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卷利



摘? ? 要:馬鈴薯是喜肥作物,生長取決于生育期的溫度,需要將溫度控制在15~25 ℃,從而提高馬鈴薯產量。基于此,對馬鈴薯秸稈覆蓋栽培模式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具體的試驗報告。
關鍵詞:馬鈴薯;秸稈覆蓋栽培;試驗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4-0025-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32? ? ? ?文獻標志碼: B
馬鈴薯作為我國常見農作物,播種后20 d可出苗,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管理。如堅持鋤早、鋤小、鋤凈的原則;生育期每隔7 d除草2~3次;澆水量隨著時間而持續增加;中耕松土時,深度為9 cm左右,培土起壟越高越好,避免薯塊裸露在外[1]。本文重點對馬鈴薯秸稈覆蓋栽培模式進行探討。
1? ?試驗目的
研究馬鈴薯覆蓋模式栽培的最佳材料及方法,為建立高產、綠色覆蓋模式提供技術依據。
2? ?材料及方法
2.1? ?供試材料
供試氮肥為尿素(含N46%)、磷肥為普通過磷酸鈣(P2O514%);地膜為達到國標0.01 mm的農用黑色地膜,幅寬120 cm;秸稈為已收獲的玉米秸稈(鮮、半風干、風干均可),馬鈴薯指示品種為莊薯3號。
2.2?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法設計,共設6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33 m2(7.5 m×4.4 m)。走道30~40 cm,四周設保護區。試驗排列情況見圖1。
T1采用全膜壟溝栽培、壟上播種。壟底寬33 cm、壟面寬20 cm、壟高15 cm,用黑色地膜覆蓋。一幅地膜覆蓋3壟2溝,馬鈴薯播于壟上,密度3 500穴/667 m2,平均行距0.4 m,穴距0.47 m。
T2采用全膜雙壟壟播。雙壟呈“凹”型,即在壟高15 cm、壟寬70 cm的壟上順壟向開一條寬15 cm、深10 cm的微壟,相鄰的兩“凹”型壟間溝寬40 cm,用黑色地膜覆蓋。
T3采用全膜壟作側播(CK)。壟底寬70 cm、壟面寬50 cm、壟高15 cm、溝寬40 cm,用黑色地膜覆蓋。一幅地膜覆蓋1壟1溝,密度3 500穴/667 m2,穴距0.35 m,馬鈴薯播于壟側。
T4采用秸稈覆蓋(單溝)。按壟60 cm、溝50 cm配置壟溝,壟底寬60 cm、壟面寬50 cm、壟高15 cm起壟,馬鈴薯壟播,溝覆秸稈與壟面高度持平。馬鈴薯密度3 500穴/667 m2,穴距0.35 m,播于壟上[2]。
T5采用秸稈覆蓋(雙溝)。按壟60 cm、溝50 cm設置壟溝,壟底寬60 cm、壟面寬50 cm、壟高15 cm起壟,然后在壟上寬開微溝,形成大溝、小溝,大、小溝均覆秸稈與壟面高度持平。馬鈴薯壟播,密度3 500穴/667 m2,穴距0.35 m,播于壟上。
T6采用露地栽培(CK)。窄行距40 cm、寬行距70 cm。馬鈴薯平地播種,密度3 500穴/667 m2,穴距0.35 m,現蕾前施肥、培土成壟。
該試驗選擇肥力均勻、平坦的地塊,于3月31日覆膜、4月7日播種,采用簡易馬鈴薯穴播器播種,于5月13日開始陸續放苗[3]。追肥于現蕾期,人工用鴨子嘴施入,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
3? ?試驗結果分析
3.1? ?生育期
出苗期處理1、2、3基本相同,處理4、5相同,處理6(CK)比處理1、2、3推遲6 d,比處理4、5推遲3 d;現蕾期則比處理1、2、3推遲5 d,比處理4、5推遲2 d;成熟期處理6(CK)比處理1、2、3推遲3 d,比處理4、5推遲2 d;全生育期處理1、2、3比處理6(CK)少2 d,比處理4、5少1 d(表1)。
3.2? ?經濟性狀
處理1的單株結薯數5.29個,比處理6(CK)單株結薯數3.98個多1.31個,單株薯塊重581.7 g,比處理6(CK)單株薯塊重522.4 g重59.3 g。處理1、2、3、4之間單株薯塊重差別不是很大,處理5與處理6(CK)相比,單株薯塊重、單株結薯數差異較大,但不是太明顯(表2)。
3.3? ?產量結果
處理1的小區3個測產點平均產量為88.07 ㎏,比處理6(CK)的小區3個測產點平均產量82.63 ㎏重5.44 ㎏,增幅6.58%,產量為1 789.08 ㎏/667 m2,位居第三;處理2的小區3個測產點平均產量為92.03 kg,比處理6(CK)的小區3個測產點平均產量值重9.4 kg,增幅11.38%,產量為1 860.12 kg/667 m2,位居第一;處理3的小區3個測產點平均產量為91.1 kg,比處理6(CK)的小區3個測產點平均產量值重8.47 kg,增幅10.25%,產量為1 841.32 kg/667 m2,位居第二;處理4的小區3個測產點平均產量為86.23 kg,比處理6(CK)的小區3個測產點平均產量值重3.6 kg,增幅4.36%,產量為1 742.89 kg/667 m2,位居第五;處理5的小區3個測產點平均產量為86.5 kg,比處理6(CK)的小區3個測產點平均產量值重3.87 kg,增幅4.69%,產量為1 748.35 kg/667 m2,位居第四。
由于2020年氣候干旱,所以各個處理和重復之間的差異不是很明顯(表3)。
4? ?氣象因素
馬鈴薯全生育期是4—9月份,平均氣溫為16.9 ℃,總降水量為339.3 ㎜,與歷年平均值相比,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對馬鈴薯結薯期和薯塊膨大期產生很大影響,導致2020年馬鈴薯產量降低。具體情況如下:播種期—苗期(4月中旬至6月上旬)總降水量為146.4 ㎜,墑情良好,有利于馬鈴薯的播種和生長發育,5月15日出現晚霜凍,由于馬鈴薯還未出苗,所以對該試驗無影響;現蕾期—開花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總降水量為64.3 ㎜,與歷年同期相比,降水偏少30.9%,氣溫偏高,不利于馬鈴薯的生長發育;薯塊膨大期(7月中旬至9月下旬)總降水量為103.5 ㎜,比歷年值149.4 ㎜偏少30.7%,氣溫持續高3 ℃,出現伏旱天氣,給馬鈴薯的生長發育帶來嚴重影響,相對而言,干旱的氣候條件不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和擴展。9月份降水量為59.4 ㎜,與歷年同期值相比,氣溫正常,降水正常,有利于馬鈴薯的收獲。
5? ?試驗結論
從豐產、高產的角度進行綜合分析:處理2是一個比較好的栽培模式,但是處理2和處理3之間的差異不是很顯著。
從可操作性來看:處理2沒有處理3簡單易行,而且目前現有的機械覆膜機都是處理3模式,所以大田生產建議采用處理3模式。
從減少環境污染和種植成本上建議使用處理4和處理5兩種模式,其差異不是很大,大田生產示范建議其再進行試驗。處理1的通用模式是一個比較好的栽培模式,處理6的模式現在已經基本不作為一項技術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 1 ] 楊建波,駱秋萍,阮振鎣,等.新鮮玉米秸稈覆蓋對南方冬種馬鈴薯產量、品質及效益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22):40-42.
[ 2 ] 楊建波,劉蕓渟,凌健珍,等.新鮮玉米秸稈對覆蓋栽培馬鈴薯農藝性狀的影響[J].鄉村科技,2019(16):81-83,85.
[ 3 ] 馬玉潔,尤玲芳,車宗娥,等.永靖縣馬鈴薯不同覆膜方式試驗報告[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9(3):83.
(編輯: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