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萱
二三月份,華南地區時有的“回南天”以其獨特的“云煙雨”和“墻頭汗”給天氣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從天氣表象來看,“云煙雨”和 “墻頭汗”都是一種水汽凝結現象。水汽凝結須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水汽過飽和;二是具有吸濕性的凝結核。在大氣中,總有塵埃等凝結核存在,因此,“回南天”天氣及其防御的關鍵點就在于水汽是否達到過飽和狀態。
一、戶外“云煙雨”——先是增加水汽,后是大氣降溫
南海是華南地區的主要水源地,是華南地區云雨的“故鄉”。然而,海水蒸發需要消耗熱量,沒有源源不斷的熱量供給,蒸發面受冷卻影響,蒸發就會減緩,甚至終止。與華南陸地相比,南海海水比熱容大,二三月份的水溫依然保持高溫態勢;加之低緯度正午太陽高度大,初春的南海升溫也快,因而,南海的持續高溫是海水不斷蒸發的“原動力”。
當然,隨蒸發的進行,南海上空的濕度也在不斷加大,當海上水汽飽和時,蒸發也就基本停止。可在冬末春初,隨太陽直射點北移,海上副高位置也隨之北移,副高勢力不斷增強,副高北側強大的西南風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南海海水不斷蒸發的“助推器”。
初春,在“高溫”維系和“強風”的推送下,南海的水汽才得以持續蒸發和吹送,華南上空的水汽也因此得以不斷補充。此時,人們會感覺到華南“回南天”前期的“暖濕”迅速而突兀,其實這并非太陽輻射所賜,而主要是南來的海上氣流所致,從海洋上空返回的暖空氣才是“云煙雨”形成的“罪魁禍首”。
當然,“云煙雨”后期天氣的“冷濕”與冷空氣南下、大氣迅速降溫也是密不可分的。二三月的南海水溫還較高,從南海返回的南風在華南地區既暖又濕;而中高緯度的亞洲內陸在二三月份的升溫較慢,亞洲高壓依然盤踞內陸。此時的華南地區成為南來強大暖濕氣流和北來強冷空氣交鋒的舞臺,華南上空出現降溫增濕、雨霧混雜、既冷又濕的“云煙雨”后期天氣現象。
二、室內“墻頭汗”——露點溫度超過室內地物溫度
在水汽含量和氣壓都不改變的條件下,空氣因冷卻而達到飽和狀態時的溫度,此時叫露點溫度。當空氣中水汽達到飽和,露點溫度與氣溫相同;當水汽未達到飽和時,露點溫度一定低于氣溫。“云煙雨”天氣出現之前,室內冷空氣充盈,物體表面溫度較低。二三月份,華南常常成為冷暖氣團活動的拉鋸式戰場。若華南低空是偏轉南風,當南海襲來的強大暖濕氣流迅速涌入封閉性好的室內時,露點溫度就會追上甚至遠遠超過室內物體表面溫度,暖濕空氣即刻達到過飽和狀態,容納不下的水汽瞬間被“擠壓出來”,水珠也易在致密光滑、吸濕性弱的瓷磚、玻璃等物體表面匯聚,從而出現“冒汗”現象,“墻頭汗”因此成為華南“回南天”最具特色的室內表象。
三、“云煙雨”快捷應對的自然方式——“冷結束”
冷暖氣團常在剛入春的華南大地交鋒,天氣多變,但若在單一冷氣團或暖氣團控制之下,天氣也會晴好。在單一“暖氣團”控制華南之時,天氣有望“轉晴”,可同時,華南地區因受南來的海上氣團影響,也有著 “增加水汽”的態勢,華南煙雨天氣的解除自然有些顯慢。因此,華南“回南天”的快速解除只好“拱手讓給” 英勇南下的冷氣團。當“干冷氣團”迅速占據華南舞臺后,該過程的實質是“降溫減濕”,空氣快速進入“不飽和”狀態。因此,“冷結束”才是華南地區撤銷“回南天”天氣的最快捷方式。
四、“墻頭汗”的防御模式——“降溫—減濕”
為了提高“墻頭汗”的防御功效,快速消除室內“水珠”現象,通常要用 “減濕—加熱”模式,即先用抽濕機或空調抽濕,實質是通過“減濕”過程,驅散室內水汽;后用熱風機或空調加熱,實質是“增溫”過程,目的是抬升室溫。在“減濕—加熱”模式下,室內飽和、過飽和空氣迅速進入非飽和狀態,以達到消除“水珠”現象的目的。
而在現實生活中,若要應對“墻頭汗”,采用的循環反復模式,倒要推崇“降溫—減濕”。因為當溫度被降至露點溫度以下,濕空氣中的水滴便于析出,此時更容易除去室內濕氣。在“降溫—減濕”循環反復模式下,室內除濕更為徹底、減濕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