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海
(遼寧省瓦房店市中心醫院 兒科,遼寧 瓦房店 116300)
小兒尿路感染是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發病率僅次于呼吸系統感染,其死亡率位居所有感染性疾病致死的第三位。主要是指病原菌在尿路中生長繁殖所導致的感染性疾病,可分為上行感染、直接感染、血行感染以及淋巴道感染。一旦發生尿路感染,不僅不利于疾病的恢復,還會引發其他病癥,感染嚴重時亦可造成患兒死亡[1]。近年來,醫學領域更加注重對感染病菌以及其耐藥情況的研究。在臨床治療小兒尿路感染中,主要是根據藥敏結果,選擇相對應的有效藥物進行治療,用以消滅感染源,如選擇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后大多數患兒預后良好,只有少數自身免疫力弱或合并其他疾病患兒預后效果不佳。基于此背景,我院對小兒尿路感染的常見病因及臨床特點進行了相關研究與分析,具體論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收治的80例尿路感染患兒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查閱,分析小兒尿路感染的常見病因及臨床特點。其中男患兒47例,女患兒33例,年齡1~12歲,平均年齡(6.5±1.1)歲,所有患兒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將采集的標本送檢進行分離培養并進行鑒別菌類和藥敏實驗[2]。
1.3 判定標準。藥敏標準:按抑菌圈直徑大小作為敏感度高低的標準,具體耐藥結果根據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為標準[3]。尿路感染診斷標準:①輕度感染:患兒有輕微的尿頻、尿急、尿不盡、腰酸背痛等臨床表現,出現的頻率較低,伴有輕微的血尿、膿尿、細菌尿等。②中度感染:患兒經常出現尿頻、尿急、尿不盡、腰酸背痛等臨床表現,伴有血尿、膿尿、細菌尿等。③重度感染:患兒尿頻、尿急、尿不盡現象無法自控,伴有嚴重的血尿、膿尿、細菌尿等,腰背疼痛劇烈 。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對研究對象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對數據進行校檢;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80例尿路感染患兒一般臨床資料對比。80例尿路感染患兒臨床表現不具單一性,癥狀多樣化其中發熱例數為50例,平均體溫在(39±1.9)℃,占比62.5%,發生并發癥例數為17例,占比17.5%,治療顯效例數40例,有效37例,有效率為96.3%,死亡例數為3例,死亡率為4.75%,數據均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80例尿路感染患兒一般臨床資料對比
2.2 病原體菌檢出多重耐藥菌的檢出率以及分布。檢出的病原體有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銅綠假單胞菌、陰溝腸桿菌、鮑曼不動桿菌,其中大腸埃希菌檢出率最高為69.73%;并且大腸埃希菌多重耐藥率最高高達37.61%,其次多重耐藥率較高的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為8.45%,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病原體菌檢出多重耐藥菌的檢出率以及分布
2.3 病原菌多重耐藥菌對抗菌藥的藥敏率。病原菌多重耐藥菌對哌拉西林等藥物都出現較高的耐藥性,對哌拉西林藥物的耐藥性最高,對頭孢哌酮舒巴坦、美洛培南、亞胺培南藥物的耐藥率較低,其中鮑氏不動桿菌對大部分抗菌藥物的耐藥性都比較高,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病原菌多重耐藥菌對抗菌藥的藥敏率(%)
小兒尿路感染多由細菌感染所致,由于細菌分布廣泛,且具有體積小、質量輕、適應性強、繁殖能力強等特點[4],再加上小兒發育尚不成熟,身體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導致患兒極易發生感染,盡管我國醫療技術不斷的提高,不斷的研發新抗生素用以降低感染性疾病發病率以及病死率,但細菌的耐藥性嚴重破壞了抗感染治療的治療效果[5],微生物檢驗技術應用于感染性疾病中能分別致病菌類型,有針對性的進行藥敏試驗,可以在治療過程中采用療效更好的藥物,提高治療有效率[6]。
綜上所述,小兒尿路感染的常見病因、臨床特點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因此,在臨床診斷中及時的患兒尿液進行微生物檢驗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了解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同時還可以檢測出病原體對不同藥物的耐藥性,為治療和使用藥物提供了有力依據,防止了盲目使用抗生素的現象,提高治療有效率,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