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瑩,呂 曉,陳忠燕,熊 飛,何結實,王 濱,張 浩,李新科
寧波市第九醫院,浙江寧波 315020
腦卒中后肩關節疼痛是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在5%~84%之間[1],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多與關節軟組織結構、力學因素與神經調控等因素相關,患者常在主被動活動肩關節時出現疼痛,多伴有肩關節活動受限,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2]。腦卒中后肩關節疼痛的康復護理以肩關節固定、良肢位管理及康復訓練為主[1,3-4],但受康復場所的限制,無法做到持續性護理,因此效果欠佳。肌內效貼又稱肌內效貼(布)貼扎技術,是一種非侵入性治療技術,將具有特定紋路的彈性棉布以特定方法貼于體表,產生力學及神經生理學效應,在穩定關節與肌肉的同時不妨礙甚至可鼓勵患者進行合理的治療鍛煉,有止痛消腫、改善感覺輸入及支持軟組織功能活動的效用,以達到保護肌肉骨骼系統、促進運動功能或其他治療的目的[5]。本研究將肌內效貼用于腦卒中患者肩關節疼痛及功能活動障礙中,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寧波市3家醫院門診或住院確診的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6],首次發生腦梗死或腦出血;年齡>18歲;生命體征穩定,意識清楚,無認知功能障礙;一側肢體(至少有單側上肢)功能障礙者,整體功能評估Brunnstrom分期為Ⅱ~Ⅳ期[7],伴有肩關節疼痛者;病程在3個月以內,無其他嚴重的急慢性疾病;能接受并耐受相應治療;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對肌內效貼貼布有變態反應者,不能堅持干預方案或接受其他治療方法,腦卒中原發病情有波動進展,存在嚴重的未得到良好控制的重要臟器疾病。脫落標準:因各種其他原因而終止試驗者。納入患者66例,根據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對照組32例和觀察組34例,干預過程無脫落病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對照組
采用常規康復護理。由經統一培訓具有相同資質的物理治療師予以正確的良肢位指導,包括健側臥位、仰臥位和患側臥位指導,以抑制上肢屈肌痙攣,下肢伸肌痙攣的發生,并進行肩關節活動度的主被動訓練、神經促通訓練,以改善上肢運動異常,提高肩關節穩定性,每次60 min,每天1次,每周連續訓練5 d、休息2 d為1個療程,共6個療程。期間護理人員鼓勵患者家屬陪同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如穿衣、修飾、洗漱及飲食等,并對患者及家屬健康宣教,避免家屬暴力牽拉患者患肢遠端,避免肩部過度屈曲外展和雙手高舉過頭的動作。
1.2.2觀察組
在常規康復護理基礎上采用肌內效貼干預,由物理治療師完成。首先在肩關節周圍(疼痛集中區域)貼2條5 cm×15 cm的六爪形貼布,每個爪長10 cm、寬約0.8 cm,“錨”端(即貼布起始端)分別從肩峰、肱骨大結節處,發出多尾如雙手交叉狀重疊于肱骨三角肌粗隆處,不在貼布上施加任何拉力。取5 cm×15 cm Ⅰ形貼布,其中5 cm×5 cm為“錨”端貼于肩胛骨岡上窩,剩下5 cm×10 cm尾端施以10%左右拉力,將貼布拉伸為11 cm,從肱骨大結節、肱骨遠端延展止于三角肌粗隆處。每天貼1次,單次維持24 h左右,每周連續5 d、休息2 d為1個療程,共6個療程。
1.3.1肩關節疼痛
由物理治療師于干預前和干預6個療程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8]對患者的肩關節疼痛進行評價。VAS為一條分為10等分的線段,患者根據肩關節活動時自覺最大疼痛程度在0~10分之間打分,分數越高表示肩關節越疼痛。
1.3.2肩關節及上肢功能
由物理治療師于干預前和干預6個療程后采用上肢動作研究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FMA-UE)[9]對患者的肩關節及上肢功能進行評價。FMA-UE綜合評估上肢的運動功能、反射活動、手的抓握功能以及協調功能,包括33個項目,0~2分分別表示“不能”至“完成”,總分0~66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上肢功能越好。
1.3.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由物理治療師于干預前和干預6個療程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10]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定,MBI包括洗澡、修飾、穿衣、床椅轉移、進食、如廁、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平地行走及上下樓梯共10項內容,總分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應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校正治療前指標的協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以干預前的VAS評分為協變量進行校正,干預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
以干預前的FMA-UE評分為協變量進行校正,干預后觀察組FMA-UE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FMA-UE評分比較
以干預前的MBI評分為協變量進行校正,干預后兩組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MBI評分比較
腦卒中患者肩關節疼痛常規康復護理主要是良肢位指導、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并輔以健康宣教,早期介入可加強肩關節的保護,能一定程度緩解肩關節疼痛,但良肢位需在專人指導下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也需要家屬陪同,患者的康復護理受到時間、場所、人員的限制,患者有可能依從性差,導致康復效果不好。本研究在常規康復護理基礎上采用肌內效貼干預。肌內效貼的貼布不含任何藥理成分,但具有黏性、可持續回縮的彈性,且不限制患者的主被動活動,在貼扎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貼布的形狀及拉力進行治療。根據感知覺理論,合適的感覺輸入可緩解疼痛等不適、改善運動能力,而深層本體感覺也可受到皮膚表層機械感受器的影響[11],肌內效貼可通過皮膚作為“載體”發揮作用,持續對貼扎區域產生壓力,加強肩周的感覺輸入,抑制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情況下的傷害性信號傳遞到脊髓水平,同時在貼扎過程中產生的皺褶能提起局部皮膚,增加皮下間隙,促進局部血液與淋巴循環,從而減少導致疼痛的刺激物質[5,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6個療程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與常規康復護理相比,在常規康復基礎上應用肌內效貼可減輕患者肩關節疼痛。
腦卒中患者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神經肌肉控制機制異常,引起肩關節功能障礙。常規康復護理多為肢體康復訓練及宣教指導,能一定程度改善肩關節功能,但效果不理想。本研究在常規康復護理基礎上采用肌內效貼干預,采用多爪形且不施加任何拉力的肌內效貼時,其持續的自然回縮力及形狀特性,類似于治療師雙手在肩周進行輕柔地按摩,在貼布未失去黏性和彈性的有效時間里,可持續提供有效地感覺輸入、肌肉引導,提高延續治療效果。通過貼布適度的拉力與牽伸活動結合,可有效增加皮膚與肌肉之間的間隙,促進深層循環。Ⅰ形貼布先固定一端時,其余部分有持續朝“錨”方向回縮的特性,此時肌內效貼可對肩關節肌肉提供單一方向的引導力量,以促進軟組織支持及肩關節肌肉的收縮,一定程度上建立良性循環,有利于肩關節的穩定性。此外,肌內效貼可在非機構治療期間或休息時間內使用,持續作用于患者肩關節局部,進一步提高肩關節功能活動。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6個療程后觀察組FMA-UE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與常規康復護理相比,應用肌內效貼可改善患者肩關節和上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