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剛
摘要:森林火災事故的頻發會使森林資源遭受嚴重損害,不僅會損失大量的樹木,也會導致林區內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受到影響,還會降低碳存儲量,不利于生態平衡的保持。面對高難度的森林防火工作,需要從日常管護入手,通過防火措施的合理應用、及時的滅火撲救,有效降低火災事故發生率,減少火災所產生的危害。為此,本文從導致森林火災發生的主要因素分析入手,簡要介紹了護林防火技術,而后針對森林資源管理中護林防火措施的具體應用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森林管護? 護林防火? 火災撲救? 防火技術
Application of Forest Protection and Fire Prevention Measures in 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ZHAO Ligang
(Bayan Longquan Forest Farm, Bayan, Heilongjiang Province,151809 China)
Abstract: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forest fire accidents will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forest resources, which will not only lose a large number of trees, but also affect the diversity of biological species in the forest area, but also reduce carbon storage,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balance. Facing the difficult forest fire prevention work, we need to start with daily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fire accidents and reduce the harm caused by fire through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fire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timely fire fighting. Forest protection and fire prevention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technology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refore,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forest fir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forest protection and fire prevention technolog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forest protection and fire prevention measures in 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
Key Words: Fores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Forest protection and fire prevention; Fire fighting; Fire prevention technology
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民眾思想意識逐步提升,關注重點由基本的生活問題轉向了環境問題。森林資源是我國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合理管護森林資源是森林管理部門的重要任務。做好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既可滿足民眾的木材產品需求,同時也可通過森林資源空氣凈化作用、防風固沙作用、水土保持作用、災害抵御作用的發揮,保障民眾生活穩定及社會秩序和諧,同時也可促進森林資源平穩與可持續發展。作為森林資源管理重點的護林防火工作,需要通過護林防火措施的科學應用,有效預防與控制火災的發生,從而保障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1 導致森林火災發生的主要因素
1.1自然因素
位于我國內陸地區的林區,夏季時節氣候具有干燥性與高溫性的特點,并且草木植被的易燃性較強。雷雨天氣下,閃電降落地面會導致電火花產生,電火花帶來的高溫會引起草木燃燒,且因森林內易燃的草木眾多,火情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大范圍擴散。同時,一些山區常會出現山體滑坡或巖石坍塌事故,因巖石摩擦而出現的火花也會引燃干燥的草木,從而增大森林火災的發生率。
1.2人為因素
自然資源的開發需要依托于人這一主體,但同時人類的生產活動也會加劇對自然資源的破壞。通過統計分析森林火災發生原因發現,人為因素導致的森林火災占據比重最高,人們生產生活中因野炊、吸煙所產生的火花均可能會引發嚴重的森林火災。除此之外,人為惡意縱火也是森林火災的主要誘發原因。
2 森林資源管理中常用的防火技術
2.1火災預測預報技術
此技術是指通過監測收集森林區域的風力大小、降雨等情況預測分析火災發生的概率,從而在火災尚未發生但發生率高時及時發出預警預報,森林防護部門或人員可依據報警提示及時預防與消除火災隱患,從而降低火災發生率,將火災導致的森林資源損失降至最低。預測與預報技術是基于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研發而成的,此技術的應用,可有效提升森林防火部門對森林火災的預防與應對能力。
2.2防火墻隔離技術
此方法是指通過設置防火溝、防火林帶等阻隔措施防止火災發生時蔓延至其他區域,從而有效降低火災所產生的危害。防火墻隔離技術的應用具備嚴格的應用要求,需要掌握森林區域的風速及溫度,了解燃燒物的水分含量及用火時間。同時還要定期維護防火線周邊的植物,此技術應用時易引發水土流失問題。可通過設置防火溝抑制地下火擴散,也可通過闊葉林等高防火能力的林木栽種設置天然防火林帶,以減少地面火的蔓延。防火隔離技術的應用要把握因地制宜原則,從而確保此項防火技術的優勢可得到充分發揮。
2.3火災監測技術
人為因素導致的火災發生之前常會存在一定的預兆,因此火災監測技術便應運而生,可精準、持續監測森林火災發生情況。依托于無人機技術、地面巡邏等多種方式收集監測數據,從而及時發現與控制火情,能夠通過森林資源管理能力、火災監測水平的提升,及時應對與消除火情,盡可能降低火災導致的森林資源損失。
2.4火災撲救技術
火災撲救是控制火勢蔓延的重要舉措。現階段,我國科技不斷發展,研發出了多種火災撲救設備、火災指揮與調度設施,同時也可應用化學藥劑撲滅火情。如可利用濃度為25%左右的硫酸銨、磷酸二氫胺等森林滅火劑滅火,還可應用航空滅火、清除林區可燃物等方式確保火災能夠及時被撲滅。在健全的火災撲救方案制定基礎上,利用先進的火災撲救設備、適合的火災撲救方式快捷、高效地完成火情控制。
3 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中護林防火措施的具體應用策略
3.1健全綜合防控體系、構建完善的火災預警機制
3.1.1全面勘察、做好隔離
森林資源管理工作開展之前,林業人員需要做足前期準備,詳細勘察林區所在地的地質情況、氣候條件,了解自然環境,分析森林面積,在重要區域設置防火帶,并于日常巡邏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將防火帶周邊的所有干燥草木全面清除干凈,從而通過防火隔離帶作用的有效發揮阻斷火災外延擴散。
3.1.2了解防火需求、合理配置森林資源
林業人員應對林區的防火需求進行分析,并以此為依據調節與優化森林資源,增加防火樹種的栽種量。同時也可采取交叉栽種不同樹種的方法,增強森林資源自身對火災的抵御能力。除此之外,森林管護部門還應派遣護林員定期巡查林區,利用無人機遙感技術、GIS技術等建立一個全面的火災監測、火勢預測以及火速計算模型,并根據模擬得出的結果優化樹木栽種方案,通過合理的樹種規劃有效提升森林資源管理中的防火護林效果。
3.1.3加強氣象監測、健全防火預警機制
森林資源管護過程中,林業管理人員需要重視防火預警機制的構建,應在樹木節點處安裝防火監測、傳感器等裝置,利用太陽能氣象觀測儀等設備動態化監測林區的溫度及濕度,并派遣人員負責定期檢修維護各類裝置及設備,從而精準收集氣象數據,增強觀測數據的精準性,并以此為基礎促進防火預警機制的科學構建。
3.1.4加大防火資金投入、完善建設防火設施
森林管理部門需要在林區滅火設備購進方面給予充足的資金支持,還要建立化學滅火站,根據林區位置、綜合交通情況在適宜區域設置滅火站或瞭望臺,建設通信臺,并確保各個站點之間距離的合理設置。通過這些防火基礎設施的完善,確保火災發生時可快速響應,實現高效率的滅火撲救工作。如林業單位可設立森林防火基金,購置林業預警系統、通信系統,24h不間斷監測森林火災,針對清明等火災高發節點展開重點監測,進而可有效監測、響應與控制火情。
3.2 結合應用多種防火隔離技術、提高植被覆蓋率
3.2.1合理選用防火隔離技術
林地內的帶狀空地,可采用設置防火線的方式阻隔火勢,防火線設置寬度通常以40m為宜。還可深翻地帶狀空地之后,設置生土帶或防火溝,設置寬度應介于1m至2m之間,并可將厚度為0.4m左右的腐殖層鋪于生土帶上或防火溝底,以此防止火情在地下及地上之間擴散。混合栽種喬灌木,增大森林的郁閉度,結合樹種抗火物性構建防火林帶。同時,還要依托于瞭望臺實時監測火災發生地、了解火勢變化情況,并及時向防火指揮中心匯報火速等相關信息,確保火災撲救工作的合理調度。此外,還應結合森林經營需求建筑林道,以此作為隔離帶防止火情擴散,也可為滅火救災人員提供通行及物資輸送通道[1-2]。
3.2.2開展植樹造林工程
森林管理部門需要大力推廣植樹造林工程,重點針對林區內部空曠區域建設人造林,進而使森林資源覆蓋率得到顯著提升,通過小氣候區的合理構建、促進空氣濕度增加,如此可有效降低林區內部干燥草木等易燃物的數量,同時也可通過樹林密度的增加降低風速,進而降低火勢擴散速度,為火災撲救提供更加充足的時間及便利條件,有效強化對森林資源的保護效果[3-4]。
3.3利用現代化通信技術、構建防火通信網絡體系
現階段,森林資源管護方面已逐步應用了衛星遙感、GIS等多種新型技術,可在這些技術的支持下,與氣象、宣傳等部門聯合構建防火通信網絡體系,以便能夠及時傳送林區的溫度、濕度以及風速等基本信息,進而合理確定單位時間內的火線等級,如此便可編制出更加科學、有效的森林火災處理方案。森林火線有多個級別,火災發生率較低時,可將其火線等級設定為I級與Ⅱ級,若是火災發生率較高,則需設置為V級;中等火災發生率,則為III級或IV級。針對V級火線,應針對性做好應急準備。森林防火通信網絡體系包含多個網絡結構,如超短波通信網、計算機網、衛生通信網等,重點林區需要設置超短波通信網,應確保該網絡的信號覆蓋達到95%以上,可與下級固定基地臺實現及時通信,從而有效完成防火指揮,快速完成火災撲救[5-6]。
3.4引入多元化滅火方式、實現高效火災撲救
3.4.1地面火處理方式
火情發生于地面時,可利用人工方式撲救,如可應用枝條撲打或用土覆蓋火苗等方式控制火情,也可在地面火發生區域的火頭蔓延前方采用生土、化學藥罐等設置臨時隔離帶,有效防止火勢蔓延。火勢較強的地面火處理時,可應用迎面火燒法,即在現有防火隔離帶的基礎上,迎著火頭蔓延方向點火,從而通過隔離帶作用發揮調整火頭方向,兩個火頭會合后地面火便可自然性熄滅。
3.4.2地下火處理方式
挖溝封鎖法是地下火處理的主要方式,可挖掘防火溝,結合地下火蔓延情況,根據火速選擇適合的防火溝設置位置,溝寬應以1m為宜,溝深不可低于地下水層,在防火溝的阻隔下可有效控制火勢擴散。
3.4.3樹冠火處理
處理樹冠火時,既可應用迎面火燒法,也可利用防火隔帶設置法。設置防火隔離帶時,隔離帶寬度應與樹高相等,或比之高出50%,若火情嚴重,也可設置生土帶,以加快樹冠火的撲滅速度。
4結語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作為支柱型產業的林業產業總產值高達7億元左右。林業工作者應在退耕還林等政策成果鞏固的基礎之上,通過加強防火護林力度,建立專業化的火災撲救控制團隊,通過健全綜合防控體系、構建完善的火災預警機制、結合應用多種防火隔離技術、提高植被覆蓋率、利用現代化通信技術、構建防火通信網絡體系、引入多元化滅火方式、實現高效火災撲救等多項措施的應用,在密切巡查、有效監測、及時預防、合理指揮、快速響應的基礎上促進護林防火成效的提升,從而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及保護效果。
參考文獻
[1]唐孟玲.廣西黃冕林場高保護價值森林判定及其經營策略探究[D].南寧:廣西大學,2020.
[2]王雙龍.加強森林撫育提高森林經營水平的幾點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5):235-236.
[3]方永康.護林防火技術在森林資源管理及保護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8(10):230-231.
[4]何志源.淺析護林防火措施在森林資源管理及保護中的運用[J].南方農業,2018,12(15):112,114.
[5]楊崢.加強森林撫育提高森林經營水平之淺見[J].農村科學實驗,2021(23):116-117.
[6]陳威旭.重慶市森林公園生態文化教育體系構建及發展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