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蘭花

小學生在漢字書寫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錯別字,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因此,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糾正錯別字,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一、錯別字的成因
1.漢字的復雜性
漢字結構復雜,數量龐大,多音字、多義字、形近字眾多,小學生處于學習的初級階段,較難掌握一些復雜的漢字。
2.學生的認知局限
小學生對物體的判斷主要以整體輪廓感知為主,辨別能力和空間方位認知能力較弱,他們在記憶字形時,往往只注意到了明顯的部件,容易忽略細節。所以,學生在書寫漢字時,經常出現“缺胳膊少腿”或“畫蛇添足”的現象,同時容易混淆形近字或者音近字。例如“一幅畫”的“幅”和“一副對聯”的“副”,由于這兩個字的音、形相近,學生們很容易將其混淆。再如成語“懸梁刺股”,“股”的本意是大腿。而一些學生不懂這個成語的含義,會將“股”寫成“骨”。加之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玩心較重,課堂自制力較差,部分學生難以集中精神聽教師講課。
3.教師機械、落后的漢字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會影響學生的學,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漢字教學中,部分教師局限于傳統識字教學法,讓學生機械地抄寫生字,導致識字過程索然無味,學生只能形成短時的識字記憶。還有部分教師沒有對漢字的形、音、義進行統一教學,這也是導致學生寫錯別字的原因之一。
4.社會生活的影響
在互聯網時代,部分商家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不惜將標準詞語進行改寫,如“咳不容緩”“默默無蚊”“隨心所浴”等,嚴重誤導了小學生,影響了學生對漢字的正確學習與記憶。
二、錯別字的糾正策略
1.寓教于樂,改進教學
首先,教師在生字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漢字美,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熱情。如在象形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出示物品圖片,講解字與實物的共同之處,如“羊”字就像一只現實中的羊,有兩個犄角,有骨有肉,最后的一豎,就像是它的尾巴。
其次,教師可以結合漢字集音、形、義三者于一體的特性,讓學生了解漢字的來龍去脈,強化學生對漢字音、形、義的記憶,有效提升學生識字效率。如在教學“脖、臂、肚、腿”等生字時,教師可以圈出部首“月”,然后用課件演示,讓學生了解漢字歷史,知道“月”與身體有關,掌握“月”字旁的由來,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有關身體部位的字多數都是“月”字旁。
再次,教師可以在教學時利用音樂、順口溜、謎語等趣味方式,幫助學生識記、區別形近字、同音字。如“辨、辯、辮”的區別一度令許多學生摸不著頭腦,甚至不少高年級學生也不會正確使用。教師可以抓住字義相關的部件,將它們編成順口溜幫助學生理解:爭辯用語言(讠),分辨用“眼睛“(丶),小辮絲線拴(纟)。教師還可以結合歌曲《生僻字》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最后,教師還可以開展有趣的字詞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交流中溫故知新。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遺忘呈現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趨勢。小學生的記憶多數是短時記憶,若要減少學生寫錯別字,教師必須經常帶領學生及時復習,鞏固新知。如我每月都會讓學生來當“生字小醫生”給同學的作業上的“生字寶寶”進行“治療”。
2.授人以漁,自主修正
教師要“授之以漁”,使學生善于記,樂于寫。字典是我們識字的好幫手,但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多數學生會把字典束之高閣。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使用字典,并經常檢查、反饋,讓學生隨身配備字典,養成勤查字典的好習慣。在學習時遇到了不熟悉的漢字時,家長和教師要慢慢引導學生及時查閱。這樣學生對字詞的印象會更加深刻,讓學生避免“一錯再錯”。
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錯字本,專門收集易錯字詞。閑暇之時翻閱,持之以恒學習,錯別字一定會越來越少。
小學語文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教給學生識字方法,才能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雖然這個過程任重道遠,但是只要我們能夠找出問題的癥結,找到合適的策略,經過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定能夠讓錯別字遠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