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 康復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近側指間關節障礙、掌指關節功能障礙所導致的僵硬畸形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大多是由于手外傷所導致的骨關節面損傷。就當前而言,醫學界針對創傷性手部小關節僵硬的恢復與重建并沒有統一說法,如何對其進行結構解剖依舊是目前爭論的問題點,臨床上有關治療的手法方法包括有關節成形、關節融合、關節移植以及人工關節置換術等,其中系統性的康復治療對手術后的療效與預后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創傷性手部小關節僵硬患者,共75例,均為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間收治,以此來研究分析人工關節置換術的臨床價值與效果,現報道結果如下。
1.1 基礎資料。將我院接受治療的75例創傷性手部小關節僵硬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為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間患者,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其中常規組患者37例,年齡為24~53歲,平均(37.64±4.43)歲;觀察組患者38例,年齡為25~54歲,平均(37.82±4.51)歲,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通過。組間數據比較,P>0.05。患者納入標準:①外傷史超過6個月;②年齡大于18歲;③創傷致掌指關節僵硬、近側指間關節僵硬;④畸形伴有骨關節面損傷;⑤關節局部疼痛劇烈;⑥主動活動度小于30°;⑦單純行松解手術無法矯正者;⑧對此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患者排除標準:①上肢運動神經損傷者;②前臂外在肌、手臂內在肌嚴重損傷粘連者;③傷口感染或者傷口遷延者。
1.2 治療方法。常規組患者接受康復治療,指導患者對手指關節行作業療法,包括主動訓練、被動訓練、靈活性訓練以及牽伸技術;對患者進行物理療法,包括水療、蠟療、超短波治療、紅外線照射治療;給予患者中醫治療,包括針灸、中藥熏洗;幫助患者行輔助矯形,包括使用壓力套、動態支具、靜態支具等[1]。觀察組患者接受與常規組相同標準的康復治療,在此基礎上加用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其方法如下:①對近側指間關節取指背側S形切口,對伸肌腱進行銳性松解,對中央腱止點進行保護。②對關節背側關節囊進行縱行切口,根據患者實際病情來松解患者側副韌帶,并充分暴露患者中節指骨基底、近節指骨遠端關節面,即掌指關節顯露近節指骨基底與掌骨遠端[2]。③擺鋸截骨后骨間隙為0.5 cm左右,掌指關節約為1.0 cm左右,將骨端周緣銳利處挫平,同時通過擴髓銼對髓腔進行修整,直至能夠將人工關節容納。④試摸合適后,將假體植入,同時將關節囊縫合,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對伸肌腱進行修復。⑤對患者雙側側副韌帶張力進行調整,并使其至手指中立位,確?;颊吣軌虮S凶銐虻膹埩?,然后將創面進行止血縫合。⑥手術結束前,需要對近側指間與掌指進行被動活動,從而確?;颊哂凶銐虻年P節活動度。⑦手術結束后對患者進行常規的感染預防,并給予患者鎮痛、消腫等處理,然后結合患者相關情況來制定有個性化的康復方案,該方案需要充分考慮到患者腫痛情況、滲出情況以及肌腱情況。⑧早期給予患者屈伸訓練,包括主動性訓練與被動性訓練,尤其是需要對患者展開防粘連的相關訓練。在訓練過程中,頻率與強度都需要結合患者耐受程度來進行,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患者的腫脹程度,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直至接受系統康復訓練[3]。⑨在展開訓練時間外,患者在術后4~6周需要需要給予患者微型熱塑支具,從而更好的幫助患者恢復。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畸形評分、關節活動度評分、關節功能評分、疼痛程度評分。關節功能評分:采取Harris評分對患者關節功能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根據分數段的不同,將其分為優秀、良好、尚可、差,優良率=(優秀+良好)/總數例×100%。畸形評分:根據畸形評價標準將患者畸形評為0分(重畸形)、5分(中畸形)、8分(輕畸形)、10分(無畸形),分數越高,畸形程度越良好,反之則越嚴重。疼痛程度評分:利用VAS疼痛評分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疼痛程度用0~10來進行表示,分數高則差,分數低則優。
1.4 數據處理方法。患者數據分析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兩組患者關節功能優良率存在差異,而且與常規組患者比較,觀察組患者優良率明顯更高,P<0.05,如表1所示。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畸形評分比較。在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在畸形評分上并不存在差異,P>0.05;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畸形評分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畸形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畸形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分) 治療后(分)觀察組 30 5.66±2.22 8.36±3.33常規組 30 5.79±2.32 6.35±2.65 P - >0.05 <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活動度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無差異,關節活動程度相似,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關節活動度評分出現較大差異,而且觀察組患者關節活動度更為優異,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患者關節活動度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關節活動度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8 18.18±7.64 33.36±11.33常規組 37 18.26±7.22 25.35±10.65 P->0.05 <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VAS疼痛評分有明顯差異,且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P<0.05,如表4所示。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研究分析(±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研究分析(±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分) 治療后(分)觀察組 38 3.84±0.23 1.13±0.04常規組 37 3.87±0.22 2.41±0.18 P - >0.05 <0.05
創傷性手部小關節僵硬屬于臨床常見疾病,屬于當前治療與康復中較為突出的難題。傳統治療多以康復治療為主,但該治療方法進展緩慢,而且強行訓練容易增加肌腱斷裂、創傷性關節炎等不良反應發生風險。人工關節置換術不僅操作簡單,而且不會對其它關節組織造成損傷,并且不需要移植,能夠幫助患者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能夠對關節柔韌性與關節活動度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4]。創傷性手部小關節僵硬治療中行人工關節置換術與康復治療,其牽伸技術與支具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關節柔韌性與肌腱滑動度;物理治療與中醫治療則是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血運消腫,在術前應用是能夠為人工關節置換術提高良好的手術條件;在手術結束后,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給予患者康復鍛煉,是能夠改善患者關節活動度;術中重建或者修復患者肌腱,是能夠根據肌腱愈合強度來對關節活動進行控制;指導患者檢查訓練,比如疊紙片、撿豆子等,能夠幫助患者維持手功能[5]。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畸形評分、關節活動度評分、關節功能評分、疼痛程度評分均優于常規組患者,P<0.05,該結果能夠充分提示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的重要價值。究其原因,是因為人工關節置換術能夠有效恢復患者關節活動,而康復治療能夠有效維持患者手功能。
綜上所述,在創傷性手部小關節僵硬康復治療中采取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不僅能夠提高患者關節功能優良率以及關節活動度,同時還能夠改善患者畸形程度,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其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將其廣泛運用。