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明娜
摘? ? 要:我國城鎮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鎮,導致農村勞動力大幅減少。據調查,從2004年開始,我國農村就開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勞動人口短缺,與此同時,我國糧食產量在2020年實現了十幾年連增的現象。從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背景出發,分析了農業機械化在我國存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從而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案,希望為我國的糧食生產作出必要的推動。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服務;糧食生產;影響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4-0135-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F323.3;F326.11? ? ? ?文獻標志碼: A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曾經分析說,勞動分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的生產效率,并且以制針業為例說明了勞動分工的重要性。馬歇爾曾在著作中指出市場規模決定了分工的程度。如果市場需求量變小,就會導致分工無法進行。因此農業生產由于規模較小,導致了很多區域無法實現農業上的分工,同時農業操作受到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較為明顯,無法進行勞動的分工。農業耕作中隨著不同的季節和工種交替出現,如果讓一個人來完成所有的工作,顯然是無法完成的。在農業生產中沒有大量勞動分工的現象,現在開始的規模化生產也不能完全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這些都要從農業生產的自然屬性方面進行分析[1]。從20世紀開始,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業開始采用大農業生產模式,使大型機械化發展取代了人力的大量勞作。在此基礎上,有學者開始討論此種發展模式是否可以進行廣泛推廣,分析表明,即使是大型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但農業生產受季節影響較為明顯,這就需要一系列不同的機械為不同工序的農業生產服務,機械智能在特定的季節內進行一段時間的農業活動,這就表明機械所有者無法獲得較多的服務機會。如果所有工序都投入機械,那么小農戶的經濟壓力就會十分巨大,加之農業機械的價格較高,小型農戶不愿意投入過多。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展程度的加快,勞動力價值不斷加大,農民都從鄉村走入城市,在更為廣闊的空間下尋找就業機會,土地生產受到土地細碎化和土地所有權轉移問題等因素影響,機械化推進速度較慢。我國人口數量巨大,一旦糧食生產出現問題,將導致世界糧食問題出現。機械化決定糧食產量的高低,也是決定我國未來發展的主要問題,我國將立足于糧食生產的現實需要,通過對土地的規模化經營等形式完善農業機械化的建設。
1?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發展已經非常快,致使我國的農村勞動人口在不斷減少,導致農村勞動力數量急劇下降,但我國糧食產量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因素是勞動力被機械替代了,勞動力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糧食生產,但我國的科技水平在不斷提高,可以更好地服務于農業。我國地域面積較大,南北方生活環境不同,種植結構也不同,這就導致了我國作物品種的繁雜,雖然我國的種植結構較復雜,農業經營面積較為細碎,限制了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但是從我國的整體農業發展結構與機械發展結構來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速度還是相當快,基本的大型、小型機械可以很好地覆蓋我國種植的所有環境。從糧食生產來看,我國的糧食生產離不開機械的大面積使用,機械化的進步擴大了我國的生產面積,減少人力投入的同時對糧食生產沒有產生任何影響,機械化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糧食發展;從勞動力方面看,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在不斷變化,從過去的以年輕勞動力為主的經營模式,轉變為以城市務工為主的生產模式。從我國農村機械發展的脈絡上分析,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使用效率都在不斷提高,基本實現了鄉村大面積覆蓋,對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依然有很多偏遠地區沒有辦法實現完全機械化,這就需要增加更多的個性化機械設計,完成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最后,從我國機械化對糧食生產作用的研究中發現,我國的糧食生產總體效率較發達國家落后很多,沒有形成完整的機械化生產系統,零碎的機械化發展沒有辦法為現代化農業服務。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農業機械的跨區域作業成為了必然,這就使得我國的農業機械流動量加大,減少了農業生產負擔,同時保證了我國糧食生產的機械化作業。
2? ?機械化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
土地生產率與機械化程度從分析來看沒有明顯的正相關,而從實踐中看,機械化程度高的農田單產要低于機械化程度較低的土地,這可能是由于在機械化利用過程中還有一定的傳統農業特征,使得機械化利用程度相對較低、作業強度不高,因而導致了機械化程度的負相關。勞動生產率在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區域有顯著的提高,機械化的作業過程明顯減少了人工勞動,從而使農業生產效率提高,這種效率的提高與農業生產者的經營規模有一定關系。當規模較大時,勞動生產率提高幅度也就較大,勞動生產率作為重要的農業效率衡量指標,對農業的正相關較為顯著。機械的作用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投入,當沒有機械可用時,就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來完成相應的農業工作。傳統的農業生產與機械相比,精耕細作程度更高,土地的利用強度更大,有利于土地在單位產量上的增長,因此在增加土地利用率方面機械沒有傳統耕作優秀,但是機械化的操作減少了農業人力的投入,對解放社會勞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機械化對糧食的增產作用與戶主的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關系,其他一些如戶主的性別、年齡、意識等因素也有一定影響,但是影響不顯著。農戶受教育程度越高,說明其掌握先進農業知識與技能的渠道越多,因此會更多地增加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含量。家庭結構調整對土地生產率也有較為明顯的影響,其中非農業生產所得對土地生產率有負相關的影響。家庭經營規模等因素也對土地單產率有重要影響,小面積的土地可以提高一定的土地利用率,但是過于細碎的土地會導致生產率不斷下降。地塊的遠近對生產率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距離越遠,土地生產率越低;土地的質量越好,對提高土地利用率越有幫助。
這些影響因素說明,越是大的地塊、質量高的土地、機械與人工協作較好的情況,土地的利用率和生產率都會相對較好,這些因素對糧食產量的影響都較為明顯。
3? ?農業機械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我國的農業生產經歷了過去的集體經營時期,演變為后來的家庭承包經營時期,勞動力以人力和牲畜為主,耕作效率較為低下,農忙季節采用親戚間互幫互助的方式生產,這種模式已經不再適合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勞動力的工資水平上漲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農村勞動力的基礎工資以兩位數的幅度不斷增長,加之勞動力不斷向城市遷移,導致了我國農村勞動力產生了大量缺口,這就為小農戶的機械化發展在我國提供了大量的發展空間。從宏觀上看,我國的農業生產從過去的互幫模式發展為現代的農機化服務模式,從多家庭合作的經營模式到單個家庭生產機械化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對我國的糧食增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微觀上看,農戶的家庭結構和土地面積影響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土地面積較大的農業家庭,對機械的渴求程度也就越大。當機械化程度較高時,可以減少勞動力的投入,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機械的流轉也能為機械所有者創造更大的經濟收入。
從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出發,我國農業生產完成了從過去的耕作模式向現代農業耕作模式轉變的過程,從開始家庭承包后,我國就開始不斷走出過去的小規模、細碎化的糧食生產模式。我國人均土地面積較少,僅為0.156 hm2左右,南北方差異也較大,南方經濟發達地區人均土地面積進一步減小;北方幅員遼闊,作為我國的商品糧基地,人均占有面積較大。在進行設施化農業發展之前,我國的農業經營模式大多是“靠天吃飯”,糧食產量受到季節和氣候影響較為明顯,自然災害造成的農業減產損失往往較大,農業人口的減少導致了農村的糧食生產效率的下降,糧食生產成本較低的時代一去不返。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的互助式經營模式已經不再適合我國的糧食生產,人口不斷融入城市,勞動力開始大幅漲價,農村開始出現了勞動力的緊缺,農村的互幫性經濟開始不斷瓦解。
農民從雇工較貴的問題開始分析,以家庭購買機械來替代勞動力的模式開始形成。我國的農業經營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但是若一個家庭購買10萬~15萬元的機械設備,對家庭的影響還是較大的,一臺二手的機械7萬元左右,這樣的誘惑力較大。如果一個生產環節的資金使用量過大,會導致農民在后續的工序中出現資金缺口,購買的機械使用還受到季節影響,一般機械只能使用一季,如果有幾個家庭共同出資購買,成本就會相對較低,但是物品的所有權問題又限制了共同購買的主體。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了機械的跨區域調動,從2000年以后我國的農業生產開始走向大面積機械化的發展模式,需要大量的機械和機械操作者,受氣候的影響,機械可以不斷地進行跨區域的調動,這種經營模式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
4? ?小結
從我國的糧食生產過程來看,未來機械化的發展還會進一步增加,農機化的水平對糧食生產的效率有較大的影響。隨著我國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從效率方面極大地影響了我國的糧食產量和生產效率。為此,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 1 ] 玉萍,吳海濤,陶大云,等.基于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農業技術采用對農戶收入的影響——以滇西南農戶改良陸稻技術采用為例[J].中國農業科學,2010(17):3667-3676.
(編輯:李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