非常明確,也比較零碎,就是圍繞技術,將其性質呈現出來,厘清科學與技術的區別、聯系,了解技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面對眾多的知識點,教師可將學習內容進行分割,引導學生逐一突破。突破知識點時,教師沒有進行細致講解,而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構建知識框架。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其中一部分學習內容,并積極尋找合作伙伴組成小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交流,完成知識梳理。從教學反饋看,學生參與熱情高漲,學習效果顯著。學習活動本身就是思維碰撞的過程。文本思維與學生思維存在矛盾點,學生學習探索過程中自然會遇到諸多問題。教師巧妙設計,讓學生在自主交互中對知識有了整體性把握,學習效果逐漸凸顯出來。知識梳理活動結束后,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將羅列的知識點展示出來。教師按照學生的梳理,從宏觀視域出發講解知識,課堂學習氛圍異常活躍。
知識學習是一件繁雜的事,其具有深奧性、復雜性和系統性特征。當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連知識點之間的基本關系都梳理不清楚,學習就不可能成功。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從知識梳理著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知識的價值和屬性。
三、實操呈現,延伸學習思維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旗幟鮮明地指出:“通用技術課程立足于學生的親身經歷,要從做中學、學中做的視角出發,以學生的親手操作為啟動點,幫助他們獲得更豐富的體驗,進而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技術能力的全面發展。”通用技術是綜合性極強的課程,它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能力。學生綜合能力體現在學和做這兩個方面。如果理論知識的梳理是為深度學習做鋪墊,那么實踐操作就是真正檢驗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的方法。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學生完成了對理論知識的構建,要想使他們的思維認知達到更高的層級,必定要進行適當的實操訓練。
例如,教學《技術試驗及其方法》時,教師首先用具體的案例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近年來,我國的航天事業突飛猛進、成果豐碩,從神舟五號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到神舟六號、神舟七號的成功發射,都是我國科技、經濟、文化教育進步的具體體現……那除了我們熟悉的神舟五號,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又去了哪里?案例展示出來后,學生的認知被快速激活,他們一邊閱讀,一邊積極主動探討問題。在對話題的深度探討和剖析中,學生的思維靈活度得到提升。為了給學生進一步的指引,教師設計了實操訓練:請用強化實驗法分別比較構件橫截面為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的同種材料的抗彎曲性能。順著教師的指引,學生積極行動起來。由于個人很難順利完成該實驗,教師以四人小組的形式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中進行試驗演示。實踐操作看似簡單,但其實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合作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驗。教師以小組合作為載體,降低實操難度,確保了試驗的順利推進。
實操訓練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多元化的實踐體驗中感知知識、消化知識,體會通用技術的價值。對知識學習,學生有自己的訴求,教師不能全包全辦,要充分相信學生,在考慮學生認知實際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
四、歸納升級,構建學習體系
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之間是知識感知過程中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面,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高中階段的知識點相對復雜,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學生想把一本厚厚的書讀薄,獲得更多的感悟和體會,有效的方式是進行歸納、總結、整理。通常來說,總結可以分為階段性總結和深度總結。學習某一部分內容后,為了對知識有更全面、深刻的認知,學生可以進行階段性總結。所有的課程學習都結束后,可以進行系統的、更深層次的總結。在高中通用技術課堂中,教師要將歸納總結貫穿學習活動的始終,讓學生在深度思考和知識整合中生成更強的綜合能力。當然,歸納總結的頻率應該是適度的,不能讓歸納總結變成學生的負擔,否則歸納總結會失去其應有的價值。
例如,學習《設計的一般原則》,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掌握設計的一般原則及其關系。為了更好地凸顯知識點,教師采用了“主導—主體”的設計模式,先用情境導入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臺燈、鼠標、鉛筆等物品。學生在選擇過程中不自覺地會遵循某種原則,教師讓學生說明自己選擇物品的出發點,然后順勢引出設計的實用性原則。接著,教師采用同樣的方法呈現設計的經濟原則、美觀原則等。這時,學生的思維被徹底激活。從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教師沒有直接講述知識點,而是借助案例呈現的方式,讓學生在分析、歸納總結中觸摸知識點。最后,學生掌握了所有的設計原則,教師將這幾個原則放在一起,引導學生梳理知識之間的關聯。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其總結歸納能力較強,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讓他們自由發揮。當學生能夠自行梳理知識、總結概括時,他們的自信心大增,核心素養在潛移默化中生成。
學生層級不同、學習內容不同,歸納的中心點、側重點和頻率也是不同的。針對部分學生缺乏總結歸納意識的情況,教師要發揮風向標的作用,給出針對性指引,讓學生及時歸納、時時歸納,將總結梳理、歸納提升變成學生的行為習慣。
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科屬性不同,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型也不盡相同。高中通用技術學科有自身獨特屬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高中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選擇個性化、多元化的教法,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讓學生逐漸進入理想的學習狀態。
【參考文獻】
[1]趙洋.多媒體在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21(24).
[2]朱亮.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的過程性評價策略探索[J].基礎教育論壇,2021(20).
[3]趙福蓮.基于教法升級的高中通用技術教學探析[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21(6).
【作者簡介】王亞林(1979— ),漢族,山東淄川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