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的市井,常與問候祝福相伴的,多是“光陰如箭”“似水流年”之類的感嘆。而創業者張希收到的來自母親的祝福是“時光煮雨,沐浴成長”。
張母曾是文壇中人,作品不少,可張希竟無暇讀過一篇。讀碩士、入公職、下商海,母親一直是他想瞌睡就來個枕頭的隱忍撐臺者??匆妰鹤悠S趦杉夜镜慕洜I,便囑托他:“把控時間的有效性,就是你的成長時刻。”
工作倥傯之間,聞聽張母所言,頓開腦洞,并非經歷過的,都是成長?!翱亍钡谋玖x是拉開了弓弦,你把時間之箭射向哪里,你的成長就在哪里。你掉進坑里,用力爬上來的過程叫成長;別人制造問題,你啟智解決問題叫成長……而“雞湯文”常將成長和生長混搭銷售。生長是自然規律,譬如從“熊孩子”長到發際線潮水般退去,像孔夫子所說的“逝者如斯夫”。時間似水流逝,而你只是長嘆,老得太快,明白得太晚。而成長猶如陽光將流水蒸發成雨水,醍醐灌頂般地激發你的交感神經。興奮的人會很“颯”,不覺目標太遠而精進。
不斷流逝的時間是客觀的,但主觀意義上的時間,是個人可以把控的。在德魯克眼里,“善用時間”是最有質感的管理。那些“目標聰明”者要靠它整出效率來,這背后定有外人難以察覺的對時間節奏的有效管理,值得對標。
利瑪竇等了17年才進入皇宮,留贈一幅大航海時代的世界地圖,但沒有引起萬歷皇帝的重視,錯失大轉型時期。有人說,這是沒有在對的時間碰上對的人,我則以為梭羅的認知更高,“日出未必意味著光明,只有我們醒著時,才是真正的破曉。”
二戰時,盟軍各部苦于給養送不上前線,美國人發明了罐頭,壓縮了時間成本,儼然成為戰場上的能力重構。欲飲琵琶馬上催,何懼?
時間太瘦,指間太寬,“折疊時間”是奮斗者的管理智慧,“點時間”是行動的時點,“段時間”體現目標的實現?!笆奈濉币巹潌?,哪個企業敢不留意導向?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根基,官方定調才叫趨勢,不然只能叫潮流。我們的“頭腦沙漏”要開一張遠期兌付的支票,在市場不拒簽的日子里,不能重復自己像流水。
所謂時間管理,不過是根據我們的選擇伸縮而已。讀任正非先生的《華為的冬天》,發現了他高妙的時空觀:“聰明人知道何時進退,用更大的格局經營人生?!?/p>
又想起張母對成長者的詩意期許,時光煮雨入眼來。不過,有人問我,都活一把歲數了,還能成長嗎?我把“成長圈”里的一句格言“艾特”給他:種一棵樹的最好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