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教是我國獨有的詩詞文化傳統,它在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系統的詩教傳是從孔子開始建立統的,經過歷代的變革,逐漸從“《詩》教”演變為“詩教”。本文將古代詩教文化以時代精神來進行創造性轉化,探索如何將傳統“詩教”變為現代“教詩”。
關鍵詞:孔子;詩教;教詩;當代啟示
作者簡介:謝曉謙(1996-),女,漢族,廣東惠州人,研究生,湖南理工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6-0-03
“詩教”是中華民族持續時間最長久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詩教”的說法雖提出得比較晚,但“以詩為教”的傳統卻幾乎始于華夏文明的萌芽時期。作為國家文教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教”發端于華夏文明的初創時期,盛行于西周,逐漸衰退于春秋戰國,而孔子等先秦儒家試圖復興這種具有國家意識形態的“詩教”傳統。當今教詩,幾乎就是純粹的詩歌解讀,局限很大,非常狹隘。如此,研究孔子的詩教智慧就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本文將詩教文化以時代精神來進行創造性轉化,探索如何將傳統“詩教”變為現代“教詩”。
一、孔子“詩教”的特色
(一)興于詩,關注“詩教”蘊含的實用價值
孔子的“詩教”具有明顯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特征。春秋時期,詩是知識階層的通用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諸侯國之間文化溝通的重要載體。詩在當時是外交場合及政治場合中的特別的語言表達,很多政治理想和想法的交流和傳達, 都是利用“詩”這一種獨特語言來進行的??鬃釉凇蹲勇贰菲f:“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孔子希望學生通過學詩,能夠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對內能夠妥善處理政事,對外能夠從容處理外交事務。[1]他教導學生要學以致用,善于將“詩”與日常關聯起來,以便能坦然自若地應對各種交際場合。
(二)立于禮,突出君子的人格教育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其志向表現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體現了以君子教育為內核的整全性。一個人若要具備君子人格,首先要擴充自己的知識,明事理;然后要修養自身,管好小家;學會管好小家,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而國家治理好了,天下才能太平。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結合“詩教”的觀點來看,從個體來說,孔子的目的是要培養具有仁德的君子,而君子是具備“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品行的;從家庭看,目的是要培養具有“孝悌”之心的孝子;從國家看,是要為社會培育治國安邦的人才,以恢復禮樂文化,重建“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傳統社會秩序。只有完成個人的道德塑造到國家的繁榮昌盛,才能達到天下太平的夙愿。由此可知,孔子將修身、齊家視為立德的訴求,將治國、平天下作為政治訴求。而修身、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根基,治國、平天下則是修身、齊家的自然延伸。
(三)成于樂,強調“詩教”的美育維度
“詩教”能夠激發人的情感,而詩與樂便是人的情感抒發的最好渠道。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他非常重視詩與樂的教授。他教學生們讀唱詩歌,彈琴擊磬,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本領,增長他們的審美眼光。而孔子的審美教育不僅局限于此,他還將其與道德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也就是說一個不講仁義道德的人,他的禮和樂也只是徒有形式,沒有意義。只有隨著一個人的仁德得到不斷的提高,才有成為君子甚至是圣賢的可能。這種理想的人的培養,是有賴于審美教育的。但人非生而知之者,審美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要經過成人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培育??鬃佑迷姾蜆穼W生進行審美教育,以培育高尚的仁人君子,這體現了“詩教”的美育功能。[2]
二、今天“教詩”的現狀與問題
隨著時代的變遷,詩歌的教育內容越來越被人重視,“詩教”的內涵也隨之發生了演變。國家教育部對中小學語文教材進行了不斷的調整,加入了大量的優美詩詞,并附上相關的文學常識。這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文學理論,增進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語文素養,并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雖然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詩詞教育和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但當今的“教詩”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重工具,輕人文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學對成績較為看重,許多教師對應試技巧教學的關注度大于詩詞原本的內容。王家新先生在談到新詩教育時說到:“大部分中學老師在詩歌上下的功夫仍不夠,他們只是在那里應付,并往往流于簡單化和走過場。”[3]詩詞教學只著重于內容解讀、疏通詞句、答題技巧等工具性知識,卻忽視了詩詞本身所要傳達的內涵和情感教育,輕視人文教育,無法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
(二)詩性思維開發的缺失
關于詩教可以開發思維、啟發智慧的說法,在孔子的“《詩》教”中沒有明確指出,但他卻尤其注重《詩》在生活中特別是在外交場合中的靈活運用,這也許就是一種培養詩性思維的開端。而詩性思維的主要特點是用豐富的想象力憑直覺進行創造新概念,開辟新思路。中華詩教委員會主任楊叔子先生說到:“中華詩詞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思啟迪讀者,開拓人們的思維,呼喚著人們的創新意識?!盵4]他還列舉了我國許多近現代科學家都與詩詞有緣,這種思維打通了科學和藝術的壁壘,對于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如今在功利化的教學模式下,老師教詩的要求往往只著眼于學生對詩歌字面的理解,老師為了讓學生更容易弄懂詩歌,通常是先解釋下重點字詞的意思,再一句一句地翻譯成現代文,最后再總結詩歌的思想情感,這樣下來,很快就能完成所謂的“學習任務”。眾所周知,詩歌學習最重要的是有品味,而教詩缺少了“品”這個環節,學生所學到的東西,就如同當今的快餐食品,即使快,卻沒有營養。而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意境,老師時常以圖片的方式將古詩當中描繪的情景展現出來,但這種方式,就把詩歌無限豐富的內容變得固定單一了。這樣的做法不但破壞了學生的想象力,由此造成了學生的定勢思維,而且也使得學生無法感受到詩歌所蘊含的真正的美。詩歌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體現,如果想要學生去體會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美,就要教導學生去理解作者的情感,而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詩性思維。[5]
(三)學生主體性發揮不足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占據著主導地位,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今在詩歌教學的課堂上,逐漸出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取代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的現象。目前,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中,一些老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講、學生聽,沒有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探究能力薄弱。當今的“填鴨式”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學生對詩歌的學習很容易出現偏差。首先,不利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學生難以形成獨立的思想和人格,并且容易盲目的接受他人的思想。其次,缺乏創造性,學生無法對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也難以將學到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不能充分的展開想象和聯想。同時,能動性缺失,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滿堂灌”的教學知識,卻無法主動、自覺地探索知識,體驗知識獲取的過程。
三、孔子詩教智慧的當代啟示及實施策略
孔子的詩教觀與教育思想揚名后世,并且對語文詩歌教學也有很大的啟發。當今“教詩”是對中國傳統“詩教”的繼承,錢理群先生在《呼喚詩歌傳統的回歸》一文中有說到:“詩歌教學不僅適合兒童的天性,而且在保護和培養兒童的自由想象方面也起著特殊的作用。同時也說到兒童的精神自由的保護和培養是生命中最偉大的事情。這不僅對兒童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民族精神的發展也非常重要?!盵6]但無論是廣義的詩教傳統還是狹義的詩歌教學,它們都在中華民族的教育傳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也要解決好繼承與創造之間的關系,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將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一)當代詩教的創新策略
1.以學生情感體驗為中心的吟詠教學
不論是以前或是現在,詩歌教學都應以學生為中心。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感受,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尺度,不對學生的成績輕易下定論,也不把發展智力作為學生要達到的唯一要求。詩歌教學要避免以往應試 教育的弊端,因為詩詞蘊含著大量的人文素養資源,在教學中將其蘊含的人文性一一挖掘,便能豐富詩歌教學內容,由此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師可以吸收傳統詩教的精華來進行教學,例如吟誦。吟誦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效的切入點,將吟誦與中學語文教學相結合,能使學生更好地領會古代詩歌的內涵。詩歌涉及許多語言學知識,比較晦澀難懂,學生對詩歌的學習也會產生一定的障礙,進行吟誦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聽覺上受到沖擊,加強對詩歌平仄、音調、押韻等的敏感度,以此讓教師對之后的講解做好充分的鋪墊。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當代心理學理論來進行創新教學,讓學生在誦讀中體味詩句,在吟誦中領悟詩韻,在情境中感悟詩情,由此讓學生體會詩詞中的美。
2.現代語文教學設計——“興、觀、群、怨”
《論語.陽貨》篇中的“興、觀、群、怨”對詩歌的價值和功能做出了高度的評價,而我們可將這一過程解釋為:“興”——創設情景,啟迪思想,促進聯系?!坝^”——領悟觀察。通過學詩可以提高洞察力,認知力。由于“詩”是“志之所之”,因此時政得失、風俗民情以及民心向背,都可以憑借其而得知;觀察事物的能力也可以借此而培養?!叭骸薄先航涣?。通過文學達到上下和悅、團結協作的目的,提高和睦相處的能力。同時,詩歌在溝通大眾情思、培養合群性以及互相啟發的作用上,是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霸埂薄虾醵Y儀,有節有度。當遭遇挫折,有志難申,或是時局動蕩、社會不安時,“詩”可以撫平人的憤恨之情,使之怨而不失于仁,恨而不失于禮。
通過對孔子“興、觀、群、怨”詩教觀中的教育內容的思考,我們可以發現,“興、觀、群、怨”詩教觀所體現的教學過程正是現代語文詩歌教學的過程。這個過程可分為:創設情景——觀察領悟——合群交流——怨說得體。[7]這四者之間有著嚴密的邏輯關系,構成了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可謂是環環相扣。例如在設計《蘭亭集序》的教學方案時,可首先營造大自然的情景,讓學生閱讀文本,深入文章,再通過群體交流分析文章,最后合理表達作者由喜轉悲的情感變化。這樣的詩歌教學能夠陶冶、感染學生,關注到學生的情感意志,由此啟發學生的情志,促使學生由一種外在的力量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追求。
3.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學習興趣
為了提高學生鑒賞、體味、感悟詩詞的能力,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不再拘泥于應試教育的模式,以死記硬背為首要的講授體例。例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詩詞的改寫與創作,注意在立意和意境方面進行創新;組織詩詞大會、開辦詩詞講學班、舉行朗誦比賽等活動,提高學生對詩詞的敏感度與創造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創新。另外,教師要善于利用詩詞來開發學生的想象力,進行詩詞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當學生有問題與想法時,教師要積極作出回應,且不能一味地灌輸“標準答案”,因為學生悟出一分,也比教師灌輸給他十分強。
注釋:
[1]張天明.人文主義教育標準下的孔子“詩教”之解讀[J].天中學刊,2006:132-134.
[2]周滿江.從詩教與樂教看孔子的美育思想[J].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1994(03):1-7.
[3]孫雅妮.淺論傳統詩教對高中語文詩詞教學的啟示[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185-186.
[4]葛景春.從古代詩教到當代詩教——詩教源流及其發展[J].中原文化研究,2015,3(02):102-108.
[5]高靖.淺析學生詩性思維的培養[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12):110-111.
[6]錢理群.呼喚“詩教傳統”歸來[J].教育文匯,2005(10):18.
[7]侯瑩杰.現代語文教育與孔子詩教理論及實踐[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24):6-7.
參考文獻:
[1]趙新.詩與修身術——以《論語》用詩與解詩為例論孔門詩教的旨趣與意義[J].孔子研究,2009(06):39-47.
[2]錢理群.呼喚“詩教傳統”歸來[J].教育文匯,2005(10):18.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15-294.
[4]李學勤.《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卷一六[M],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葛景春.從古代詩教到當代詩教——詩教源流及其發展[J].中原文化研究,2015,3(02):102-108.
[6]高靖.淺析學生詩性思維的培養[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12):110-111.
[7]魯金華.詩教:孔子的價值取向與教學方法[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3,(3).
[8]藍冰.試論“詩教”傳統的繼承與演變——兼論“詩教”傳統的當下意義[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32(04):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