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宇同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海嘯”席卷印度,當地一些葬禮習俗隨著與疫情相關的新聞進入大眾視野,引來世人側目。其實,盡管當地死亡并火葬的人數增多是實情,但一些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環節,比如火葬場晝夜不停地運作、露天燒尸等,卻是印度教傳統殯葬習俗,需要區別看待。
往生當天焚化是傳統
絕大多數印度民眾是印度教徒,而印度教徒去世后一般要進行火葬。印度教本就教義繁雜、派別眾多,各地的習俗也略有不同,但在殯葬習俗方面卻有些共同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死者去世后要盡快火葬,最好在一天之內。一些地方的風俗更講究,要求白天往生的逝者,遺體最好是在日落前焚化;夜間去世的人,遺體最好在日出前火化。這一習俗估計跟印度普遍氣候炎熱、遺體不便久存有關。這一古老風俗也體現了一種樸素的防疫意識。由此看來,依印度教,火葬本就是白天和夜晚都有的。
其次就是露天焚尸。現在在印度大城市,政府出于保護環境的考慮,在民眾家中有人亡故后,一般要求他們選擇室內火葬場火化遺體。不過印度教徒的火葬其實傳統上是在戶外用木材焚燒,而且木材要由逝者或其家屬自己準備好。逝者身份的高低也可以從木料上區分出來,比如在古代,皇家貴族可能用檀香木,木質富含油分,燃燒起來異香撲鼻,而普通人則只能負擔得起便宜的木材。不過,即便是皇帝,火葬也是露天的。將木料橫豎交叉形成立方體堆在燒尸臺上,木料周圍鋪滿花環,將遺體用黃布包裹置于木料上方焚化。印度教認為,死亡的本質是靈魂脫離一具肉體進入另一具肉體的過程,而將原本的肉體焚化是為了救贖罪業、幫助靈魂脫離這具已丟棄的皮囊。在這一層面上,佛教很可能受到了印度教的影響,所以僧侶去世,也都是要進行火化的。如果逝者家中特別貧窮,買不起火葬所需的木材,有的家庭就先將逝者埋葬在土中,等將來攢夠了買木頭的錢,再將遺體挖出舉行火葬。
參加葬禮規矩也不少
印度教的焚化儀式必須由一位婆羅門祭司主持。他帶領著人們抬著遺體圍繞燒尸臺逆時針轉三圈,然后將遺體放置于木材之上,之后逝者的長子將手持火把逆時針繞遺體轉三周,然后從逝者頭部下方開始點燃木材。在這期間,祭司主誦經文,參加儀式親屬中的印度教徒要跟著念誦,非印度教徒只需靜立一旁即可。
遺體焚燒后,骨灰要由逝者的長子收集并撒入恒河;如果不方便去恒河,也要撒到其他圣地的河流或大海中。按照印度教傳統,有幾種人是不需要火葬的,比如孕婦、不滿5歲的嬰幼兒以及苦行僧,他們被認為是純潔的,不需要通過圣火去除這一世的罪業,所以他們的遺體可以直接水葬。這也是過去恒河浮尸的由來。不過近些年來,這種直接在圣河進行的水葬被法律明令禁止,所以如今的恒河中已經很少看到浮尸了,不需要“洗刷罪業”的人,現在一般也會進行火葬。
印度火葬整個過程中除誦經聲之外比較安靜,即使有人哭泣,一般也比較克制,很少有歇斯底里痛哭的,這應該與對死亡的認知相關。參加印度教徒的葬禮最好穿白色的衣服,忌諱穿黑色以及穿著暴露。在一些比較保守的地方,女性都不去參加葬禮,送葬和觀禮的隊伍全部是男性。盡管火化儀式中要用到許多花環,但參加葬禮的賓客是不能送花的。
參加完葬禮,逝者的家人回到家中后要沐浴,并將家中打掃干凈。按照習俗,葬禮后的一天內,家人不能生火做飯,他們的飲食需要由其他親戚做好了送過來。其他參加過葬禮的親朋回到家時,也要舉行個小儀式,進門時要將家中原先從恒河打回來的圣水取出來,往頭上灑幾滴,然后再沐浴更衣。
至于逝者家人守喪的時間,各地風俗不一,短的10天左右,長的可能有一年的。守喪期間,逝者的遺體曾在家中擺放的位置,要放置一個水罐并點一盞長明燈,水罐中的水要每天更換。這期間,逝者的家人被認為是不潔的。他們要盡量待在家中,不能去親戚朋友家拜訪,也不能去神廟和圣地拜神。此外,家人們在守喪期間不能過度悲傷,印度教教義鼓勵他們保持一種歡快輕松的氛圍,而這些都被認為有助于往生者盡早輪回。
燒尸臺成為旅游景點
新德里有一處著名的景點——甘地墓,該墓地位于朱木拿河畔,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到訪印度的時候都會到這里獻花,表達對圣雄甘地的敬意。其實,作為印度教徒,甘地并沒有陵墓。所謂甘地墓,其實是甘地當年火化的地方,墓體就是一個簡單的方形黑色大理石臺。
印度最著名的圣城瓦拉納西坐落在恒河邊上,這里的燒尸臺(如圖)吸引了很多游客,很多人來這里體味生死的意義。筆者還曾經在喜馬拉雅山地城市莫納里見過金屬的燒尸臺。燒尸臺在山坡上,樣子類似擔架,通過一個長長的金屬滑梯延伸到幾十米下的河邊,焚化的骨灰可以直接滑入河中。筆者當時是出于好奇,遠遠跟著一位苦行僧找到的燒尸臺,后來才意識到原來那位苦行僧身上的白色可能是因為抹了骨灰。印度有的教派認為尸體和骨灰具有特別的靈力,抹上骨灰能夠增加個人的修為。▲
環球時報202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