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團隊管理現象,實際上是對于組織賦能的無能為力。之前我們多次談過如何全方位為組織賦能的話題,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如何提升團隊和員工的作戰能力。
提升團隊作戰能力可以通過三大維度來操作,我將其稱之為“員工能力提升的鐵三角”,其中又包括八種手段。
在組織內部,我們可以通過輪崗、挑戰性任務這兩種手段來讓員工在日常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
●輪崗
有句話說得好:“你行走的半徑,決定你的視野。”一個人每天去過什么地方、跟誰打過交道、經歷些什么事情,都決定了他閱歷的厚度和視野的廣度。王陽明的“事上磨練”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員工輪崗可以歸結為輪項目、輪部門、輪工作。所謂輪項目,即在同一家集團公司,可以到不同的分公司或項目輪崗;所謂輪部門,就是到同一個分公司或項目內部從事不同的崗位工作(不同業務崗位或前后臺崗位);所謂輪工作,是指在同一個部門內部,如果崗位較為穩定,那就去做不同的工作——小王這次跟老劉一起工作,下次可以跟老張一起做事情。
在公司內部創造多元化的輪崗實踐機會,可以讓員工在單位時間內快速增加閱歷,更好地掌握企業運營的全面能力,促進內部協同。現在,企業內部大量年輕干部脫穎而出,都是因為“閱歷”的提升,而不是因為“資歷”。
●挑戰性任務
我們可以用典型的“人崗匹配”思路,來考慮挑戰性任務的安排。讓我們來看一個場景:
我的手上有三種任務,第一種是普通任務,大部分人都會做;第二種是機密性任務,有一定難度;第三種是難度極高的任務,只有一個人會做。同時,我的手下有三個員工,一個是我的親信,跟我知根知底,但能力較為平庸;第二個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很聽話,但能力很差;第三個是能力強的員工,只有一個人能做,指的就是他,但能力越強越容易固執,他經常與我產生爭執。在上述情形下,三種任務應當如何分配給這三位員工?

很明顯,機密性任務,應該分給親信,因為他很清楚我要什么、在意什么。但如何解決其能力不夠的問題?古代的將軍派出去的信使往往忠誠度都很高,但如果將軍擔心其半路被人截殺,則可以派一位高手隨行,解決其武力不足的問題。機密性的工作,如涉及企業內部數據、商務合作信息、未發布的產品架構等,依然要交給忠誠度高的下屬去執行,能力不足的問題,可以安排師傅去帶培,假以時日,其能力提升之后,就是一個“又紅又專”的人才。
剛畢業的大學生,工作意愿很高,工作能力卻是一張白紙,恰好可以從事一些普通性任務,但即便如此,對于他來說也是挑戰性任務——這項工作交給老劉一天做完,交給小王則需要十天。不過如有老劉這個師傅帶教,這個流程也可以相應縮短,但師傅切忌越俎代庖,一定要由小王主做、師傅老劉從旁指導。如果單純圖快,將普通、常規性工作交給老劉,則老劉一方面會對這種瑣碎工作不厭其煩,另一方面無非又將老劉打造成“熟練工人”。
難度極高的任務,只有一位會做,則只能仰仗于他,同時容忍其脾性。所謂管理者要能容人,容的就是這些能力極強且極有主見的人。如果管理者不想容忍其脾性,那么就問問自己:“為什么這項工作只有他一個人會做?”能干的人沒有去當師傅、沒有把經驗復制出來,是組織的又一大悲哀——從“人崗匹配”的視角來說,師傅在全程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當然,我們把挑戰性任務分配給新兵的時候,還需要按照“授權不授責”的原則建立機制,有效跟進執行過程,提升執行成功率。在挑戰之前要讓新兵在平時循序漸進地訓練,讓他們在平時有師傅的陪伴,有明確的時間節點、過程的提示與必要的輔助資源。從防范風險角度建立退出機制,一旦面臨失敗要盡快整改或調換執行者;要避免執行者對師傅的依賴,不能讓師傅越俎代庖;同時,根據過程節點設置節點激勵,幫助新兵樹立自信,并匹配相應資源;關注結果,以終為始地設置正負向獎罰制度。
可以通過師帶徒、復盤、標桿交流這三種形式來讓新兵經驗值升級。
●師帶徒
師帶徒,目的是使團隊作戰能力均衡。通俗點講,老王很優秀,大家應該跟老王一樣優秀。每年企業做完績效考核、員工評價之后,都應該通過師帶徒機制,讓那些優秀的人成為師傅,迅速把經驗復制出去。有人曾問我:“如果一個老員工不愿意帶徒弟,是否意味著其自私、沒有奉獻精神?”這一點我極不贊同。反向思考,如果一個老師傅明天就打算離開公司,他還會不會介意這樣的事情呢?
擔心復制出經驗后被人取代,這是一種“良性擔憂”。組織應該給師傅帶來激勵和安全感,保障其基本權益,以符合“能者多勞、多勞多得”的用人原則。某營銷代理公司曾規定,一個銷售冠軍可以帶1-7個徒弟,而徒弟的傭金在半年內抽出10%給師傅作為激勵;某科技企業規定,后臺職能部門也必須帶新人,傳授標準化流程使其快速適崗,新人轉正后師傅在績效考核上有相應加分。這些都是從意愿角度對師徒制的推動。
上面談到的師帶徒的“師”,主要指的是帶新人或專業人才的師傅,也可稱之為“帶崗人”“專業師傅”。企業按照管理者梯隊建設,還會出現后備管理者的導師。在組織的權力架構下,由于上級帶直接下屬的時候,“控制”“執行力”往往是首要強調要素,以“指令”為主,以“指導”為輔。建議管理者后備導師以“交叉導師”為主,即非業務直接匯報關系,以輔導領導能力提升為主,不涉及專業指導(見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