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物理教學中情境學習理論的應用方法,提出教師應深潛教材,找到學生的思維起點,創設問題情境、生活情境、實驗情境、媒體情境和交流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學科思維、探索思維、觀察思維和拓展思維,以期提高高中物理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物理 情境學習理論 情境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6-0121-02
在設計高中物理學科教學時,教師運用多種情境設計手段展開教學探索,能夠對學生形成多維激發和觸動。問題情境、生活情境、實驗情境、媒體情境、交流情境等,都屬于教學情境設計范疇,其啟動效果顯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的實際以及學生的接受情況,設計相關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主動學習探索中習得新知,進而不斷提升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學生對情境設計比較感興趣,教師對此需要有理性認識,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學習
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在設計物理學科教學環節時,教師要設計一些懸疑性問題并在課堂上適時推出,能夠進一步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大多有主動探索的需求,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設計問題,讓學生對問題產生主動探索的訴求,這樣可以順利啟動學生的學習思維,使課堂學習進入良性互動之中。但是,學生的學力基礎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體現梯度性,讓不同群體的學生都能夠順利進入問題思考環節,為順利解決問題提供幫助。
如教學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 《曲線運動的位移》時,教師在課堂導學環節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曲線運動案例,如投擲出去的標槍和鐵餅、跳高,以及微觀世界里的電子繞原子核旋轉等。學生對這些案例都比較熟悉,但是大部分學生都沒有進行過深度思考,因此,教師要及時出示一些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一點的速度方向如何確定?在曲線運動中的物體,在某一點的瞬時速度如何測量?曲線運動一定是變速運動嗎?物體做曲線運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學生對這些問題比較感興趣,他們很快就能主動開展思考和討論,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而教師深入課堂與學生一起研究這些問題,從而逐漸形成一些共識。
教師利用多媒體投放一些案例信息,成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所設計的問題有一定的懸疑性,能夠順利啟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基于生活認知展開思考和討論,課堂學習研究氣氛逐漸形成。創設學科問題情境時,教師要在設計環節開展必要的學情教情調查,以提高問題的科學合理性,并對學生的學科思維形成沖擊。
二、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操作
高中學生都具有比較豐富的生活積累,對物理應用的生活常識也積累頗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時,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找到物理與生活的對接點,充分利用生活中豐富的物理現象展開設計和引導,啟動學生的學科思維,將學習向知識內核推進。當然,教師也要考慮到學生的生活認知具有差異性,在設計教學流程時要體現層次性,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從生活認知中習得物理知識。
教師對教學情境進行優化選擇,能夠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讓學生自然進入學習環節,增強學習效果。如教學《平拋運動的速度》時,教師在導學環節拿出兩個小球引導學生思考:“這里有兩個一樣的小球,如果我在同一地點,以同樣的速度,同時操作,將其中一顆小球直線推出,另一顆小球拋投,設定一個目標點。這兩顆球會同時到達還是先后到達目標點?如果是先后到達,哪一顆會先抵達呢?”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紛紛利用手邊的物體進行實際操作,并仔細觀察操作結果,然后做出科學合理的分析和判斷,課堂學習研究氣氛漸濃。在展示環節,很多學生都給出了相同的結論:“因為都是以相同的速度出發,而且是直線運動,按照原理應該是同時到達指定位置。但是,拋投出去的小球所遇到的空氣阻力要小于地面推出小球遇到的阻力,所以拋投這顆小球會率先抵達。如果不考慮阻力,二者會同時達到?!?/p>
這樣通過生活化的案例將教學引向深處,成功激活學生的學科思維。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但學生從中獲得的體驗卻是非常豐富的。
三、創設實驗情境激發學生探索
實驗是物理學科最重要的內容,包含觀察實驗、探索實驗、演示實驗、驗證實驗、模擬實驗等。物理實驗能夠直觀展示一些現象,教師在設計實驗情境時,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設計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內容,例如可以選擇演示實驗、模擬實驗等,使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并在親身經歷中成長學科認知。
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比較感興趣,教師對此需要有一定的了解,積極設計實驗情境,讓學生借助生活化的物理實驗開展學科學習。如在教學《向心力》這節內容時,教師先要求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做圓周運動的案例,如摩天輪、旋轉的車輪等,然后對這些案例進行具體分析,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向心力,并對向心力有一定的認知。為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教師推出演示實驗:“教材中有這樣一個實驗,利用圓錐擺驗證向心力,請注意觀察,看看這個實驗都運用了哪些器材?測量了哪些數據?實驗原理是怎樣的?實驗過程中產生誤差的原因有哪些?”教師開始實驗操作演示,學生則進行細致觀察。因為有問題為引導,學生都能夠有目的地觀察,并針對問題開展互動交流,對實驗結論進行思考驗證,從而促進學習認知的內化。
四、創設媒體情境促進學生觀察思維
多媒體有強大的展示功能和聯網功能,教師在教學實踐運用時,可以通過展示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對物理現象進行直觀展示和解讀,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新知,從而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建立學科認知。當然,教師在設計媒體情境時要做好篩選,做到適度適中,不過度依賴多媒體助學手段。
如在教學《行星的運動》這節內容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這是天體運動的圖片,大家仔細觀察,這些天體都有什么特點?根據觀察,你對天體運行有什么樣的認識?什么是地心說,什么是日心說?……”學生開始觀察這些圖片,并結合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和交流。“天體運動大多有一定的軌道,而且有恒星和行星之分。恒星是一些中心,其周邊有一些行星圍繞其運行。”“關于天體運動,有‘地心說’和‘日心說’等觀點。地心說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體圍繞地球旋轉;日心說認為太陽是靜止不動的,其他星球是圍繞太陽運動的?!苯又?,教師對學生的觀察思考做出合理的評價,自然引入新課內容。這樣教學,雖然學生還沒有進入學科學習環節,但對舊知的整合處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為新知學習創造了條件。不管是哪一種學說,都屬于天體研究觀點,教師借助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的學習思維順利啟動創造良好的條件。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觀點進行驗證梳理,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物理綜合素養。
五、創設交流情境拓展學生思維
教師通過創設交流情境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學習交流活動,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深入思考。高中生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對合作性學習也有比較大的興趣,教師應組織一些具有操作性、交流性、探索性的學習活動,通過開展物理實驗、實踐操作、案例討論、生活展示等,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主動交流、討論,對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從而在深入思考與有效對接中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升級。不過,在學生深入交流、討論時,教師也要主動參與其中,從而在深度互動交流中引導學生的思維向四周發散,進一步拓展學習維度。
如在教學《萬有引力定律》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拿出一個小木塊,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操作過程。接著,教師將小木塊從不同高度放手,讓學生都可以看到木塊落到地面。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木塊總會落到地面呢?這是地球引力造成的。月亮圍繞地球旋轉,為什么不會飛出去呢?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為什么不會脫離這個軌道呢?這些是引力造成的。天體有引力,能夠相互吸引,生成一種力——向心力。”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展開熱議,對圓周運動產生的向心力展開討論,最終得以明確。緊接著,教師講述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牛頓看到蘋果落地,從中獲得啟發,便開始研究其中的原理,形成系統性認知,最后研究總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也紛紛開始閱讀相關材料,對萬有引力定律發現的過程進行梳理,自然建立學科核心認知,并在深入思考中完成新知學習,牢固掌握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總之,教師要對物理學科的教學情境設計效果進行驗證,在不斷總結和改進中形成系統認知。高中生的思想比較成熟,對學科的認知也比較理性,教師在設計情境時,要盡量減少一些形式主義,不搞“花架子”,對準學生的學習需求展開設計,對學生的學習思維形成更多沖擊,從而讓學生積極思考,并在主動探索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參考文獻】
[1]梁沛林,李榮黨.架設從感性到理性之梯:基于情境化實驗的高中物理教學實踐探索[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1(23).
[2]陳潔.基于核心素養 優化高中物理教學[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24).
[3]鄭小青.單元視角下高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實踐:以“力和力的平衡”單元教學為例[J].湖南中學物理,2021(8).
【作者簡介】馬洪波(1977— ),男,漢族,吉林長春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於潛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物理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