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倫·坡的小說《過早埋葬》不僅描寫了死亡現象本身、被活埋者雖生有死的狀態以及與死亡抗爭等多個方面,也在探索人們的心靈恐懼,以及從死亡的陰影下反照生命的強大與希望。在小說的結尾,作者也借由主人公最終擺脫夢魘走向健全人生的道路,傳達出從“幻滅到重生”這一獨特的死亡觀。在直面“死亡”這一命題的過程中充滿對生命本質的尊重與歌頌,傳達出由死向生這一希冀。
關鍵詞:愛倫·坡;過早埋葬;生命;死亡觀
作者簡介:鄭玲君(1992-),女,重慶市豐都縣人,碩士,長江師范學院大學外語教學科研部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和電影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6--02
引言:
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以創作極具個人風格的恐怖懸疑題材小說聞名,對于生命和死亡的不斷追問是他文學創作永恒的主題。《過早埋葬》是一篇以“活埋”為主題的短篇驚悚小說,小說以第一人稱展開,主要講述了罹患恐怖不治之癥(全身僵直癥catalepsy)的主人公害怕被人活埋,飽受折磨而逐漸異化的內心世界。主人公終日生活在慘遭活埋的假想下,偶然一次外出被困于船艙幽閉的空間,遭遇“活埋”這一極度驚恐的生命體驗后,心靈和身體都產生巨大的突變,奮力擺脫了死亡的恐懼和陰霾,重建起正常健全的人類生活。這篇小說充分詮釋著愛倫·坡“鋪陳死亡場景,建構死亡意象,其終極的眷注是征服死亡的霸道,從反面歌頌生命的凱旋”[1]的價值導向。
一、過早埋葬的現實映照
對于活埋的恐懼一直深植于十九世紀的西方文化中,數以百計的民間傳說報道著由于醫生的診斷失誤而發生的離奇悲劇。罹患特殊疾病表現出死亡征兆的人,被現代醫學輕率地下達了生命終止的通知,埋葬于幽閉的墓穴之中。但這些人即使是處在假定死亡的場景,其身體仍處于絕對存活的狀態中,這便是聳人聽聞的活埋事件。這種對于活埋強烈的擔憂,喚起了主人公置身于漆黑一片的棺木,在蜷縮和窒息中發出呼喊的過度想象,甚至使維多利亞時期出現了民間預防活埋的團體組織。在這段時期,棺木偶爾會配備一些緊急關卡供“尸體”進行呼救。對于吸血鬼的信仰,據說活蹦亂跳的尸體在白天蟄伏于墓穴,在夜晚時分出現捕食生者,在一定程度上為活埋提供了傳奇色彩,愛倫·坡正是基于當時社會民眾對于活埋的傳說和恐懼創作的這篇小說。
黑暗和恐懼一直是愛倫·坡小說的底色,他善用華麗豐富的詞藻和暗黑意象精準地將戰栗的懼怕根植于讀者心中。小說的開頭,愛倫·坡通過列舉人類歷史上頗為轟動的大災難,提出真正的不幸往往并非群體遭遇,而是來源于個體獨特的悲傷體驗?!皭蹅悺て乱环矫媾険粢葬t學為代表的理性主義,認為它讓人感到面目猙獰;另一方面又認為不能像大多數浪漫主義者那樣躲進幻想中尋求安慰?!盵2]愛倫·坡在文中列舉了大量真假難辨的當下社會傳聞,敘述了瀕死之人慘遭活埋最終得以重見天日的種種境遇,巧妙地合理化活埋這一聳人聽聞的社會現象,使讀者陷入作者營造的恐怖獵奇氛圍中,共同質疑著當時醫學診斷的不可靠之處。他又通過細致描寫被活埋者的精神恐懼和戰栗,消解著浪漫主義者不敢直面人性極端痛苦的逃避心理。
愛倫·坡在文章開頭列舉的歷史上活埋的例子,為主人公對于活埋病態的遐想和恐懼提供了背景。主人公自身的狀況使他常?;牖杳缘纳顪Y,呈現出“假死”的狀態,而這種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每況愈下。在理智與幻想之間矛盾掙扎,正對應著被活埋者雖生猶死的復雜狀態。愛倫·坡用夸張恐怖的筆力,描寫被活埋者處于生存和死亡模糊地帶的極致痛苦,揭示出心靈的恐懼對死亡最深層次的回應,突出個人處于活埋狀態下的生存抗爭心理。
二、過早埋葬的極端回應
愛倫·坡小說里的主人公往往怪病纏身,借由對死亡的恐懼和病態癡迷來逃避現實,同時受臆想和癲狂的支配,在死亡的陰影下過著如夢似幻的生活?!尔惣I》里丈夫深愛著他的亡妻麗姬婭,習慣于在記憶中重建與亡妻往昔的生活片段,在吸食鴉片后深陷亡妻的幻覺中不能自拔,導致第二任妻子的慘死?!抖蛏岣顾分卸蛏嵩陂L期的幽閉環境和自我心理暗示中,對死亡產生一種變態的恐懼和癡迷,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都面臨都倒塌的頹勢,在妹妹死亡的刺激下,最終放棄抵抗隨著屋舍一起走向毀滅。
愛倫·坡在《過早埋葬》中,也將主人公的命運打上了“死亡厄運”的標簽,使他過著一種常人無法想象的恐懼生活。主人公罹患一種醫生概述為“強直性僵直癥(catalepsy)”的怪病,每一次疾病發作,他就出現突發性暈厥、心跳停止、生命跡象衰退的癥狀,并且這種狀態會持續幾周到幾個月之久。他一直擔心自己會突然陷入死亡般的昏迷,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活埋。在恐懼的陰影下他一點點具化著被活埋的痛苦,結果是他陷入了對死亡病態的癡迷,并且不可抑制地想象和渴望自己在棺木的黑暗中醒來。為了抵抗這種病態的遐思,他盡力避免睡眠,害怕自我陷入絕望的昏睡狀態,但在潛意識的深處,他閉上眼沉浸于滿是地窖棺木的場景。主人公講述了他在冰冷黑暗的冥想世界中和死神正面交鋒的一次談話,以及在死神的帶領下看到了千萬個被活埋,改變僵直姿勢的靈魂在幽冥中痛苦掙扎的慘烈畫面。
當他離家外出時,他尤其變得沉溺于這種活埋的想象。于是他強迫自己親密的家人和朋友做出永不背叛的承諾,絕不會在他毫無知覺的情況下將他活埋。他也因此拒絕離開家,費盡心機在自家的墓穴里制作精巧的開關,用于從“死亡”中身體蘇醒過來及時地進行呼救。多數情況下,對死亡的執念會使人精神錯亂,驚悚的噩夢和幻覺擊垮了他脆弱的神經,幾乎摧毀了他的正常生活,蠶食著他原本就虛弱不堪的身體,使他的生活得不到絲毫喘息。他如一具行尸走肉般活著,被不具名的邪惡和恐懼纏繞。
三、脫離過早埋葬的夢魘
小說《過早埋葬》乍一看延續了愛倫·坡的哥特式恐怖小說風格,充滿了死亡、活埋、死而復生等懸疑驚悚的元素。作者以第一人稱出發,將存在于十九世紀社的真實活埋事件呈現給讀者,通過敘述時間地點人名等客觀元素,試圖合理化其中獵奇和不可靠的成分,使讀者對活埋這一駭人聽聞的事件產生信服之感。接著拋出同樣身患頑疾,生活在不知名恐懼下的主人公:一名隨時準備向死亡繳械投降的癲狂囈語者。當讀者帶著預想,好奇主人公會以何種離奇怪異的方式打開死亡大門。小說的結尾卻劍走偏鋒,關閉了向死亡屈服和死亡同塵的通道。讓主人公的心靈在體驗到極端的痛苦和震顫之后,走向了覺醒和重建,充滿了由死向生的勇氣和希望。
對活埋的恐懼終結于一次在海上探險的外出旅行中。主人公和他的朋友在詹姆斯河流上乘船旅行時遭遇暴風雨,在極端的困境中他將自己塞進了甲板和床板中。在黑暗中醒來的他,陷入長時間的神志不清與恍惚,這期間他緊閉雙眼,內心充滿了自己被活埋進不知名墓穴的懼怕。當他睜開雙眼,發現四周漆黑一片,叫喊不出,四肢的活動嚴重受限,于是他斷定自己處于棺木中。在無人應答的絕望煎熬后,他發出凄厲的尖叫,引來了船上的船員并因此獲救。這次的經歷給作者帶來了非同尋常的噩夢體驗,但同時也將主人公從對活埋和死亡的恐懼中解救出來,喚醒了他內心深處對生的渴望和希冀。使他頓悟“死亡是生命最奢華的形式,蘊含著最深刻的生命意義,呈現死亡亦是另一種肯定生命的方式,激勵著人在生存狀態下的自我完善和超越?!盵5] 他意識到在死亡的陰影下生活是多么荒謬可笑的事情,他拋棄一切黑暗的文學作品,選擇不帶絲毫憂慮踏上國外的旅行。內心的巨大轉變,奇跡般地使他生理上的“強直僵直癥”得到緩解。他坦誠人類的內心會存在黑暗的深淵,但人類對于死亡的癡迷和恐懼是病態的,我們必須忽視這個世界的陰暗面而堅強存活。
死亡雖然伴隨著恐懼、噩夢、虛無,但人類可以在與死亡惡魔交鋒的慘烈過程中,獲得無與倫比的希冀與力量。曾經,主人公因為內心的恐懼而無法真實地生活,正因為如此,他早早地將自己的生活埋葬在未知的悲慘境遇中。但經過和虛假的“死亡”親密接觸后,原本脆弱不堪的內心終于窺見死亡的面貌,反向地產生出一種突變,誓要撕開死亡可怖的嘴臉,將生的希望傳達出去,重新建立對生活的控制權。故事的主旨也正如主人公發出的呼喊“它們必須陷入昏睡,否則我們就得毀滅?!盵4]我們不能一直關注世界的暗黑面和可怖之處,而要建立充滿希望的新生活。不同于其他與死亡緊密相連的暗黑小說,《過早埋葬》在延續死亡帶給人們內心震顫這一恒定的母題外,最終讓主人公逃脫毀滅的結局,將死亡這一巨大陰影驅逐出去。在愛倫·坡對死亡圖景的反復書寫中,《過早埋葬》傳達的是對個體生命的無限熱愛和尊重。
結語:
窮極一生掙扎于命運和死亡中,愛倫·坡找到探尋其死亡王國的方法,并將這種深刻的體會展現在自己極具哥特風格的小說和詩歌中。他在作品中營造陰森和恐怖的氛圍來表現死亡這一宿命般的主題,并不是希望用一種驚悚獵奇的方式來吸引他的讀者,“對于死亡的迷戀與思索便是坡對于生命意義與價值的一種尊重與信仰”[5],是奮力掙脫“靈魂恐懼”纏繞的枷鎖,追尋健全生活的美好和自由?!哆^早埋葬》恰在沿用愛倫·坡小說中恐懼死亡的線索上,在直面死亡這一命題的過程中,傳達出悼念生命的頌詞,以及由死向生這一希冀。
參考文獻:
[1]任翔. 愛倫·坡的詩歌:書寫與死亡的生命沉思[J]. 外國文學研究, 2004(02): 30-36+170.
[2]陳西軍. 論愛倫·坡作品中理性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矛盾——以《過早埋葬》為例[J].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37(04):104-107.
[3]鄒霞. 愛倫·坡詩歌中死亡主題的生命內涵[J]. 大理學院報, 2012,11(01):39-42.
[4]愛倫·坡. 愛倫·坡暗黑故事全集[M]. 曹明倫, 譯. 湖南:文藝出版社,2020.
[5]李馨. 愛倫·坡詩歌死亡圖景探微[D]. 浙江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