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洋 曾亞平
摘? 要:當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家庭沖突已成為常態,特別是婆媳間的沖突普遍性存在,嚴重影響了家庭的和諧,更是許多家庭夫妻離婚的直接原因。本文從關聯理論視角下,分析婆媳之間沖突話語產生的原因,提供解決策略,減少或避免沖突的發生,促進婆媳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溝通。
關鍵詞:沖突話語;關聯理論;解決策略
作者簡介:程洋(1996.1-),女,漢族,湖南益陽人,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6--02
沖突話語是日常交際生活中普遍而又復雜的語言現象,是指說話人雙方對某一事件觀點看法不同,在言語表達上持有爭執、反對、爭吵等[1]。從近幾年的研究狀況來看,運用關聯理論對婆媳間沖突性話語分析的研究較少。
一、婆媳間的沖突話語
婆媳間的沖突話語,主要是針對生活中瑣碎小事的觀念不同,從而引發的漠視、污蔑、謾罵、甚至大打出手,致使婆媳之間精神、身體上受到傷害。常見的婆媳間沖突話語表現有:
(一)間接冷漠
婆媳之間因為年齡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導致在生活中的小問題上看法和意見不同,但是介于婆媳之間關系的客觀存在,不能發生正面沖突,會采取生活上的互不理睬和互不關心,更多的是背后的言語中傷和污蔑。
(二)正面傷害
兒子作為婆媳之間的橋梁,大多數情況下是左右為難,一碗水很難端平,致使婆媳之間的矛盾日益深化,不再是冷戰或者背后言語傷害,婆媳雙方為了維護各自認為準確的家庭地位和權益,則會直接面對面進行言語沖突,針對對方的錯誤和弱點進行謾罵、污蔑,甚至大打出手。
(三)威脅恐嚇
在一個組合型的家庭中,媳婦相對于婆婆來說,總是被冠以“外人”的名義。當婆媳矛盾水火不容的時候,婆婆則會拿出最后武器,要求自己的兒子與媳婦離婚。經常發生的話語就是“你這個外人,再這樣牛氣下去,我們這個家容不下你,你就等著我兒子跟你離婚吧,等著瞧吧!”大多數情況下,媳婦為了維護家庭的完整性,會選擇忍氣吞聲。然而、當離婚已經成為保衛自己唯一的方法時,媳婦只能被動選擇離婚,一個完整家庭也因此破裂。
二、關聯理論下的婆媳沖突話語分析
(一)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首次被提出是在《關聯:交際與認知》一書中,該書出版于1986年,作者是英國語言學家 Wilson 和法國語言學家 Sperber。該理論認為語言交際的本質是有目的和意圖的,聽話人之所以能明白說話人的意圖,是因為雙方對認知環境有共識。另外,語言交際是一個涉及交際意圖和信息意圖和的明示,這里的信息意圖就是字面意義,交際意圖則是話語隱含意義,交際雙方能否達到互相明了是話語獲取關聯的重要基礎,如果對同一事實或話題,交際雙方不能清晰的理解,話語就不能建立適當的關聯,很可能促成話語沖突,并成為交際失敗的重要原因[2]。本文將關聯理論應用于婆媳話語沖突中,分析沖突性話語產生的機理,為婆媳關系的和諧提供新的解決策略。
(二)沖突性話語分析
人們在交際過程中總是尋求一種最佳關聯來對話語進行認知,但在現實的話語中,由于種種原因說話人不會總講出最佳關聯性的話語,也許不愿意或不能夠提供最關聯的信息,或無法以最當的方式呈現該信息,進而無法滿足對方的信息意圖或交際意圖[3]。家庭矛盾出現時,婆媳又不能很清楚地了解和理解雙方的需求,往往就會表現出憤怒而與對方發生話語沖突。
1、交際互明
關聯理論的交際原則指在語言交際行為中每個明示交際都是最佳關聯的假設。然而在現實生活當中,聽話人有時不能夠或不愿意提供最佳關聯的信息,總之沒有運用最恰當的方式呈現該信息,對方的交際意圖或信息意圖就會無法滿足,這就會造成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潛在的沖突。因此,最佳關聯性達到的程度越小,話語中出現沖突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種表述是沖突性話語產生的原因是缺乏關聯性。
例1:
媳婦:“媽媽今天中午想吃啥?”
婆婆:“吃啥都可以,只要你和乖孫子喜歡!”
媳婦:“好的!”
午飯,媳婦做了紅燒肉,香辣牛肉,豬肚雞湯。
婆婆:“中午吃這個嗎?你不知道我牙口不好,這幾個菜沒一個我咬的動的,我還高血壓,這幾個菜都不適合我吃!”
媳婦:“這幾個菜都是你乖孫子喜歡吃的,媽媽!”
婆婆:“那行,我不吃了,餓死算了!真的不知道,要這個媳婦有什么用?做個菜,沒一個能吃的,是想活活餓死我嗎?”
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交際雙方未達成互明,婆媳間對話出現了沖突?;ッ魇且粋€相對的概念,她們的心理需求不同,決定了他們的感知能力和認知能力不同,對同一問題的明白程度就會出現差異。顯然,聽話人沒有產生滿足這一話語意圖的關聯,不明白說話人意圖,話語沖突也就產生了。
2、認知語境
語境不僅包括話語的上下文和你周圍的外部環境,而且還包括短期記憶存儲及作為理解和解釋話語前提的可變假設[2]。在話語交際過程當中,說話人的認知語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每個交際意圖是否能被清楚的傳達,只有當說話人認知語境的假設和聽話人真實語境一致時,話語的推理才能夠順利地進行并得到正確的支撐,成功的交際才能實現。根據關聯理論,只有在語境中存在一定的語境效應,才能夠產生關聯,倘若沒有任何關聯,沖突性話語將會產生。
例2:兒子出差,問自己的老婆,需要帶什么特產回來不,媳婦回答不需要,現在方便得很,網上什么東西都可以買到,太麻煩了。結果,兒子只給自己的媽媽和孩子買了東西。第二天,兒子出門上班后。
婆婆:“我兒子真好!真孝順!大老遠的還給我買了這么好的手鐲,媳婦,你過來看看,來來來,看看,是不是特別貴???”
媳婦假裝聽不到。
婆婆:“我說你,聾了嗎?讓你過來看看聽不到嗎?”
媳婦:“我是看不到,聽不到!”
婆婆:“你真的是反了天了,不想在這個家呆了,就趁早滾蛋,整天不滿意這個,不滿意那個,飯菜也做不好,要你有什么用?”
媳婦:“家里大大小小的活都是我干的,兒子也是我生的,我照顧的,你又做了什么?憑什么讓我滾蛋?我嫁給的是你兒子,不是你,你搞清楚情況!”
婆婆:“行行行!晚上回來,就讓我兒子跟你離婚,沒你還活不成了?離婚了,憑我兒子的條件,可以找個比你年輕、漂亮、懂事一百倍的,你等著瞧!”
媳婦:“好,你告訴你兒子,他同意,我立馬離婚,這個破家,我也不想待了!”
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婆媳雙方,在溝通的過程中,只關注與她們各自有關,或者認同的觀點,致使她們的對話從一開始就缺乏了關聯性,直接變成了沖突性話語。從婆婆的話語中,媳婦衍生出了不同的意思,假裝沒有領會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媳婦用轉移話題的方法,故意使語境不一致,也就是婆婆對認知語境的假設與聽話人的真實語境不同。在婆婆直接闡明意圖后,雙方積壓的情緒直接轉換成沖突性話語。根據交際理論,交際的持續性取決于聽話人對說話人所說話語信息的明白程度。如果對對方話語的意圖不明白或不愿意明白,就無法產生滿足這一意圖的關聯,這樣話語沖突的產生就成了必然。
三、解決策略
(一)互相理解對方的心情
俗話說“娶了媳婦忘了娘”,是很多男性的真實寫照,結婚之前,兒子時常會關心婆婆;當兒子的生命中出現媳婦的時候,這種關心可能就會減少,作為婆婆,難免心中有種很大的落差,對于這個“搶走”兒子的媳婦,心中多少會有點心存芥蒂。作為媳婦,你應該理解婆婆的這種感受,有時間的時候跟老公回家多陪陪她。作為婆婆不要老是想著是媳婦“搶走”了你兒子對你的愛,要想著更多了一個人愛你的兒子。作為婆婆也應該多了解媳婦的想法,媳婦從一個熟悉的環境嫁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心里同樣存在著落差,對婆婆的一些責怪性的語言,會在心中放大很多倍,婆婆應該更多地給予關心愛護,讓媳婦能體會到有自己家的溫暖。
(二)尋求意見統一
婆媳如果生活在一起,難免會有一些意見不統一的地方,比如:飲食、穿著以及對子女的教育都可能會有很大的分歧。當在一個問題上有明顯不同意見的時候,學會一些處理方式的技巧來避免矛盾的發生。作為媳婦,應該多聽取婆婆的建議,畢竟婆婆的生活經驗比你豐富,生活中會有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會對你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當然這其中可能會有些建議與你的行為方式有所沖突,你也應該做一些適當的讓步,不要馬上提出強硬的反對意見。你可以從新聞、專家等相關報道中提出和她做法相悖的理論,來糾正婆婆錯誤的生活方式,避免以一種說教的方式來告知婆婆。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較老一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婆婆,可能慢慢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仍保留著一些老的觀念,在看到媳婦不同的的生活方式時,不要表現的不以為然,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應該多理解當前年輕人生活理念與方式。
四、總結
婆媳關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作為婆婆,女人何必為難女人,對待媳婦要向對待親生女兒一樣疼愛,多理解。作為媳婦,也總有當婆婆的那一天,對待婆婆要像對待自己的親媽一樣,要有耐心。作為媳婦的老公、媽媽的兒子,在婆媳關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關系,在雙方面前多夸對方,調節之間的矛盾,避免爭吵。三方各司其職,多包容,多忍耐,少用沖突性話語,促進家庭和諧。
參考文獻:
[1]梁歡,曾亞平.情侶間沖突性話語成因的順應性分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9(10):88-91.
[2]邢焱焱.關聯理論視角下沖突性話語分析—以《簡愛》中文譯本為例[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1):57-58.
[3]周娜.從關聯理論視角看《心術》解讀醫患話語沖突[J].電影評介,2013(1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