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元雜劇《晉文公火燒介子推》是值得關注的戲曲文本。目前學術界主要將該雜劇歸入某一類型的文學作品中,包括歷史劇、史記戲、隱逸劇、帝王戲、悲劇、《元刊雜劇三十種》或元代雜劇、介子推題材作品等,以此為出發點圍繞劇情與歷史的關系、雜劇中的仕隱觀、對帝王的批判、悲劇性及其原因、元代背景下的文人創作、介子推題材流變等大問題對雜劇情節、人物形象、思想內涵等進行探究。研究已有較多成果,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個案分析較少;研究多關注劇中第四折,未對文本全面細致探討;探討思想主題時,不太注重結合具體的曲辭、賓白與科介;對該文本的藝術特征關注不夠。
關鍵詞:《晉文公火燒介子推》;介子推;元雜劇
作者簡介:黎怡(1995.6-),女,漢族,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在讀碩士。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6--03
元代狄君厚的雜劇《晉文公火燒介子推》以春秋時期晉國君臣重耳與介子推的歷史故事為題材,其思想內容與藝術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特色,收錄于《元刊雜劇三十種》中,是元代雜劇中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文本。關于該雜劇的研究,學者們多根據題材、文體或時代將該雜劇歸入到某一類型的文學作品中,以此為出發點分析探討作品。主要有以下幾種歸類和研究方向:
第一,將《晉文公火燒介子推》歸為歷史劇,主要探討雜劇內容與歷史史實的關系。首先,學者們普遍將雜劇情節與史書中的記載作比較分析。例如劉新文編著的《<錄鬼簿>中歷史劇探源》一書中,有單節分析該雜劇,概括其情節內容,并與正史中介子推故事對比,指出雜劇中虛構歷史的部分,主要著錄了《左傳》《史記》《晉史乘》的相關內容,但只是簡單著錄未作分析。而臧修臣的《中國文學史詩》元代文學雜劇章節里的注釋提到該歷史劇,認為該劇不僅情節上相對史實作了大改動,最大的變動是思想主題上對君主進行了激烈的譴責,這一分析符合該雜劇的思想特征,劇中的確直接批評君王,且語言辛辣,情感激烈,這與元雜劇之前關于介子推故事的文獻[1]記載或客觀敘述不作評價,或為君王開脫,或委婉地批評君主大不相同。其次,不少學者重點闡釋該劇借用歷史題材傳達出來的思想。如劉新文的論文《元雜劇中春秋戰國歷史劇的思想內涵》,分析該雜劇的思想內涵,認為宣揚忠孝節義和封建倫理道德,但并不恪守而是有所升華,批判了統治者貪暴忘義黷武勞民,也表達了元代文人的憤懣不平,論文用忠良、正義、愚忠等概念來評價介子推形象,符合雜劇所浸透的先秦儒家思想,但介子推的形象可做更細致深入的分析。而劉麗文在《歷史題材劇研究》中對該雜劇作了詳細的個案分析,認為該劇對基本史料改動不大,其虛構的部分也符合歷史和人物性格邏輯,此外還分析了介子推的思想在君臣關系、人生理想、個體性格、出處窮通等方面體現出來的先秦孔孟原始儒家色彩,的確,雜劇中多處引用了先秦儒家著作,人物的唱詞與賓白也多次體現儒家“時”、“忠孝”、“仁政”等概念,人物的很多行為也由一些關乎儒家思想的信念支配。分析細致深入,抓住了該雜劇浸透儒家思想這一鮮明的思想特點。此外,還有學者從文人創作歷史劇的角度進行研究。孫書磊在《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一書中認為狄君厚用歷史題材表達的是文人的思想,介子推的故事傳達著作者個人的自尊和超脫,也表達了元代文人仕隱無適的極端痛苦。這一角度比較新穎,聯系到了作者狄君厚的個人經歷以及元代文人的生存狀況,思考到文人借用歷史題材實際是在澆自己心中之塊壘,合理且深入。
第二,將元雜劇《晉文公火燒介子推》列入史記戲中研究,這類研究主要探析該雜劇與《史記》的關系。“史記戲”近些年來受到《史記》研究學界和戲曲研究學界的共同關注,介子推的故事在《史記·晉世家》中有詳細記載,《晉文公火燒介子推》自然就被納入到“史記戲”的研究視野中。學者們認為雜劇文本與《史記》文本的關系主要是繼承與重構。高益榮的《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中認為《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繼承了《史記》的悲劇精神,戲劇具有悲壯美,而主人公介子推也繼承了《史記》中人物的重義輕生的俠義忠義精神,同時雜劇又將《史記》中的歷史情節進行藝術展現,用夸張性的、看似失真的情節如割股飼君情節來增添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書中將《史記》與雜劇對比細致全面,兩個文本內在的關系也闡明得深入合理,但是“割股飼君”的情節雖然沒有在《史記》文本中出現,卻在《莊子·雜篇·盜跖》、《說苑·復恩》等文獻都有記載,該情節是歷代流傳下來的,不過雜劇對此進行了細化,增添了藝術感染力;又如丁合林在《元雜劇史記戲對<史記>的繼承與重構》中同樣提到該雜劇對介子推忠義的演繹繼承了《史記》的思想,力現人物的忠肝義膽和視死如歸的高尚情懷,重點論述了《晉文公火燒介子推》中融入市民的“知恩圖報”等世俗思想而對史記故事進行的重構,文章認為介子推是市井人所想象的隱者,然而從《錄鬼簿》中的記載、文本中較為高雅的語言、深厚的儒家思想、較為矛盾的仕隱思想,可以確定作者狄君厚的文人身份,在塑造介子推的形象時融入了文人的生命體驗,說介子推是市井人想象的隱者,恐怕不妥。此外,如俞樟華等編著的《<史記>與古代小說戲曲研究》認為史記戲的敘事特征之一是圍繞單一的文化主線來創作,表現人物的文化性格,而《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文化主線便是儒家之道,介子推是為恪守儒家之道而死。目前“史記戲”的研究角度,其重心基本上都在《史記》,對于雜劇《晉文公火燒介子推》僅作視作例子簡單分析。
第三,將《晉文公火燒介子推》作為隱逸劇,這一角度主要剖析雜劇中的仕隱思想。如王晶晶的《元曲歷史觀念研究》中將該雜劇歸入隱逸劇中有別于神仙道化劇的隱居樂道劇,認為劇中宣揚了遠離名利,隱于山林,過瀟灑舒適生活的理想。這一分析符合文本,劇中第三折介子推與介林的談話、第四折樵夫講述自己的生活等都體現這一點,但這些僅是雜劇對仕隱問題思考的一部分,無道則隱、功成身退而隱、求萬載之名而隱、侍奉母親而隱、不見察于君而隱等使得劇中的歸隱思想變得豐富復雜,因而劇中仕隱主題有待進一步深入分析。再如吳丹的《元雜劇中的隱逸劇研究》中認為火燒綿山情節展現了介子推寧愿葬身于隱逸山林,不愿出塵世俗的可貴堅持,同時劇中體現了儒家“待時而隱”的思想,另外作者還分析了元代隱逸劇中的市民世俗性,認為介林割下自己的頭替代重耳、介子推割股飼君的兇殺情節迎合民間市井喜歡險怪刺激的趣味,誠然,介林自刎、介子推割股飼君的情節具有血腥的色彩,但也應該注意到,介子推的兒子介林的頭顱替代儲君的首級這一情節受到趙氏孤兒故事的影響,割股飼君則是介子推題材故事歷代流傳下來的情節,兩個情節的選擇和敘寫,不僅僅是求刺激,更言介子推對君王的付出巨大,與君王忘恩忘賢形成落差,為劇中批判君王的主題作鋪墊。又如王葉英的《元代隱逸劇研究》認為介子推進諫以求維護正常人倫社會秩序、無道則隱、被火燒死而舍生取義皆是維護儒家之道的體現,其歸隱也體現了文人對蒙古統治者不合作的精神,而介子推悲劇的原因在于君主專制時代不容許臣子有人格獨立與自由,該文將歸隱思想與劇中儒家文化特征、元代時代背景聯系起來,較為深刻。
第四,將《晉文公火燒介子推》視作帝王戲,圍繞君臣關系和對帝王的批判展開論述。田同旭在《元雜劇通論》一書中對該雜劇進行個案分析,指出該劇的顯著特點即對晉國兩代帝王的批判,并且認為對晉獻公的批判可能是對金朝末期統治者昏庸的批評,而介子推拒不與晉文公合作,是作者不與蒙元統治者合作的民族意識的體現。從史料背景看,這些觀點都比較合理,然而文本中尤其是第三折所體現的介子推解救護送晉文公過程中,對君王的盡心盡責,以及與君王之間產生的共同努力相互激勵的關系和超越君臣的友誼來看,如若介子推拒絕出山的行為是因民族意識而不與蒙元統治者合作,那么何以護送重耳義無反顧?該問題還應再與作者的為官經歷聯系起來,從作者狄君厚留存的散曲《揚州憶舊》看,作者應該有過出仕經歷,對仕途官場有著較深的體會,且是一個仕途失意的落拓文人,那么,劇中介子推寧愿被燒死而不出山面君不單單只是作者民族意識的體現,還蘊含著作者仕途失意后對君主不尊重賢才的極度抗議和批判。帝王戲視角在君臣關系探討的基礎上,更多把主角視作帝王也即晉獻公和晉文公。
第五,以“悲劇”作為著眼點,探析《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悲劇性和介子推悲劇背后的原因。論述文本悲劇性的論著,例如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認為元代有悲劇作品,而《晉文公火燒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其悲劇性并不如《竇娥冤》和《趙氏孤兒》那么強,但僅提到未作詳細論述。如陳穎在《論悲劇性的消解——從元雜劇<介子推>到清傳奇<介山記>》中,認為該雜劇通過寫主人公集眾善于一身卻功成戮就的遭遇以及第四折精彩的渲染,涂抹了濃厚的悲劇色彩,劇中以自我犧牲來實現自己所追求的人格理想是悲劇精神的體現,但這種悲劇性到清代的相關作品時已經逐漸消解,該文以悲劇性的消解為線索,梳理了元雜劇與明清時期介子推題材戲劇,新穎合理。此外還有學者重點論述產生悲劇的原因,如劉麗文的論著《軸心時代史官文化與中國古典悲劇》認為介子推是道德完美主義者,他的悲劇是為維護個體人格尊嚴而導致的,而從君王角度上看,這是一個行為動機與行為結果完全悖反的悲劇,多角度分析悲劇的性質和原因,分析全面深入,但是應該注意到雜劇敘述介子推的悲劇的意圖明顯傾向于對君王的批判,而即便君王放火的初衷是為了逼介子推出山受封賞,但是此前對介子推的忘卻也還是悲劇的重要原因和導火索。
除了以上幾個類型的研究,不少學者將元雜劇《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納入到以介子推為題材的歷代文本中來研究,這類研究或是梳理故事源流,梳理介子推題材沿時間線性增改的流變過程,或是將其中的某幾部作品進行對比,以探討各自的主題和文本特點。例如,張艷的論文《介子推故事題材劇目研究》,邵丹丹的《古代介子推題材戲曲研究》等。此外,還有一些論著將《晉文公火燒介子推》放入《元刊雜劇三十種》或元代戲曲中研究,這類研究多將元代戲曲看做整體,探討其藝術特征,而《晉文公火燒介子推》則作為例子納入分析中。例如,甄煒旎的《<元刊雜劇三十種>研究》,高琦華的《中國演劇史》,將該雜劇納入元雜劇中研究,有利于將其藝術特征或思想特點與整個時代的雜劇作品貫通起來,但是同時也會導致對《晉文公火燒介子推》個體文本特點分析不夠細致。
對于元雜劇《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研究,已經有不少成果,其復雜的思想主題也從各個方面逐漸得到探析。但是,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還需進一步探究和解決:
一則,研涉及到該雜劇的專著和論文數量上雖然較多,然而對其作詳細個案分析的卻很少。專著中僅劉新文的《<錄鬼簿>中歷史劇探源》,劉麗文的《歷史題材劇研究》,田同旭的《元雜劇通論》,劉麗文的《軸心時代史官文化與中國古典悲劇》中有篇幅較多的個案分析,其它僅論及,內容不多。而碩士學位論文中,該雜劇也僅在某個章節中有重點分析。短篇的期刊論文幾乎沒有只以該雜劇為研究對象的,多納入某一類文本中分析,或是與某幾個文本作比較研究。個案分析較少導致對該雜劇的研究不夠全面、細致和深入。
二則,在文本閱讀方面,研究者們多關注雜劇中第四折火燒介子推的內容,細讀和鑒賞也多分析第四折中的《越調·斗鵪鶉》等幾支描寫火景的曲子和樵夫對帝王的強烈譴責的《收尾》一曲。前面三折的文本較少得到關注,然而整個雜劇是一個整體,且前三折的文本中同樣滲透著雜劇的主題思想,不少曲子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而折與折在敘事布局和結構中也相互勾聯,若忽略前三折的文本,則很難對該雜劇有較深入完整的理解。
三則,在文本的藝術特征研究上較欠缺。目前的論著多關注元雜劇《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情節內容、故事源流、時代背景、主題思想等,而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夠全面,沒有結合曲辭和賓白的細讀;對于文本的敘事特點、舞臺呈現、語言特色等方面更是較少論及。
四則,在主題思想方面,學者們對主旨的闡釋主要集中在君臣關系、對君主的批判、出仕與歸隱矛盾、儒家思想、文人心態、元人心態悲劇精神等方面。但是在闡發這些主題的時候,偏重于結合概括式情節,比如割股飼君、護送重耳出亡,對于具體的唱詞科白以及里面所呈現的細節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
總而言之,對元雜劇《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研究,學者們通過將其納入歷史劇、史記戲、隱逸劇、帝王戲、悲劇、介子推題材作品、元代雜劇中探析雜劇的復雜的思想主題,成果頗豐,但是雜劇前三折、文本曲辭及賓白、藝術特征等方面仍待關注。
注釋:
[1]元雜劇《晉文公火燒介子推》之前,介子推與晉文公的歷史故事主要見載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莊子·雜篇·盜跖》《呂氏春秋·介立》《韓詩外傳》《史記·晉世家》《新序·節士》《說苑·復恩》《列仙傳》《新論·離事》《喪服要記》《異苑》《拾遺記·魯僖公》《春秋臣傳》等文獻中。
參考文獻:
專著:
[1]劉麗文:《歷史題材劇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4年版,第41頁,第222至225頁。
[2]田同旭:《元雜劇通論》下,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至106頁。
[3]劉新文:《<錄鬼簿>中歷史劇探源》,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30至234頁。
[4]高益榮:《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331頁。
[5]劉麗文:《軸心時代史官文化與中國古典悲劇》,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10、193、232、240頁。
[6]甄煒旎:《<元刊雜劇三十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年版。
[7]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元曲鑒賞辭典珍藏本》中,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804至807頁。
[8]趙義山:《元曲鑒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1168至1169頁。
[9]傅德岷,余曲:《元曲鑒賞辭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頁至182頁。
[10]高琦華:《中國演劇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頁。
[11]俞樟華、賴祥亮、劉永輝:《<史記>與古代小說戲曲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頁、第140頁。
[12]孫書磊:《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頁。
[13]臧修臣:《中國文學史詩》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頁。
[14]齊森華等:《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頁。
[15]王國維著,葉長海導讀 :《宋元戲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頁。
[16]張大可、丁德科:《史記論著集成》第20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281頁。
[17]柳村:《古典詩詞曲格律研究》,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332頁。
期刊:
[1]陳穎:《論悲劇性的消解——從元雜劇<介子推>到清傳奇<介山記>》,《名作欣賞》,2014年1期,第144頁。
[2]劉新文:《元雜劇中春秋戰國歷史劇的思想內涵》,《戲曲研究》,2001年57輯,第23頁。
[3]陳穎:《中國古典戲曲中介子推故事的演變初探》,《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5期,第57頁。
[4]丁合林:《元雜劇史記戲對<史記>的繼承與重構》,《開封大學學報》,2014年4期,第49頁。
[5]丁淑梅,溫曉婷:《歷史悲劇 戲曲敘事 倫理旨歸——論東大雙紅堂藏京調折子戲<焚綿山>》,《民族藝術研究》,2014年5期,第48頁。
學位論文:
[1]張艷:《介子推故事題材劇目研究》,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2]王葉英:《元代隱逸劇研究》,山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3]邵丹丹:《古代介子推題材戲曲研究》,淮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4]吳丹:《元雜劇中的隱逸劇研究》,重慶工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5]王晶晶:《元曲歷史觀念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