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丹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杭州 310003
視網膜脫離(retina detachment)是指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和神經上皮層發生分離,導致視網膜無法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1]。目前治療視網膜脫離的方式主要為玻璃體切割聯合填充物(如惰性氣體或硅油)注入手術。惰性氣體和硅油的密度小于水,為預防惰性氣體或硅油進入眼球前房而產生高眼壓等并發癥,術后患者需嚴格采取強迫俯臥位1~4周,每天俯臥位時間不少于16 h,使注入的硅油或氣體上浮,通過注入硅油或者氣體的表面張力封閉視網膜裂孔,保持視網膜裂孔于高位,促進視網膜復位[2-3]。長時間俯臥位易造成患者呼吸不暢、肌肉酸痛、消化不良、睡眠質量差等不適癥狀,使患者難以堅持,導致預后不良[4]。目前,臨床視網膜脫離術后患者使用較多的U型枕雖可支撐起面部,但隨呼吸產生的水汽容易使U型枕及臉部的接觸面受潮而滋生細菌;頭部胸部一體式的充氣墊或者實心墊可支撐起胸部,但胸腹部也處于受壓狀態,不利于靜脈血液回流,導致呼吸和循環功能障礙,且患者不能調節前后距離,降低舒適度[4]。因此,設計一款讓患者既感到舒適又利于康復的體位墊非常重要。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眼科設計了一款新型可調式體位墊(專利號:ZL2019 2 1370989.X),供視網膜脫離術后患者使用,臨床應用效果較好,現介紹如下。
記憶棉5塊,PVC泡沫板1塊,魔術貼2片,以及棉布。
可調節式體位墊為組合一體式,主要分為頭部和胸部兩部分。頭部由3塊帶弧形面凹陷的長方體記憶棉推疊組成,每一塊記憶棉長30.0 cm、寬22.0 cm,高15.0 cm,一側弧形面為半徑10.0 cm、弓形高為6 cm的弧形。胸部為左右2個橫放的梯形體記憶棉,梯形體記憶棉的梯形面為直角梯形,上底5.5 cm,下底11.5 cm、高20.5 cm,梯形體記憶棉的長為50.0 cm,兩個梯形體記憶棉中間預留一定空間,兩側高,中間低,下方放1塊長80.0 cm,寬45.0 cm,厚1.0 cm的PVC泡沫板作為防滑墊板,為凸字型,頭端裁剪尺寸長21.0 cm,寬30.0 cm。記憶棉和PVC泡沫板外面均套上相同花色的棉布,胸部記憶棉和PVC泡沫板相對應的一面棉布上縫制一圈魔術貼,用于連接固定。可調式體位墊示意圖見圖1,可調式體位墊實物圖見圖2。所有材料均委托某生產廠家生產。

注:(a)頭部弧形面長方體記憶棉;(b)胸部梯形體記憶棉;(c)胸部PVC泡沫板。

圖2 可調式體位墊實物圖
將可調節式體位墊平放于床上,患者俯臥于墊子上,額頭靠在體位墊頭部,面部懸放在弧形空缺處,胸部趴在體位墊胸部墊子上。患者可根據體位需求和自身舒適度選擇放置幾塊墊子,調節頭部高低,根據自己的體型及舒適度挪動胸部的墊子,調節前后左右的間距。
選擇2019年4月至7月醫院眼科收治的擬行視網膜脫離手術聯合硅油填充術后需取俯臥位的患者80例,按住院號末尾數字的奇偶數分成兩組,末尾數字為奇數患者40例為對照組,使用U型枕進行術后體位護理;末尾數字為偶數患者40例為觀察組,使用可調式體位墊進行術后體位護理,均使用3 d。結果顯示,使用U型枕的患者自我感覺窒息8例(20.0%)、頸部不適11例(27.5%)、胸悶受壓9例(22.5%)、腰部不適5例(12.5%);使用可調式體位墊的患者自我感覺窒息1例(2.5%)、頸部不適2例(5.0%)、胸悶受壓1例(2.5%)、腰部不適3例(7.5%)。
視網膜脫離行玻璃體腔內注氣或注油患者術后采取嚴格規范的體位護理,可以改善患者視網膜下液的吸收,提升治療的效果,提高治愈的成功率。通過舒適的體位護理可以降低患者的痛苦,并且幫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視功能[5]。而患者常用的無論是充氣式的還是填充式的U型枕常使患者有氣悶感,且與患者接觸的一面易受潮,滋生細菌,更不能根據體位需求來調節高低。可調式體位墊使用的主體材料記憶棉具有支撐性強、貼合度好、除菌抗螨、透氣吸濕、安全環保的特性。體位墊頭部設置弧形的空缺,可有效貼合患者臉型,保持呼吸通暢;胸部墊子兩塊之間保留一定空間,可使胸腹部受壓減小,預防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可調式體位墊可有效降低視網膜脫離患者術后自我感覺窒息、頸部不適、胸悶受壓、腰部不適的發生率,提高術后俯臥的舒適度,促進患者康復。此外,本研究設計的體位墊適合正常體形的患者,但特別肥胖、高大的患者適用的體位墊有待進一步設計優化,以更好滿足臨床護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