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發剛 黃本濤 胡建敏
摘 要:地理核心素養的形成過程是學生在生活情境教學中經歷地理思維發展的過程。文章通過創設生活情境進行地理教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教學中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回歸生活、追求生活,從而體驗成長過程。以使學生具備地理核心素養,學會從地理視角認識和欣賞自然與人文環境,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質和精神境界。
關鍵詞:核心素養;生活情境教學;高中地理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重視問題式教學中指出“問題的設計,需要依托情境,建議在選擇情境時考慮以下幾個方面:貼近學生知識水平、生活實際和社會現實,使學生理解情境;蘊含問題,給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體現關聯性,讓學生在一個貫穿全過程情境中經歷地理思維發展的過程[1]”。創設生活情境,依托情境、設計問題教學旨在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問題式教學的基礎。構建生活情境地理教學,也是基于“教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追求生活”的理念,積極構建生活情境地理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一、導之以境,感知生活
通過“導之以境”達到感知生活的目的。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呈現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理論知識的學習,使教學“活”起來,使學生“動”起來,這是構建生活情境教學的起點。
“導之以境”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生活情境創設對內容和目標有引導?,F實生活中每天發生的事件不計其數,教師要選擇最有典型意義,針對性強,最能承載課程標準,最真實,最有利于核心素養培養的生活情境,才能實現寓知識于情境,借情境感悟知識的最佳效果。二是生活情境創設對活動有激勵作用。通過直觀動情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和對新問題、新知識的探究欲望。三是生活情境創設對問題探究有啟發。生活情境創設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引導學生對問題探究的興趣,從而營造自主學習的心理環境,最好是學生有過類似的生活體驗,所創設的生活情境不能脫離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選擇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生活中的許多問題、現象,都與地理課程有關,但學生卻有可能“熟視無睹”,因太過熟悉,反而沒有更好地思考它們與地理的聯系。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抓住這些“空白”,從平時日常生活入手,在相關的地理教學中適當引入,并用地理視角闡述,無疑會引起學生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從而對學習內容產生極大興趣,對地理課程也會變得樂學、愛學,并將之變成一種學習的動力。例如,在學習人教版新教材選擇性必修一“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一節時,引入家庭購房生活情境。購房是現在許多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需要考慮小區環境、戶型、地段、通風、采光等各種要素。學生能否為父母做“參謀”,如何避免所購房屋采光不被其他房屋“影子”遮擋,確保一年四季都有陽光照射。將學生置于生動、直觀、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激發其學習興趣與欲望。說明太陽高度概念時提出“不同季節從房屋窗戶所灑進的陽光面積有沒有變化?為什么?”這一情境問題激起了學生的熱情,教學氣氛往往變得很熱烈,學生的課堂情緒也高漲了起來,對太陽高度概念也能較好地掌握,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學習人教版新教材選擇性必修一“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四季更替”一節時,選擇“二十四節氣”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情境,根據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運動軌道上的位置,確定“二十四節氣日”的大致時間,并找出“二十四節氣日”所對應的季節月份,指導學生探究節氣命名與生活和農業生產活動的聯系,使學生理解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活動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特別是每年的清明、谷雨、立夏等節氣。因其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這種情境的引入是成功的,收到的效果也是顯著的。通過學生熟知的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分析,說明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原理,學生也認識到地理事物、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隨時為我們所用,從而樂于接受,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培養了學習興趣。教學中,如能從學生身邊的事例著眼講授新知,從實際生活求得實感,則更易于學生接受,且能使其認為地理能增長知識,親切實用,更有利于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
二、悟之以理,理解生活
創設生活情境,加深對地理原理的理解, 通過“悟之以理”更好地理解生活。學生主動、積極地對情境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可以使他們的直接經驗遷移到教學內容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建立起聯系,這是構建生活情境教學的著力點。例如,講授“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一節時,除了利用不同季節從房屋窗戶所灑進的陽光面積的變化說明外,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通過觀察、測量、記錄,證實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并且總結其變化規律。教學時安排一個小測量:準備一根直桿,可以是班級繪制黑板報用的米尺,在當地(長江三峽地區)正午12點時,北京時間約12點40分時將直桿豎立在空地上,測量直桿指向正北方的影子長度,利用三角函數計算出正午太陽高度角數值。用同樣的辦法連續觀測一段時間,得到不同的太陽高度。使學生能夠進行較系統的觀察和調查,獲取和處理復雜的信息,主動發現和探索問題,能夠獨立設計和實施地理實踐活動,主動從體驗和反思中學習,能夠提出創造性的想法,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師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的生活情境,讓地理課程貼近生活,讓學生感悟到地理問題的存在,引發學習需求。生活經驗是學生自己實踐檢驗過的感性認識,是其最為可信,也是最能從淺顯中見深奧,最能說明問題的事實材料。教學時及時聯系生活可使教學內容變得親切可感,使難點易化。
為了有效達到“悟之有理”的教學效果,需要貼近學生生活,尋找與課堂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現實生活情境,設計真實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學習“氣候變化”時,通過節約用電,享受低碳生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全球氣候變暖的生活情境,學生能認識到世界上的許多事物是相互聯系的,知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全球氣候變暖,有利于保護人類環境,讓學生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教學過程中選擇真實可靠的問題情境,通過科學合理的設問,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小組辯論、真實體驗等方法為學生釋疑解難,使學生能在質疑—探疑—釋疑中積極思考、分析,從而形成關鍵能力、培養核心素養。
三、明理導行,回歸生活
“明理導行,回歸生活”的生活情境教學是建立在“悟之以理,理解生活”基礎之上的,兩者不可分割。生活情境的科學創設是學生思考、感悟的前提,學生通過思考、體驗、感悟形成良好的素養,最終投入到行動中去是教育的目的。這是構建生活情境教學的關鍵點。
在學習人教版新教材選修部分《環境保護》中的“固體廢棄物污染及危害”一節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在生活小區、校園、建筑工地等地拍攝一些視頻資料、圖片資料供給課堂教學,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通過學生自身行動獲得生活情境,并將學生置于情境,從學生生活中找到學習情境,找到地理課程內容與情境,學生會更加關注與參與學習活動。然后通過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分析垃圾來源、對人類的危害,并對垃圾的分類利用進行思考 。再結合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提出的基本分類方法:將垃圾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他垃圾等四類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讓學生所獲得的地理知識進一步擴充,明白垃圾是“放錯地方的寶貴資源”,明白垃圾分類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明白環境保護和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意義。
在生活情境教學中,學生有了感悟、體驗和意識。感悟是通過深入體驗獲得的,因此,體驗越細致、越深入,學生獲得的感悟越多,實施能力就越強。體驗后的思考是提高感悟力的重要環節[2]。通過生活情境教學,學生體驗到垃圾分類本身就應該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垃圾分類貴在人人動手參與,重在習慣逐步養成。鼓勵學生行動起來,為美麗中國做奉獻,教育學生回歸生活,提高生活品質,這樣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四、創新思維,追求生活
“創新思維,追求生活”的生活情境教學是“明理導行,回歸生活”教學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指出“新教材通過思維變成了熟知的舊經驗后,又用來判斷和融化更新的教材,這種螺旋上升的過程是永遠沒有止境的” [3]。同時還指出“提出事實是為了刺激想象,如果能在新的情境中提示出事實來,那么想象也就自然地隨之豐富了” [3]。告訴我們已獲得的知識是解決新問題的基礎,同時在新的生活情境教學中,有了新的追求,提出新的問題刺激學生新的思考,形成新的思維,這更有利于促進學生新的追求和新的想象,這是構建生活情境教學的落腳點。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思維,培養思維的最好方式是教學活動,讓教學成為最真實的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教學就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搖籃。如在“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教學中,可選擇在冬季許多地區都能吃上本地的新鮮蔬菜為題,創設塑料大棚農業生產生活情境進行教學,涉及太陽輻射能、太陽高度、晝夜溫差等多個地理概念的應用,設計問題提供給學生觀察、思考:為獲得充足的熱量,大棚斜坡面為什么(北半球)朝南?太陽光線為什么與斜面保持垂直?大棚內生長的蔬菜為什么沒有自然陽光下生長的優質?大棚內的晝夜溫差為什么小?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提高大棚內蔬菜的品質等。學生通過觀察、調查事實,解決這些問題,然后形成合理的假設和猜想,再通過新的觀察和在新的實驗中應用,每一個過程都可分為具體的事實和事件、想法和推理及結果的應用,整個活動過程就是一個演繹和推理的過程。這樣,學生思維的形成和發展就是在一個個生活情境教學中不斷發展、不斷更新、不斷形成新思維的過程。
教材呈現的知識是概括了的現實生活,是前人經驗的總結,而不是現實生活的簡單再現。因而,地理教學內容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學時,根據教育目標引入生活問題情境教學,讓學生通過思考、探究,實現知識的再創造,從而發展思維能力。教學中把學習知識還原到學生的生活背景中,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當碰到陌生問題時,認知發生沖突,產生了探究新知的欲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創新意識在看、說、想、做中得到發展,達到追求理想生活的目的。
當地理事物、地理概念與地理基本原理同學生的生活情境相結合時,地理學科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興趣。因此,地理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情境,從生活情境中尋找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素材,引導學生用地理的思維方法去觀察和認識世界,才能幫助學生真正獲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核心素養,使學生不僅理解所學的知識,而且能夠應用,從而切實體會到地理學科的應用價值。使學生具備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學會從地理視角認識和欣賞自然與人文環境,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質和精神境界。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約翰·杜威.我們如何思維[M].伍中友,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