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航 陳新亮 李 慶 黃建業 李 蘭
(同濟大學,上海 200092)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高校作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陣地,要始終圍繞這一根本任務展開學習和研究。《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指出:“黨的組織生活是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和載體,是黨組織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監督的重要形式。”通過組織生活,能夠充分發揚黨內民主,錘煉黨性,提高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
黨組織生活的有效性是組織建設效果的評價指標和最終目標。提高高校機關黨組織生活的有效性,是創建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黨組織的重要渠道,是深入推進組織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是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的核心動力。
目前一些高校機關黨組織容易出現工作散漫、思想懈怠的情況,忽略組織生活的本質是錘煉黨性品格;忽略組織生活的宗旨是凝聚黨心民心;忽略組織生活的目的是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以培養高質量人才為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只有圍繞中心、建設隊伍、服務群眾,推動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機關黨建工作才能找準定位。”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機關黨的建設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為做好新時代機關黨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高校機關是高等院校的職能管理機構,承擔著黨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教學、科研任務的組織、貫徹和落實,同時也擔負著學校黨政決策的參謀、咨詢職責。黨的十九大及之后召開的幾次會議,都強調把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貫穿到高校辦學治校、教書育人的過程中,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強保證。因此,機關自身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將直接影響學校的各項工作。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1]
高校機關黨組織生活有效性不高,主要表現在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上,可以以此為切入點,通過唯物辯證法的“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論進行分析。
《中國共產黨黨和國家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中規定:機關基層黨組織在上級黨的委員會或者黨的機關工作委員會和本單位黨組(黨委)領導下,協助本單位負責人完成任務,改進工作,教育、管理、監督包括本單位負責人在內的每個黨員,不領導本單位業務工作。基層黨組織開展活動,如果只是念報紙、讀文件、學理論、記筆記,照本宣科不聯系實際,那只是形式上完成了上級交辦的學習任務,實際上黨的政策精神只“入耳”,并沒有“入腦入心”,黨員的黨性觀念沒有增強,思想覺悟沒有提高,集體凝聚力沒有增強。
黨的組織生活是黨內一項非常嚴肅的政治活動,是對黨員的教育、監督、管理和服務的加強,是提高黨員素質、促進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重要途徑,也是貫徹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重要環節。應堅決杜絕組織生活“娛樂化”傾向。需要注意的是,杜絕“娛樂化”并不等同于“僵化刻板”,而是要探索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好形式和好做法,如邀請優秀榜樣做報告、基地參觀考察、觀看教育影片等,讓黨員同志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認識。
談工作多、談思想少,是一些支部組織生活會上容易出現的現象,不少黨委成員對解決這個問題感到不好把握:工作談多了,展開交流討論,容易偏離組織生活會的主線;不談工作或者少談工作,覺得難以入題,黨建精神缺乏落腳點。這個問題不在于談工作的多與少,而在于正確看待組織生活會對于工作的意義,應該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工作內容談起,延伸至會議主題,工作是表象、精神是內核,由外及內、由淺入深開展理論學習,更容易引起共鳴。只談工作不談黨性的活動是工作匯報和業務交流,并不是黨的組織生活。
“三會一課”制度是黨組織生活的重要制度,是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載體。《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每個黨員,不論職務高低,都必須編入黨的一個支部、小組或其他特定組織,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接受黨內外群眾的監督;黨員領導干部還必須參加黨委、黨組的民主生活會;不允許有任何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不接受黨內外群眾監督的特殊黨員。但在個別黨組織,并沒有規范的活動計劃,學習內容、開展形式不固定,一些黨員參會過于自由主義,管理上沒有嚴格的組織架構、簽到制度和學習紀律,導致組織松散,一些黨員對于組織生活持無所謂態度。長此以往,可能逐步偏離黨的指引、弱化意識形態工作、遠離育人初衷。
總之,開展好基層組織生活需要克服幾道“坎”:難組織、難開展、低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2]這一標準同樣是檢驗新時代高校機關黨建工作成效的試金石。高校的基層黨組織擔負著培養新一代人才正確的意識形態、堅定的理想信念的艱巨責任。要堅持在黨的領導下,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和思想變化規律,將立德樹人和黨建工作結合,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將黨建工作深植學校文化,用紅色思想引領各項工作開展。通過育人工作與黨建工作相融合促進,實現“站位高、定位準、落點實”。站位不高,必然缺乏引領,迷失方向;定位不準,必然要走錯路、走彎路;落點不實,容易自由隨意,敷衍了事。在牢記“立德樹人”目標的前提下開展組織生活,必然可以做到規范組織管理、凝練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把人才培養成效作為評價新時代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突出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要高度重視信息化發展對黨的建設的影響,做到網絡發展到哪里黨的工作就覆蓋到哪里,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改進黨員教育管理、提高群眾工作水平,加強網絡輿論的正面引導。”[3]新形勢下,以“網絡為體、創新為用”的方式探索“互聯網+黨建”“智慧黨建”,用互聯網思維審視和改造傳統黨建工作,已然成為一項急迫的任務。[4]有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加持,可以以全新的角度看待發展困境,破解難題。① 可以借助互聯網協助頂層設計完成黨組織架構管理和功能維護,包括黨員管理、黨務管理、黨費管理、“三會一課”管理、考評管理等。② 可以通過系統中的數據信息匯總成個人和群體“畫像”,通過大數據技術,方便進行組織規范性、黨員活性、學習效果的多視角分析。③ 通過網絡信息化技術,打通宣傳瓶頸,通過網站、公眾號發布信息,以及搭建自由、開放、互動的網絡平臺,一方面正確引導網絡輿論,另一方面通過互動交流提高影響力。互聯網技術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新時代的黨建工作也要抓住機遇,挖掘新技術的連接點,讓互聯網為黨建發展賦能,探索黨建的新路徑。
黨建考核是組織生活工作的“指揮棒”和“風向標”,是加強和推動黨建工作的有效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每個支部和每個黨員都要嚴格遵守黨的紀律。近年來,黨組織的考核管理遇到種種困難:全國黨員總數不斷增加,大量新增黨員加大了組織的管理難度;考核年底集中,考核指標單一,缺乏過程監督和全面評價;缺少量化考核指標,存在“人情分”等。推進從嚴治黨,關鍵要落實管理考核制度,抓組織管理、抓服務表現、抓違規違紀,做到考核目標精細化,考核過程公平、公正、公開,考核結果可追蹤問責。胡鉞針對機關黨支部組織生活考核存在的問題,分析了考核誰、誰考核、考什么、怎么考、怎么著力,并探索了考核結果的運用。[5]高校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機關黨建工作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核心開展工作,建立考核指標,以弘揚社會主義文化理念、提高思想覺悟、更好地服務師生、提高培養質量為標準,充分發揮考核對于黨建對人才培養的助推作用。
為更好地探索提高組織生活有效性的渠道,通過前期大量的文獻分析和整理,構建“支部組織生活有效性的評價體系”,包含思想政治性、形式多樣性、過程嚴謹性和成效精準性4個一級指標以及14個二級指標,具體指標體系見圖1。嘗試通過目標導向、系統化思維將主觀感受量化,獲取黨員同志對支部組織生活的滿意度數據,深入分析數據。根據上述評價體系,特編制《高校基層組織生活有效性調查問卷》,通過李克特五級量表反饋滿意度數值,5分為“非常滿意”,1分為“非常不滿意”。問卷通過微信方式向研究生院黨支部和外支部黨員發放。研究生院黨支部共有黨員27人,回收問卷27份,有效問卷26份;其他黨支部反饋問卷37份,全部有效。反饋結果見圖2。

圖1 研究生院黨支部組織生活有效性評價體系

圖2 研究生院黨支部和外支部組織生活有效性
結果表明:在思想政治性、形式多樣性和成效精準性三個方面,研究生院黨支部都高于外支部,過程嚴謹性數據基本持平。這反映學校基層黨組織在機關黨委的帶領下,實行規范的組織紀律制度,嚴格按照《中國共產黨章程》要求開展組織生活,遵守“三會一課”制度,總體過程嚴謹,黨員滿意度較高。在“給組織生活打分”一項中,研究生院黨支部平均分為9.54,外支部黨員平均分為9.08。研究生院黨支部聚焦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相結合,關注黨員自身戰斗能力提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動腦筋、拓展資源、積極開展各項組織活動,體現更高的思想站位、多樣的形式,并且獲得了更精準的成效。
同濟大學研究生院黨支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帶領支部黨員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學習實踐中創新組織生活形式、豐富組織生活內容、規范組織生活制度,不斷提高組織生活的有效性。
(1)開展形式多樣的組織生活,素質拓展、支部共建、專家講課、專題調研等,最大限度地調動黨員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提高組織生活的質量。研究生院與科研管理部開展聯合支部活動,“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學科間協同創新”案例入選機關黨支部主題黨日特色案例評選;邀請機關黨委書記上黨課,有針對性地剖析機關服務滿意度調研數據,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把研究生院打造成研究型、服務型、主動型、創新型的管理服務隊伍;還采取多種形式邀請各行業專家講歷史、釋政策、授技能,全面提高黨員思想站位和激發組織戰斗力。
(2)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建立“支部生活服務單位工作”的運行機制,將黨建工作與人才培養相結合,實地考察學校在臨港的研究生人才培養基地“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大科學工程中心”,以及張江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深入、全面交流人才培養和交叉學科的相關內容,加強學校一流學科建設,探索一流研究生的培養體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研究生院黨員同志沖鋒在前、迎難而上、勇于擔當,帶領全校教職員工成功完成了教育教學工作線下到線上的“大躍進”,體現出了高素質的奉獻精神和實干作風,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
(3)嚴抓組織紀律、強化監督指導,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落實日常考勤,同時注重對黨員的關心指導,直面黨員的疑惑和問題,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促使年輕黨員快速進步,提高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支部書記和支委同志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身先士卒,帶領黨員同志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如櫻花守護志愿者、學生返校第一崗、愛國愛校衛生活動等,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詮釋對組織的忠誠,書寫對祖國、人民和教育事業的熱愛。
新形勢下,全面從嚴治黨,嚴肅黨支部組織生活是重要抓手,著力增強黨支部組織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高等教育戰線的黨員同志和干部,應做好黨建和人才培養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互相融合、相互促進,在實踐中不斷領悟、探索、提升,在黨的帶領下,努力開創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新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